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積累,作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背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系統地發揮傳統文化在當代醫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值得當代高校學生教育工作者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 醫學高校 學生管理 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47-02
中國傳統文化以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等主體形式廣泛存在,并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學習、思維和生活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成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一 傳統文化在當代醫學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師授千知,鑄魂為本;生納百識,做人是根。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應秉持“人文鑄魂”的理念,以重行為、養習慣求發展;點亮傳統文化教育之燈,高揚起人文大纛,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著力豐富高校大學生人文精神、推動整體學風建設、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從而對整個青年一代民族精神的整理、挖掘和振興起到積極的作用。結合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民族精神、高揚的生命意識、健康的思想道德等優秀成分,在將傳統文化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同時,進一步融入鮮明的醫學高校的辦學特色,使學生提高生命意識,拓寬廣大學生的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在廣大學生之中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力爭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陶冶,在思想上獲得升華。加大傳統文化教育力度,能夠促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以人文素養的提升推動學風建設。以傳統文化激發出學生在自我綜合素質提升時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促進學生思想的自我升華,變“知得失”為“明事理”,變外因為內因,促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變“要我怎樣”為“我要怎樣”,自發地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從而自覺加強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
在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的同時,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關于中國夢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準確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中國夢的豐富內涵,促使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個人夢的精神力量,感悟當代大學生的時代責任和使命,從而自覺自主地提升自我。
二 將傳統文化與當代醫學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應注重的問題
第一,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榮譽感。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兩種集體主義精神,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維護國家社會整體,“孝敬父母”“關愛兄弟”是維護家庭整體。而高校作為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位點,在發揚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精神方面有著巨大的空間和需求。集體主義的具體內容會因時代和社會的條件不同而各異,但就群體生活中的個人需要顧及他人利益及大眾利益這一點卻是共同的。大學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而易走極端,崇尚絕對自由,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時,潛意識不可避免地要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因而教育大學生在繼承傳統文化整體精神時,應加強集體主義教育。而在學校日常管理中,對他們進行的集體主義教育,應該從傳統的整體主義精神出發,上升到熱愛朋友、熱愛學校、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高度上來。
第二,發揚仁愛精神,加強尊師重教、尊重生命教育,樹立博愛的精神理念,增強師生群體的溝通與聯系,提高整體的凝聚力與競爭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讓學生突破“小我”的禁錮,更使大學生融入大學的“大我”之中,能夠與“大我”同榮辱、共進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管理教育中,師生之間應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將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誠求誠,正如孟子所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會必然有種種差異,但以“仁愛”為總綱所提倡的禮讓、愛人、尊親、團結、互助、謙虛等,仍為年輕一代不可或缺的優良品質。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學生學習生活往往與競爭、緊張、高科技、高消費相聯系,很少與“人情”掛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人們既受益于現代文明,同時也受害于現代文明:一方面知識激增,科技發達;另一方面生活壓力加大、社會矛盾加劇。科技的日新月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現代化之進程,但同時卻加深了競爭的激烈程度,經濟的突飛猛進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卻也俗化了精神領域,淡化了人情關系。上述不良影響反映在大學生身上,集中表現為注重自我設計、自我發展,甚至以金錢作為評判人生價值的標準,因而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仁愛”教育,使其熱愛人民、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牢牢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交際準則,促進學生群體保持高度的團結一致,提高院系的向心力和整體競爭力,從而在學術及科研創新方面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第三,倡導學生借助傳統文化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認知,深刻剖析自我,從而激發出學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的自主、自覺性。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存在著對“天理”和“人欲”的辯證、理性思考。如今傳統文化中“存天理、滅人欲”等壓抑人文素養的思想已被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性與感性共存”的思考所取代。在高校青年學生群體中,人們更加簡潔明了地以“智商”代表“理性”,以“情商”代表“感性”,單純的“智商”、“情商”高低在當代學生的綜合發展之中已不起主要作用,真正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是“智商”與“情商”的相結合。大學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但對事物的真假優劣辨別能力不夠,因而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生中廣泛弘揚這一理念是當務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學生片面追求“智商”或“情商”的高低,忽視兩者的結合,致使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出現各種消極心理狀態,對院系的正常教育管理存在抵觸、厭惡的情緒。因此借助傳統文化對于“天理和人性”的辯證思索,更能夠在促使學生深刻反思自我、多角度剖析自我、重新認識自我的同時,引發其不安于現狀、努力突破自我的意志與動力。教育管理工作者通過加強對這種自主性、自覺性的引導,激發出學生主人翁的責任感,從而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
第四,主張慎言力行,發揚自強不息的實干精神,以汗水換實力,以實力換成果。傳統文化在處理言與行的關系問題上主張“慎言力行”。“慎言力行”是古圣先賢務實品格的集中體現,這種品格對今天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極為可貴的。年輕人富于理想、熱情浪漫、年紀輕、閱歷淺,往往誓言多于行動,好高騖遠、脫離實際。因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應積極引導大學生發揚務實精神,刻苦學習、精通學業、奮力拼搏、自強不息。這不僅對加強學風建設、促進院系教學管理工作、推動院系的整體發展起著推動作用,且對學生將來的建功立業、成長成才,都極具重要意義。
三 結束語
大學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地,在西方現代教育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與整合中,負有重大的歷史使命,起著極為重要而關鍵的作用。現代化的高等教育實質上應該是促進人的價值實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科學技術作為重要推進力量,不斷發展物質生產,提高精神生活質量,努力實現人類自身價值的一種共同追求的過程,這決定了高等教育必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些優秀文化成果來培養人、塑造人。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地尊重和真心珍惜傳統文化,致力于將傳統文化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融入現代高等教育之中,并以此為契機,打開高校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徐繼紅.論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