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語文課堂氛圍的回歸和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覺醒上。筆者闡述了在新課程改革后,初中語文課堂氛圍與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的巨大變化個人的深刻感受。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語文課堂教學 斑羚飛渡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14-02
作為一名在農村中學任教的語文教師,剛開始參加新課程改革時,我就產生了許多困惑。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農村中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沒有與新課改配套的先進教學經驗,先進的教學模式更是無從談起;農村學生語文功底較差,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氣氛沉悶;農村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漠視;學校的硬件太差,多媒體、電腦室、圖書館等輔助教學設施極度缺乏……這樣的生源質量和教學條件,怎么進行新課程改革呢?于是很多老師怨聲載道,有的排斥,有的觀望……這時,參與新課改的教師面臨的處境就如《斑羚飛渡》中的斑羚羊一樣,前有進行新課改的滿路荊棘,后有領導、家長、學生的殷切希望,是束手就擒?還是墜落懸崖?抑或像斑羚羊那樣成功飛渡?這成了擺在參與新課改教師面前一個不容回避的難題。
后來我有幸參加了新課程改革培訓,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授課方式、新的師生關系……許多全新的東西撲面而來,在經歷了一次次讓我目不暇接的頭腦風暴之后,原本已經固化在頭腦里的一些東西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培訓回來之后,我陷入了深思。在經歷了一段痛苦的迷茫之后,我終于下定了決心: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我要像斑羚羊一樣奮勇向前,成功飛渡!靜下心來后,我開始從課堂教學入手,把新的教學理念逐步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逐步優化課堂結構,改變授課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在此基礎上,我又輔以其他的教學輔助措施,大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勇于發現、勇于創新的精神。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不適應之后,似春風吹化了堅冰,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 課堂氣氛由原來的沉悶變得異?;钴S
俗話說:“欲于學,善于學,勤于思,樂于說”,也就是說,只有學生想學,才喜歡學,并勤于思考,繼而樂于思考。在樂于表達的基礎上,課堂氣氛才能變得活躍起來。而營造民主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是活躍課堂氣氛的關鍵。以前老師課堂上提問,如貓捉老鼠,學生們嚇得戰戰兢兢,惟恐被提問到?,F在卻完全不同了,以八年級語文課文《蘆花蕩》為例,學生讀完課文后,我提了一個問題:“同學們,讀完課文后,你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它的哪里呢?為什么喜歡這里?”同學們思考后,積極發言。
學生1:我喜歡文中的“老頭子”。因為他赤手空拳消滅了十幾個鬼子,顯得有勇有謀。
學生2:我喜歡二菱。因為她很勇敢,而且活潑可愛。
學生3:我喜歡夜間的蘆花蕩。因為這里景色優美,不時有水鳥飛起,還不時飄來大米、肥魚的香味,還有優美的歌聲,想想都讓人如癡如醉。
學生4:我喜歡其中的一句話:半夜以后,小船又飄了回來。那個“飄”字,寫出了小船的輕快,也顯出了老頭子駕船技術的高超。
學生5:我喜歡那只小船,它不但外形美觀(像月亮),而且在對敵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運糧、運傷員等,而且還是老頭子消滅鬼子的武器。
這是學生在用自己的心讀課文,在用自己的情感學語文!其中迸發出的奇思妙想,豈是教學參考書可以涵蓋的?誰認為這樣的課堂氣氛沉悶?誰能說這樣的發言不精彩?
二 學生由原來的一味服從而變得敢于質疑
北宋哲學家張載曾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者須疑。”學生是否能主動地、創造性地進行學習活動,是衡量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質疑”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如在講授人教版八年級課文《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時,有學生提問:“阿長在給我書時為什么說:‘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麨槭裁窗选渡胶=洝氛f成了‘三哼經’?”我略一沉思,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學生討論。
學生1:因為阿長粗俗,沒文化,不識字,所以它錯把《山海經》說成了“三哼經”。
學生2:我認為這顯示了阿長幽默的一面,而不是沒文化。因為書上說:“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吧,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笨梢娝侵馈渡胶=洝返?,況且她能把書從外面買回來,不知道書名,怎么買書?至于她說錯,乃是故意逗“我”,這顯示出她也有幽默的一面。
學生3:我認為,可能是阿長年紀大了,她買書時知道是《山海經》,可交給我時一時想不起書名,才隨口編了一個“三哼經”。
學生4:我贊成第二個同學的說法,認為……
學生們紛紛發言,最后把目光投向了我,非讓我“裁決”不可。說實話,學生的發言早超出了教參書的范圍。為了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大膽質疑,我沒有給他們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因勢利導地說:“到底是何原因,老師也不能給同學們一個標準的答案,這只能去問阿長本人了,但她或許會說:‘我也沒想那么多!’(學生大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同學們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都是對的。老師相信,阿長如果聽到同學們今天的精彩發言,她也一定為我們能如此創造性的思考問題而高興,對嗎?……”
三 學生敢于挑戰教科書的權威
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學生們敢于“挑刺”:發現了課本中的一些問題。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中國石拱橋》一文中有關盧溝橋的介紹:“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垮,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可是,課后練習題中的文字卻寫道:“(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成于明昌三年。明正統九年重修。后毀于洪水,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前說“從沒出過事”,后有“毀于洪水”,這豈不是自相矛盾?趁此機會,我又組織學生繼續:“挑刺”,還真發現了其他一些小問題。讓學生把這些問題收集整理之后,我鼓勵學生給人民教育出版社寫信反映了這些問題并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回信。這下子,學生們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滋味,極大地刺激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而且敢于挑戰老師的權威,甚至敢挑出教材的錯誤,這在實施新課改以前是從未出現過的景象,這難道不是新課改帶來的一種可喜變化嗎?
記得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對學習的三種境界做過這樣生動地描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玻弧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蓖鯂S所說的這三種境界,用來形容今天參與課改的感受尤其貼切。
首先,如果不參與新課改培訓學習,并給自己及時充電,就難免會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感覺。因此,作為參與新課改的老師,只有轉變觀念,不斷地加強學習,加快知識更新,敢于“獨上高樓”,同時有“望盡天涯路”的思想準備,才有可能實現取得新課程改革的成功。其次,參加新課程改革,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偽課改”,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勤奮鉆研、努力創新才能漸入新課改的佳境。再次,隨著新課改改革漸入佳境,課堂氣氛逐漸活躍了起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我的授課負擔減輕了,與學生關系融洽了,甚至自己也變得開朗了,授課時產生了一種“游刃有余”的感覺。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總會產生“眾里尋他千百度”的念頭,伴隨著問題的解決,自己也由衷地體驗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簡而言之,經過幾年的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嘗試,我這只參與新課程改革的“斑羚羊”有一種“跳過來”的感覺,收獲和感慨頗多。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且語文本身又意蘊豐富,所以我唯有繼續努力,奮勇前行,才能不辜負新課程改革的美好春光,才能真正“飛渡”到勝利的彼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課程教材研究所.語文(八年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李炳德.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