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實踐讓筆者認識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討論作為教學的一般方法,完全符合課改要求。課堂討論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彼此溝通與交流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相互啟發,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嘗試表達的習慣,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便于教師準確把握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調整教學策略,做到靈活施教。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討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20-02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并就分歧的意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有利于啟迪、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自我探索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敢于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理解、吸收、消化和充實課堂講授的內容;有利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換和情感溝通;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有利于學生健康思想的發展;還有助于教師檢驗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并吸收各種有益的見解,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知識。如何使課堂討論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促使學生主體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呢?根據筆者的課改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和做法。
一 課堂討論的目的要明確
課堂討論有明確的目的和指向實現教學的目的,為實現教學目的而服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什么問題何時讓學生討論,教師應有明確的目的,或為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或為加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了解。課堂討論的問題應小而具體、新而有趣、難度適當、富有啟發性、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等。
二 課堂討論要進行科學分組
要組織好課堂討論,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組,我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按優、良、中、差的搭配原則將學生分成10個小組。采取就近原則,4人一組為宜。在每一小組有以明確的分工,并設置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紀律督查員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職組織討論,角色在定期內進行互換。由每組組長全面負責本組的討論活動;記錄員記錄下組員討論的結論或建議;匯報員對討論的結果進行全班匯報;紀律督查員提醒組員不說不著邊際的“題外話”。分組時考慮學生性格的互補、知識結構、特長的發揮等因素,讓學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長補短,合作小組活動時前后桌圍成一圈,這樣有利于集體意識的形成,也便于開展討論活動。課堂討論小組尤其要關心交往能力弱、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愿意傾聽他們的聲音,與大家攜手共同進步。總之,課堂討論的目的在于創造機會讓學生不僅能自主、合作地去探究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還能在互補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討論探究中提高,從而獲得生活的體驗和人生的感悟。
三 課堂討論要凸顯多變的形式
課堂討論的形式應根據教學實際變化,全班討論、小組討論、專題討論、辯論式討論、穿插討論等,但不管采用哪種形式,教師都要結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問題,精心設計、組織,不時地參與討論,或做一些提示、釋疑,讓學生探索教材、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同時匯報員負責記錄、歸納本組討論的意見。分組討論后,教師還要組織進行全班交流,相機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進行自由式的討論;或同桌討論,好朋友、同觀點討論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靈活的討論方式,充分鼓勵那些平時不常發言或不敢、不善發言的學生多說。同時,教師要允許討論出現不同結果,鼓勵不同意見的爭鳴,鼓勵學生多進行求異思維,才能充分發揮討論的作用。
四 課堂討論要創造寬松的氛圍
課堂討論時,教師應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相待,懷著與學生有同樣的好奇、興趣、激情,融入學生中間去,相互交流,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并帶有幽默意味的氛圍,使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學生才能以開放的心態、充滿激情的心情將思維發散開來,積極動腦、動手并動口,大膽地發表對所議問題的看法。如有學生做出錯誤判斷時,不能立即否定,錯誤的資源也將成為展現學生思維障礙的重要契機,教師適時利用這些資源引導討論,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和體驗。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但受到教師、同學的尊重,而且明白了道理,統一了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得到民主平等情境下的修正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探究,自己總結,一直享受著學生間交流辯解的樂趣,自然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五 課堂討論要營造良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我知道我不能將任何東西都教給學生。我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促使他學習的環境。”這一觀點啟示我在課堂中營造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自由爭辯的氣氛,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無拘無束地發展了思維;讓學生們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培養了自學和交流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要能創設那種使學生感到“驚奇”的情境,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要動情入境,才能感染學生,讓學生進入情境后再來感染老師。此時,老師不是居高臨下地“教”學生,而是讓自己的心和學生的心碰撞、交融。只有當學生都進入這種良好的環境狀況時,才能引發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力,誘發學生的創造力,那些非邏輯的直覺思維,如頓悟、靈感都會接踵而來。
六 課堂討論要注意“顯”、“隱”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具有開放的胸懷,擺正討論中教師的位置,處理好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關系。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注意“顯”和“隱”的策略。所謂“顯”,即在活動空間上,教師不加限制,學生可以下位,自由討論,想方設法給學生創造各種機會,誘發學生的主動性,尤其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思維禁錮時,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給學生思維一片撥云見日的晴空。所謂“隱”,即在一定時間內把時間完全給學生,教師要心甘情愿地讓出討論“表演”的舞臺,讓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答案。
七 課堂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課堂討論使用恰當,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機會,還可以開發學生群體的資源,增加信息流通的渠道和能量,實現腦力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為了使課堂討論收到實效課堂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第一,在得出結論之前,如在學習相似段落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討論再歸納學法,然后運用學法再指導學生自學,從而順勢得出結論。
第二,課堂教學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重點突出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討論,這樣不僅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而且還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第三,在遇到教學內容的擴展和知識的深入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接收能力進行適當的擴展和深入,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
第四,當教師的提問出現“卡殼”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受學生自身知識體系、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學生經常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出現“卡殼”時,教師既不能直接給學生答案,也不能“窮追猛打”,更不能嘲笑學生,而是要就勢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將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從而創建良好的教學節奏。
總之,在課堂討論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法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效果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創造才能。
參考文獻
[1]陳旭遠、張捷.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文全、周化宇.提問技能 板書技能[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張文全、劉士君.講解技能 演示技能[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