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孩子見多識廣,農村的孩子坐井觀天,這是過去對農村孩子的時代定義,如今,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村通電、校校通網,農村孩子家里也有了電視,部分孩子玩上了有趣的電腦。但不改變的是,對他們來說識字依然十分枯燥,加之,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觀察事物不仔細,對結構復雜的字形不易記住,所以,農村部分孩子也出現了識字能力的下降,特別是出現了寫字越來越不規范的現象,而識字教學又是語文基礎學科中的基礎。那么,如何提高農村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
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工作中,積極探究方式方法,創造性地激發孩子的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的方法,培養孩子識字的能力。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讓孩子在興趣中“樂”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教學時,我經常鼓勵學生說:“我相信同學有好方法來記這些字。”通過討論,學生們都高高地舉起了手,有的用猜謎語,有的用加一加,有的用減一減,有的用換偏旁,如在學習“貧”時,有的學生說,會用加一加記這個字,“分”加“貝”就是“貧”,有的說我還會打字謎:貝多芬,打一個字,很多學生馬上猜到了這個字。通過“樂”學的方式,使得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 讓孩子在游戲中“玩”學
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如“找朋友”——若干個音節放到若干個生字中去,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換衣服”——給一個字連續換幾個形旁,讓其余同學分別讀準字音,理解字義;“捉敵人”——即一群字詞到另一群字詞中找各自的“對手”(反義詞);“當醫生”——成組出示含有錯別字的詞句,讓學生扮醫生診治其“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復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游戲。如“斗”字的筆順,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寫?“斗”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復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游戲。
三 讓孩子在參與中“好”學
參與是學生智力與能力發展的關鍵。要營造和諧的氛圍,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漢字是屬于表意文字,其中70%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躍”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學生區分“氵”和“ ”的表意功能。告訴孩子們“氵”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 ”表示與“足”或“腳”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帶有“氵”和“ ”的漢字了。然后,告訴孩子們這些字所占的位置、寫法等。我試著啟發學生:“假如讓你造這個字,你會怎么造呢?”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積極動腦,不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通過主動參與、體驗識字的過程,獲得了成功學習的快樂。
四 讓孩子在編謎中“創”學
低年級學生對謎語有濃厚的興趣,為了讓識字教學變得更加活潑有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謎語與學生的識記生字聯系起來。除了編謎讓學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抓住漢字的字形特點,進行聯想,試著編謎語。如教學“閃”字時,先引導學生把字拆分成“人”、“門”,在老師的動作暗示下,學生們自然心領神會,編出了謎語“人很快進了門”,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還懂了字義。這樣的進程,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生學會了生字,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學習表達能力。
實踐證明,農村孩子識字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熱愛學習,才能成為識字的主人,才能有效提高農村孩子的識字能力。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