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投資與理財是近年來較為熱門的專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涵蓋了大部分的金融項目,如期貨、證券、外匯、財務會計、銀行與保險等,不僅要求學生要學習理論知識,更對學生提出了掌握實際操作技能的要求,這門學科具有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特點。本文就投資與理財專業實踐教學思路的構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投資與理財專業 職業教育 實踐教學思路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83-01
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具備職業技術與應用能力的社會人才,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投資與理財專業作為經濟高度發展后的衍生科目,與社會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投資與理財專業的教學,必須是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基礎和最終目的。因此,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形成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思路,是該科目教學的重要課題。
一 構建投資與理財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以實踐為主的投資與理財專業教學,應遵循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作為主要目的。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穩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提升學生職業能力,使學生具備職業技術與職業素養,充分發揮理財教育的特點,建立產學研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要構建投資與理財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制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以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法,將教育規律和投資與理財專業特色相結合,使教學體系的各個環節相互銜接,具有關聯性和連續性,從而實現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的系統化。
當實踐教學體系具備一定基礎,可以對其整體進行優化設置。這就要求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協調統一各個教學要素,從全面發展、提升職業素質的角度出發,調整課程體系,使其與實踐教學內容相互配合,在職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規范教學形式,制定合理的考核和評價標準,實現實踐教學體系的規范化。
二 制定規范的投資與理財專業實訓(實習)教學大綱和實訓(實習)指導書
實訓(實習)教學大綱需參照實訓(實習)的內容、目的、時間、教學形式和手段、所需設施條件、考核辦法等相關事項做出明確規定。實訓(實習)指導書的編寫需注意以下幾點:(1)需具備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符合投資與理財專業特點。(2)需明確實訓(實習)作業任務,能夠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在實訓(實習)過程中的任務、目的和操作方法。(3)應包含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指導,幫助學生明確相關理論知識的適用范圍,奠定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4)應具備多元化特征,不能僅僅局限于某個學?;騾^域內,應聯合不同院校,鼓勵證券、保險等投資理財相關行業機構來參與,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其具備實用價值,有可借鑒性。(5)書編寫完成后需組織相關專業學者、管理人員、教師等進行嚴格審核,保證實訓(實習)指導書的編著質量,對實訓(實習)指導書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搜集相關數據反饋,以便于實訓(實習)指導書的修訂。
三 建立理財實訓中心校內實訓基地,加強實訓教學管理與考核
理財實訓中心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幫助學生訓練投資理財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提升學生技能熟練程度,塑造和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
在建立理財實訓中心時,要以理財與投資專業特色為基礎,以培養更多的職業人才為目標,做到高起點、有特色,體現理財實訓中心建設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以開放交流、資源共享為原則,在滿足一般教學需求的同時,為學生預留一部分創新性實訓的空間,形成集成化、系統化的實踐教學系統,利用信息化技術對理財實訓中心進行統一調配管理,實現系統自動化。
理財實訓中心的建設需具備先進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證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適應實踐教學的不斷改革和完善。
在場景設置上應盡可能接近真實場景,達到情景模擬的效果,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實現校園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縮短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差距,在開拓學生思維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職業能力,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職業環境。
四 結束語
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職場。因此,在投資與理財專業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校內實訓的模擬,還應盡可能建立健全校外實訓體系,以校外實習基地為基礎,加強對學生實習(實訓)情況的掌握,組織學生參加考核,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整體素質,使其將知識滲透于實際操作中,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轉化融合,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提升,以利于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學軍.高職院校投資理財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5)
[2]李俊華.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3)
[3]王宏道、高燕.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