【摘 要】本文從學生評教的客觀性存疑、學生評教未達到預期效果、學生評教有悖于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四個方面,闡述了學生評教制度的弊端。
【關鍵詞】學生評教 師生關系 利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35-02
“學生評教”指學生通過自身感受和相互比較對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做出評價。該制度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哈佛大學,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引進、推展至今,已為絕大多數高等院校接受并應用。就中國高校“學生評教”的實踐而言,這一制度包括學生匿名評分和召開學生評教會等形式。學生打分主要是指每學期由教學管理人員或教學輔助人員向學生發放打分表,或通過網上教務管理系統,由學生就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各方面打分,給出總評分數,提出改進建議。學生評教會指各班級派出學生代表就一學期或一學年中任課教師的教學情況做出交流評論,主要是給任課教師提出意見或建議。
“學生評教”作為一種教學質量監控和激勵機制,被納入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它不僅是一種高校教學管理制度,而且關涉和影響著師生關系,制約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這一制度在中國高校已經推行了三十余年,如今能夠而且必須對該制度的優劣做出探討和反思了。
“學生評教”的初衷是為了體現尊重學生、“以生為本”的理念,希望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希望能幫助學校完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在高校教學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該制度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F將這些問題擺出來,以方便專家學者對這一制度的利弊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一 學生打分、評教的客觀性值得懷疑
很多時候學生打分及評教因受個人對老師情感的影響而帶有主觀性。二類本科院校的問卷調查顯示,如果學生發現自己某門課程的考試成績較低,他給該任課教師打出的總評分數就低。他們傾向于給寬松隨和的、與學生交往密切的、在生活上關心過他們的老師評高分,給不茍言笑的、嚴厲、嚴謹的老師評低分;他們會給輕松歡快的課堂評高分,給充實、記憶量大的課堂評低分。部分學生評價的標準是感覺舒服與否,而不是能不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部分老師為“邀寵”,不得不減少課程內容的講解,增加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各類段子。
學生只是受教育者,受自身學識的限制,未必能真正明白什么樣的教學是優秀的,部分學生無法準確鑒別知識的科學性、前沿性和思想深度。甚至許多學生并未適應大學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模式,還以中學教師的標準來要求大學教師。比如,筆者參加的幾次評教會都有學生提出某某老師不善于互動的問題,實際上他們所說的“互動”指的是“提問”,提問作為中學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高學生注意力、能夠方便老師隨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等);然而大學教學與中學教學相比,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大學課堂上的互動,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是主導者。老師作為主導者的互動,絕不是課堂上的簡單提問,而應該體現在所傳授內容的啟發性、知識的可延伸性等方面。許多教師的課堂沒有提問,卻充滿了互動。我曾在北師大聆聽趙先生的古文字學課程,一學期三十多個課時,趙先生從未提問,但每節課都能啟人深思,受他所講授內容和研究方法的啟發,學期未結束,我就撰寫出相關學術論文三篇。學生作為主導者的互動是指學生就老師所傳授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提出問題,與老師交流、探討。在北大哲學系的課堂上,有學生問張祥龍老師對臺灣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的看法,張先生做了進一步的研讀和思考,就學生關注的問題對徐氏及其著作做出評議,這才是大學應有的深層次的互動。再如,常有學生提出某某老師和學生很有距離,具體表現是該教師只站在講臺上講、沒走到學生中間去。其實,大學課堂上,教師站的位置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其講授內容的深度和知識的廣度。
學生常以某一位教師的風格來要求所有任課教師,這顯然不適合大學課堂。由于學科差異、人的個性差異,教師講授的方式、風格自然會有所不同,高校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性格、興趣、所授課程的內容、特征等形成自己的授課風格,且應正學以言,而不應曲學阿世。
二 學生評教未達到預期效果
多數高校并沒有把評教結果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而實踐也證明,部分教師得到負面反饋結果后,其教學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評教會就像是任課教師的批斗大會,幾乎沒有教師能幸免于難。如果每個學校每一年都將評教結果公布于眾,會澆滅多少教師的工作熱情啊。所以許多學校只是找問題大的老師面談,其余的也就放之任之。最終學生提出的問題未必真正得到解決,即使有所修正,對于在評教會上提意見的學生來說,也太晚了。
學生的意見應該受到重視。然而,學生有建議,為什么不直接向任課教師反映呢?這樣不是更有效嗎?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生反映的問題當中,具體問題占很大比重,諸如多媒體課件不清楚,課件每頁的字數太多、翻頁太快,教師聲音太低、語速太快,筆記記不下來等。這些問題學生應隨時提出,老師及時糾正,才不會影響教學效果。實際上,所有教師都歡迎學生有問題直接提、隨時提。
三 學生評教不利于健康、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有悖于中國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
古人有“正名”的思想,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即關系理不順,諸事受影響。眾所周知,家庭關系和諧對于家庭及家庭成員的發展至關重要。師生關系是高校最基本、最核心的關系,形成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高校發展和學生成才。
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三代盛時,天下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蹦菚r候的老師亦官亦師、亦臣亦師,后世富貴之家為子女請的私塾先生,也有這種性質,即便老師和學生之間存在等級關系或金錢關系,學生依然要尊重老師。自孔子創辦私學,“禮”是孔子授課的重要內容,儒家主張以禮治國,潛移默化地也將師生關系納入禮制規范的范疇。之后兩千多年間,學生稱老師為“先生”(與“子”相比,“父”先出生;與“弟”相比,“兄”先出生),老師稱學生為“弟子”。即表明學生對待老師,就像對待自己的父兄一樣,既尊敬又愛惜;老師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弟一樣,既嚴厲又呵護。這就是中國式的師生關系:學生尊重老師,老師愛護學生。
如今中國大陸幾乎所有高校都在施行的學生評教制度,是對西方高校管理制度的借鑒。然而中西方文化底蘊不同,著名翻譯家嚴復在《論世變之亟》中提出:“中國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多忌諱,而西人眾譏評。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多發舒?!焙芎玫馗爬酥形魑幕牟町?,中國重禮儀、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源遠流長。然而如今提倡的“學生評教”制度是鼓勵學生在背后揭露自己老師的種種缺陷和不足,背后議論他人之非就是對所論之人的不尊重,更何況議論的是自己的老師呢?不尊師何以重道?已經把老師批判得一文不值了,哪里還能指望學生認真聽講、好好學習呢?這顯然不利于高校(尤其是二本、三本高等院校)學習風氣的改善。而且從長遠看,不提出建設性意見,不利于學生養成耿直、磊落的良好品德。
人與人應該坦誠相待,老師和學生之間亦應如此。學生當然可以對老師提出意見,孔子絕糧陳蔡之際,他的弟子子路就曾提出過尖銳意見,而子路依然是孔子十分看重和愛惜的弟子。當然,儒家講究“幾諫”,若能將意見委婉地提出,既能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又能很好地維護師生關系。
學生評教事關師生關系的根本,不可生搬硬套。我們應該借鑒西方高校師生平等的理念和自由討論的做法。其實中國自古就有學術開放討論的風氣,孔子就是以結合實踐討論的方式開展教學的,一部《論語》記述了多次孔子和弟子針對哲學、時政、思想、理想等方面敞開心懷的討論。然而,當今中國許多高校對于論道、學術的自由交流并不重視,卻對西方制度層面上的學生評課特別感興趣,舍本逐末令人深思。
四 問卷調查、新聞報道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初步對三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選取有效問卷300份并做出統計。調查對象包括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師和本科學生。對于“學生評教制度的必要性”這一問題,83%的教學管理者認為是有必要的;94%的任課教師認為沒有必要,86%的學生覺得評教制度無關緊要。對于“學生評教制度有沒有效果”這一問題,91%的學生認為沒有明顯效果。對于“學生評教制度的利弊”這一問題,92%的任課教師認為弊大于利;27%的學生認為有利有弊,59%的學生對其利弊并不關心。對于“學生評教制度的存留”問題,87%的任課教師認為該制度應該廢除,79%的學生認為可以廢除。
《中國青年報》2010年2月4日發表了一篇題為《簡單評價搞亂師生關系——大學生給老師打分成一分鐘游戲》的文章,文中提出學生評教制度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1)大學生雖然對一些老師不滿意,但在評教時又敷衍了事;(2)課堂要求嚴格的老師評教時往往得分不高;(3)結果不公開,等于沒評教。高等教育學者譚力教授擔心,這樣的評教反而損害了教育的價值和嚴肅性,“老師是最先的受害者,學生則是最終的受害者”。
近年來,多位學者撰寫了多篇學術論文(包括碩、博士論文)討論該問題,都指出當今高校學生評教制度存在的不足,并從各個角度提出了改進措施,即都主張保留該制度,并在制度內部做修補;然而他們的建議并未在實踐中發揮作用。
總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就自身所了解的情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對高校學生評教制度做了一些思考,認為該制度弊大于利,既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又犧牲了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應放到高等教育改革的視野里重新審視。慎重起見,我們應該著眼全局、系統考察全國各地各級所有高校學生評教制度的實際做法和客觀效果,通過更全面的問卷調查、個例訪談等形式,以更加真實、豐富的數據為基礎,探討學生評教制度的利弊及存廢。
參考文獻
[1]鄧菊香.高校學生評教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學,2005
[2]雷敏.論提高高校學生評教質量的方法和策略[J].高教探索,2005(1)
[3]王麗萍.美國高校學生評教特點分析及啟示[J].美中教育評論,2005(10)
[4]路寧寧.高校學生評教理論與實踐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5]雷宇.簡單評價搞亂師生關系——大學生給老師打分成一分鐘游戲[N].中國青年報,2010.2.4
[6]吳培群、陳小紅.大學生評教的統計分析及其改革途徑探討——基于北京一所高校學生評教分數的統計分析[J].高教探索,2010(3)
[7]常彥祥、黃宏.淺談高?!皩W生評教”制度[J].人力資源管理,2010(4)
[8]孟凡.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大學學生評教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
[9]謝博文.(普通)高校課堂教學質量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優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