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時代,作為當下熱論的微課堂教學,已經開始步入大學教室。相對于具有自學能力的大學生來說,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差、注意力不穩定、注意范圍狹隘,而微課堂的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并具有針對性等特點,更適合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所以將其引入小學教學勢在必行。小學的微課將一個或幾個知識點作為一個教學視頻,學生通過微視頻預習,第二天上課討論鞏固,能夠更好地理解例題,拓展思路。微課堂的教學給小學生提供了輕松、自主學習的環境,更好地滿足了小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
【關鍵詞】微課堂 小學教學 認知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06-01
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現代教學中,作為新媒體技術與教學的完美結合的微課,已成為當下教育熱點。微課堂教學充分展現了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嫻熟的課程整合能力、扎實的教學功底和個性化的教學風采,原本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變了。隨著微課堂的廣泛推廣,本文就微課的特點來談談在小學學習階段,微課堂是否適用?
一 教學時間較短,符合小學生注意力穩定性較差的特點
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小學生的注意穩定性較差,表現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來說,7~10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力約20分鐘;10~12歲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約30分鐘。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相對于傳統的40分鐘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能更好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對課業的理解程度。
二 教學內容較少,符合小學生注意范圍狹隘的特點
由于小學生知識經驗少,他們的注意范圍要比成人小,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其注意更具有狹隘性。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廣度平均只限于3~4個客體,成人約為4~6個客體。如一年級的小學生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課文,注意的范圍很小,到了高年級,才能把字和字連成句子閱讀,并逐漸注意到句與句之間的聯系。
相對于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突出課堂教學中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也更利于小學生吸收。學習內容少并不代表該所學的知識縮水,“窺一斑而識全豹”,學會學透一個知識點,就能獨立解決這一類的問題。
三 學習環境不局限于課堂,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環境
利用教學視頻,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在課外或回家看教師的視頻講解,完全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而不必像在課堂上教師集體教學那樣緊繃神經,擔心遺漏什么,或因為分心而跟不上教學節奏。學生觀看視頻的節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進跳過,沒懂的倒退反復觀看,也可停下來仔細思考或筆記,甚至還可以通過聊天軟件向老師和同學尋求幫助,并且教學內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閱和修正。微課堂的推廣,不僅能讓所有的學生接觸優質教育,提升教育公平,也將線上線下教育結合得更緊密。
雖然微課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并不是說課程的學習只要通過遠程教育就可以完成,微課學習更看重學生自學后的師生互動。學生通過微課預習或復習,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并自主解決一些問題。由于事先已經初步了解了課上要講解的知識點,學生們的思考會更活躍,老師則更多地只需承擔引導學生的職責,針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
此時,教師不再是講臺上的圣人,而是身邊的導師。由于教師的角色已從內容的呈現者轉變為學習的教練,這讓教師能有時間與學生交談,回答學生的問題,參與到學習小組,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進行個別指導。當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對于為相同的問題所困擾的學生,可以舉行小型講座統一輔導,及時給予指導。
當教師更多地成為指導者而非內容的傳遞者時,課堂也就成了生生之間互動的平臺。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們彼此幫助,相互學習和借鑒,凸顯了課改新理念。
由此可見,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平臺。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微課堂在小學教學中將會越來越普及。當然,教無定法,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用于制作微課堂,也不提倡教學中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微課只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
參考文獻
[1]潘芹.遵循小學生認知規律,有效促進數學思維發展[J].素教教師,2011(11)
[2]周傳斌.基于微課堂的教學改革[J].讀寫算(教研版),2013(21)
[2]李秉德主編.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