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對教師教學思想的研究。通過對教師教學觀念與施教方法的研究,主張教師應及時轉變課堂教學觀念,實現自身知識更新,改變教學手段,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塑造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品質習慣,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教學思想 轉變 塑造 培養學生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00-02
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代,知識能力性人才的需求將是人才市場的主流,為迎接這一挑戰,教育大綱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新課標也在不失時機地推出高效課堂,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益。在這場教學變革面前,教師必須下真功夫,促使教學觀念的轉變。
轉變觀念就是教師要對多年的課堂教學在實踐的基礎上系統地總結得失,清醒地認識社會的需求,素質教育的要求,徹底轉變觀念。“教師絕不是教書匠,而應該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風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應該對教育活動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自己獨特的追求,有獨立進行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應該使教育過程成為實現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生活熱情、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塑造他們的高尚人格,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豐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芒,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這是一種真正的教學境界。在這樣的境界下,教師自己是幸福的,學生也是幸福的。”素質教育觀念指導下的教學是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為學生提供思路,向與之有關的知識擴展聯系,注重分析、研究、形成擴散與集中思維的模式,讓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讓學生始終處在積極生動的思維狀態。課堂效益體現在對人才成長上而不是考試分數上。
轉變觀念就是教師要盡快實現自身知識更新,向知識深度廣度過渡。課堂教學要實現開放,學生自主,教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質,就應該是一個“知識超市”。一個時期以來,教師一直默默地扶犁在自己那片狹小的天地里春播秋收,學生被視為豐收的成果,是老師唯一的安慰,這就表明學生被動的成長和老師狹隘閉塞的教學方式;老師的“滿堂灌”熄滅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的思維定式,導致了學生千篇一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維方式,長期以來,他們一直是教學的尖兵,擔負著巨大的教育教學任務,從沒有時間和機會學習新的知識,知識的老化已成定勢,而作為教育主力軍的中青年教師大部分畢業在2000年以后,雖有著較深厚的專業功底,受過新科技的熏陶,但長期的傳統教育觀念和以教為主的教學手段,單一的學科知識結構又迫使他們小心翼翼地前行,即使有幾個新的思想火花,也早被以考分論高低的評價機制給熄滅了。因此,實現教師知識結構的轉變已是迫切而毋庸置疑的。教師要適應提高課堂效率的教學要求就必須更新觀念。觀念更新的前提和保證應該是專業知識更新、綜合知識的充實、專業能力強化和專業素養的提升。江澤民說:“要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不斷優化隊伍結構和提高隊伍素質。”這就懇切地指出了教育要實現素質改革,教師首先要是高素質的,教師必須盡快實現自身知識更新,“打鐵全憑本身硬”,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
轉變觀念就是教師要改變教學手段。教育是一門科學,教學是一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面對高效課堂要求,教師更應該重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研究,既要重視教學的情感性、形象性,更要通過誘導、暗示、擴大想象,向創造性進軍。
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教師教學方式是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舊的教學方法是“以教為主”,強調的是“教師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新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習知識的過程,為學生提供知識與信息,以啟發式激活學生思維,把學生導向一個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的新天地。例如,語文科的學習,如果我們用大語文觀來看,就會發現這是一門與社會密切相關的學科,“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調動學生有效的社會學知識、歷史學知識以及生活知識從實用的生活角度去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讓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去認識社會、理解生活、增長才干、豐富語文知識及其運用能力,我們還可以運用學生掌握的現代科技成果,如多媒體設備,拓寬知識寬度,并與實際運用結合進行教學。再如理科的教學,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向高新科技的發展方向瞄準,教師應該改變單純的公式推導、習題訓練,而應把所學原理、公理與具有應用價值的習題結合,通過實驗,親自動手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做的結果學生會感到把抽象的科學理論與具體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學起來就較輕松。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我們的教學必須注重知識與實際聯系。課堂注重知識優化與擴散,以開放性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思維和終身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的探索,一定會走出目前應試教育的困境,以嶄新的面貌迎接高效課堂的到來。
課堂效益就是全面開發學生智力,塑造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品質習慣。“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做準備,而且要使他們過一種有尊嚴和有意義的生活;不僅是生成新的知識,而且要把知識用來為人類服務;不僅是學習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養能夠增進社會公益的公民。”(美)歐內斯特·L.博耶(卡內基教育基金主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要從新思維的培養入手,應著手與學生聯想、想象力的培養,通過對知識的理解、領悟上升到概括歸納上,通過運用觀察、試驗、聯想、想象上升到邏輯的推導、創造的應用上。創新就要是突破常規,另辟蹊徑,打破已有的思維定勢,因此,它是有挑戰性和冒險性的,高中教學就是要在學生好奇心和好勝心理的基礎上正確引導他們大膽想象,不迷信“權威”“成說”,敢于表現自己的個性,理科教學要在推導性試驗、觀察的基礎上,引發他們的想象力,文科教學可以創設情境問題,提供想象的材料,誘發學生的聯想,實現提高創新能力的愿望。在開發學生智力上,還可以用求異思維或發散性思維尋求變異,激發創造力,達到創新的目的,如法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說:“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主要真正地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的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的賦予創造力的才能。”教師在鼓勵學生動腦動手、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思維成果時,學生感受了創新的樂趣,在不斷的求索中新的思維就形成了。
當然培養創新意識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在寬松的教學環境中滲透創新思想,鼓勵學生探索問題,允許學生思維中的不合理性存在,使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在廣闊的思想天地里任意馳騁,養成敢于思索、勇于發表意見、善于總結歸納的習慣,在老師的引導下,克服錯誤,向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推進。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