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本作業的開發與實施將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加強教學有效性,同時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創設良好的條件。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開發校本作業的重要性,并積極投入到校本作業的編寫中來。在編寫的過程中要注意四個方面:以學生為本;題型具有代表性;知識間的聯系性;作業的發展性。
【關鍵詞】學校作業 學生能力 教學效果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99-01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不少學校開始嘗試教育改革,試圖尋找適合本校教育發展的改革方案。其中,編寫校本作業就是一項重要舉措。鄭金洲博士曾對“校本”一詞進行了解釋。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因而校本作業的編寫要立足于本校的具體實情,結合本校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出與課堂教學配套的課后練習,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從而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但在編寫的過程中,部分老師將“編寫”誤解為“摘抄”,盲目地照搬照抄各種教輔資料,貪多求全,不注重課堂內容與課后作業的匹配性。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疲于應付題海戰術,漸漸失去對學習的信心和樂趣。那么,教師在編寫校本作業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項呢?接下來,筆者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教師在編寫校本作業時,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題目,作業的難易程度要適中。此外,在編寫時要意識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可以試著將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作題。必做題強調基礎性,是對課堂基本內容的一個檢驗。選做題只面向有學習能力的學生而言的,用于拔尖提優。這種分層設計不僅能幫助學習薄弱者鞏固基礎,還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得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解題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成就感,從而建立學習的信心。
二 題型具有代表性
作業不僅僅是用來檢驗聽課效率的,更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由于時間原因或者對自身業務水平不夠自信,很少有教師會原創習題,大都是從教輔資料上搜集整理,但是教輔資料魚龍混雜、種類繁多,這就要求教師在編寫校本作業時要注意甄別優劣,選取的題目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貼合教學內容,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做到量少而精。高質量的校本作業,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能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真正感悟并理解知識。
三 知識間的聯系性
課標教材的編寫特別重視知識之間的聯系,筆者認為優質的校本作業也應該體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可以是本學科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可以是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這就需要教師在編寫過程中能夠突破傳統作業設計的片面性,勇于創新,強調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在選題時,就要注意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必要時教師可對初始題目進行“二次加工”,有意識地將相關知識點整合呈現,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來接受新知,鞏固舊知,進而提升綜合素質。
四 作業的發展性
校本作業的內容并不是簡單地再現課堂的知識點,校本作業的作用也不僅是為了檢驗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編寫時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設計的問題應帶有啟發性、延伸性,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空間。傳統作業強調題海戰術、機械訓練,從而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而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思維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出學生的內在潛力。
校本作業的編寫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不是短期任務,也不是個人任務,應該是一個團隊長期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時,校本作業的成熟也離不開時間的檢驗,需要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修正優化,從而形成一本真正有參考價值的教輔資料。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