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課改的層層遞進,對提高學習者的評價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信息素養及協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高階思維能力的理論基礎,并提出課堂的五步具體實踐機制。
【關鍵詞】課堂 學習者 高階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02-02
一 關于高階思維能力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人的認知思維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為六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它在教學目標分類中表現為分析、綜合、評價。高階思維超越了簡單的記憶和信息檢索,是一種以高層次認知水平為主的綜合性能力,關注學生系列能力的發展,如批判性地評價信息、自主學習(自我調節學習)、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信息素養及協作能力。因此,高階思維能力集中體現了知識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是適應知識時代發展的關鍵。
一直以來,我國內地學校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接受的是低階知識,這就導致大部分人具備的是低階思維能力,但是知識時代的到來直接宣布了低階思維能力的“破產”和不適應性。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與培養,成為學習者發展的指向,是教學模式革新中追求的目標。
二 培養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理論基礎
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高乃至形成不僅依靠學生和教師單純的學與教,還應有模仿的對象,并在集體中進行。學習及認知過程中要給予學生適宜的認知情境,注重培養學生集體,依靠集體,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作用。
1.提倡情境認知
認知心理學派強調,適宜的情境能夠促進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加工,加快學習者對大腦中相關信息的提取。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學習的設計要以學習者為主體,內容與活動的安排要與人類社會的具體實踐相聯通,最好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類似人類真實實踐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同時把知識和獲得與學習者的發展、身份建構等統合在一起。情境認知鼓勵學生動手去做而不僅僅是記憶一些事實性的信息,也鼓勵高度組織的思維技能。將目標知識點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學生借助情境實現對目標詞匯的認知和理解,這是學習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步。
2.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在個體的智力活動中,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通過別人的幫助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就是經別人給予協助后所可能達到的水平與該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值。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應當將學生帶入一定的問題情境,這個問題情境不宜設置得過難,應當遵循逐步深入階梯式上升的原則,讓學生通過與同伴之間的互助合作或尋求教師的幫助能夠自主地、逐步地解決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從而達到通過主動建構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的結果。
3.建立學習社群
學校班級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教師)共同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它與傳統教學班和教學組織的主要區別在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要發揮群體動力作用。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學習者同屬于一個團體,在進行共同的學習活動,遵守共同的規則,具有一致的價值取向和偏好。學習者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從其他成員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的參與程度,維持他們持續、努力的學習活動。同時學習者與輔導者和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在溝通交流中,學習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問題的不同角度,而這又會促使他們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組織自己的理解、整理思路。
三 提高高階思維能力的踐行機制
提高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實踐,離不開教育制度的根本改變。招生、考試、選聘制度是制約提高高階思維能力踐行的障礙。但是,我們不能等待制度的變革再做設想。而要盡可能地爭取實現理想,爭取從教育實踐、從課堂的內部首先開始變化。
1.巧妙導入,設法激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學習者的思維興趣,所以教師上課伊始就應當注意通過適宜的情境,引人入勝的語言或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以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
2.觀察自學,寓學于樂
學習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既要有用腦思考的,也有要觀察和動手操作的。學習內容應當注意溝通課本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增加實踐的機會。同時教學應適應學生心理,講究趣味性。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貫徹愉快教育的原則,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此過程中告訴學生會學習什么,必須掌握什么,并將新信息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為學生盡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幫助。
3.合作討論,課堂導出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的合作能力較國外學生弱。教師要使學生明白,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讓學生體會到“我需要與別人合作”“別人需要與我合作”,這樣才能做更多的事。教學時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機會,更應積極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訓練,使他們在這個大課堂中,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享成果的快樂。
4.鼓勵質疑,深入探索
學習中要學會質疑。教師可通過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從知識的探索與對比中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主動、深刻。培養學習者的質疑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提倡、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只有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其敢于、樂于、善于質疑,才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對自己的疑問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5.總結規律,發現結論
事物的發展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規律,讓學習者理解和運用這些規律,那么就能很好地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華.中學英語教學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導刊,2013(3)
[2]許多歡.運用愿景構建中學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敘事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