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二語言習得(以下簡稱“二語習得”)研究,從誕生之日起,經過眾多語言學家和相關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應用豐富的二語習得研究成果進行二外日語教和學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擬從二語習得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出發,探討我國英語專業學生二外日語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學習二外日語的英語專業學生和教師有所啟發。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 二外日語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59-02
第二語言習得指人們逐步提高其第二語言或外語水平的過程。第二語言習得真正作為一個學科進行研究始于20世紀60、70年代。隨后,各種研究理論不斷產生,研究人數日益增多,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認知科學、社會人類學、智能科學等學科的發展,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來源和研究視角。
隨著人類社會交往越來越頻繁,更多的人群加入到二語學習中。為了讓外語專業的學生迅速適應社會競爭的需要,眾多高校也為其開設了二外課程,而其中選擇日語的學生占有很大的比重。二外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二語習得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為外語教和學提供指導作用。雖然目前二語習得研究取得了不少理論成果,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二外教和學過程的影響卻十分有限,對我國英語專業學生二外日語的學習指導就顯得更加迫切。本文將基于二語習得理論,從二外日語的詞匯習得、口語習得和語法習得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能對英語專業學生的二外日語學習提供指導。
一 詞匯習得
語言遷移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或者沒有完全習得)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在早期的二語習得理論中,對于語言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存在分歧。如對比分析假設理論就認為母語對目標語的研究至關重要,甚至認為二語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克服母語負遷移的過程;而早期的中介語理論則認為語言遷移在二語習得的影響方面微不足道。作為語言遷移的中心問題,母語對目標語的影響究竟如何,此問題目前在眾多研究者眼中仍沒有標準答案。對此,應當辯證地看待,即綜合考慮對學習者的正面影響(正遷移)和對學習者的負面影響(負遷移)。此外,鑒于我國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二外日語時,已經習得了母語(漢語)和一定程度的英語,在考慮遷移影響時,還需考慮母語(漢語)和第一外語(英語)的共同遷移效應。
1.二外日語詞匯習得中的正遷移
二語習得遷移理論可以為英語專業學生的二外日語詞匯習得提供理論指導。詞匯共性,即漢語、英語與日語在拼寫、語音和語義上的對應或相似對應,可促進學習者二外日語詞匯習得。
第一,從母語的正遷移效應來看。由于日語和漢語同屬于漢字文化圈,具有許多共通性。因此,通過漢語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學習、理解日語詞匯。如可利用漢字音讀的發音特點記住日語詞匯。所謂音讀就是日本人模仿中國古代漢字發音的一種方式,其讀音非常接近漢語的讀法。據統計,在《日語常用漢字表》中的1945個常用的漢語詞里,有音讀的漢字是737個,其中649個只有一個音讀,所以利用音讀的特點記單詞是初學者掌握詞匯最為便捷的辦法之一。這對于中國日語學習者來說,無論是從發音來講,還是對其詞意的理解而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労働」讀成(loodoo),「電話」念為(denwa)等。
第二,從英語的正遷移效應來看,可以借助英語單詞掌握日語詞匯中的外來語。日語詞匯中的一部分外來語是從英語詞匯音譯過來的。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運用已經掌握的英語詞匯知識來更好地促進日語詞匯的習得,如ハンバーガー(hamburger漢堡包)、スピーチ(speech 演講)、テレビ(television電視)、インク(ink墨水)等。
2.二外日語詞匯習得中的負遷移
已習得(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的某些特點,在某些方面對習得第二語言有干擾作用。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母語對目標語言的學習有巨大的影響,在母語與目標語言不一致的地方,就會產生負遷移。因此,漢語和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對二外日語詞匯習得也會產生負遷移效應。
具體而言,中日漢字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同一字或詞,意思可能天壤之別。比如“娘”這個字,在漢語中指“母親”,在日語中卻指“女兒”;又如“迷惑”一詞,漢語中解釋為“讓人迷亂,分不清是非”,而在日語中卻解釋為“麻煩、為難”。統計發現,《新編日語1-4》中的同形異義詞所占比例約為8%。這對于日語詞匯學習是個巨大的干擾因素。這也給日語學習者提供了啟示,即需要重視同形異義類詞匯的學習,避免詞匯理解錯誤,影響語言整體學習過程。
綜上,對于我國英語專業學習二外日語的學生來說,在進行日語詞匯習得時,應注意積極掌握三語之間的共性,意識到漢語、英語對日語詞匯習得的積極促進作用;同時,排除漢語、英語對日語詞匯習得的干擾。
二 語法習得
長期以來,眾多研究者對語法習得有無內在的客觀規律一直爭論不休。國內外學者圍繞這一課題做了大量研究,多數人逐漸形成一種統一的觀點,即語法習得具有某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稱為語法習得次序。
對于語法習得次序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語法詞素、否定句和疑問句等方面,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相關的結論或許存在些許差異,但絕大部分研究者都認為,盡管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速度和效率各有不同,但語法習得途徑卻大同小異,都存在一些普遍的自然學習過程。不管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如何,當他們學習外語時都有共同的語法難點,他們都有幾乎相同的習得語法的次序 (甚至學習者學習母語也有同樣的習得語法次序)。
語法學習在外語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往往也最為棘手,特別是對于日語學習者,助詞及助動詞、接續助詞及系助詞、副助詞、活用、語氣助詞(即“終助詞”)、形式名詞和主要副詞、時態、語態等,常常令日語學習者痛苦不堪。學習者對于如何掌握紛繁復雜的語法,往往無從下手。
作為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成果,語法習得次序為學習者提供了有效的幫助。認識語法習得的自然順序和方法,有助于學習者制訂更為適宜自己的學習次序。
從日語語法的角度來看,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日語是黏著語,詞類劃分為單詞和附屬詞兩大類。(2)從日語的句子結構來看,謂語在句子的最后。(3)一般情況下名詞要和助詞結合才能在句中作成分。(4)句子成分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如賓語在謂語之前。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等。(5)日語語法是研究由單詞和附屬詞結合而形成的有意義的句子。
二外日語學習者在進行日語語法的學習時,首先應了解日語語法學習的必經自然過程,勇于面對學習中碰見的困難;其次要盡量多了解日語語法內在規律,按照習得次序,科學安排各語法點的學習順序,從而自覺地把握語法學習規律,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 口語習得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時,才能產生習得。如果習得者現有水平為“i”,能促進他習得語言就需要“i+1”的輸入。
提高現有語言能力的一個必要條件是語言的意義而不是形式。只要交流是成功的,輸入能得到理解并有足夠的輸入,那么i+1會自動得到提供。輸入假設還強調輸出能力是自動產生的,不能靠直接的教學得來,也就是說,口語的表達是自然而然出現的,只有當有了足夠的、可理解的輸入,當語言學習者感到已經準備好時,才會有輸出。
二語口語習得其實是通過讀和聽獲得知識、信息和語言,經過思維,在原有知識及語言的基礎上對所獲得的內容和語言加工和重組,賦予新的內容,然后輸出,從而完成交際過程。
根據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可理解性;趣味性與相關性相結合;非語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夠的輸入量。
按照上述特點,二外日語學習者在進行口語習得時,首先應按照自身當前的實際水平安排i+1水平的口語練習,既不能太過簡單以致讓自己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也不能太難使得“輸入”不可理解;其次應該優先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習得練習;再次在口語練習時,應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則,避免過分關注死板的語法程序,而忽視了口頭表達能力本身的訓練;最后,根據自身水平安排足夠的口語練習。
基于二語習得現有的理論研究,本文分別從二語習得遷移理論、語法習得次序理論、輸入假設理論等三方面論述了其對我國英語專業學生二外日語詞匯、語法、口語習得的啟示,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英語專業學生的二外日語學習打開了一扇新的窗。
參考文獻
[1]戴煒棟、周大軍.中國的二語習得研究:回顧、現狀與前瞻[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6)
[2]蔣德紅.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綜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3]王宗炎編著.語言問題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4]俞理明編著.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