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對一個人基本素質的提高和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可以在語文內容中挖掘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質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筆者從三個方面入手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
【關鍵詞】滲透 素質教育 道德品質 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24-01
素質教育的內涵很廣很深,我們通常所指的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文化的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健康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而心理健康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一個人想更好地發展,那么他必須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而語文學科對一個人基本素質的提高和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內容中挖掘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一 挖掘教材中人物形象所體現的精神,來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的培養是長期的,甚至可以說是終身的,而中學階段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是最為關鍵的時期,對學生以后的健康成長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和影響,目前有不少中學生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這個現象已經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普遍關注,特別是自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教師們首先重視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學活動中不但教書,而且更重要的是實施育人,在語文數學中對學生進行育人占有優勢,因為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典型事例和人物形象都會影響學生品質的形成,如臥薪嘗膽、忍辱負重、不屈不撓的勾踐,九死一生、愛國癡心不改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這些生動感人的形象和他們高尚道德的品質,都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影響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優秀的道德品質,為提高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開展語文活動課,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思想水平
現實生活中,中學生往往存在情緒波動、內心矛盾、心胸狹窄、狂妄自大、離群索居、刻薄自私等不良心理現象,教師只要及時進行教育和指導,及時開啟有利于調整學生生態的一些活動,就可以引導學生向正確的道路上行走,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如演講、辯論、討論等;生動活潑的活動課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克服學生的厭學情緒和抑郁性格,經常地演講、討論,能促使學生發揮主動性,讓其以積極的心態主動地進行講話,但講話需要勇氣和膽量,還需要大家共同協作,這樣可以讓學生消除狂妄自大、離群索居、刻薄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質的產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共同進步的健康心理;還需要多開展一些集體主義教育活動,要求學生樹立集體主義榮譽感,讓學生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良好的班集體中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同學之間的友誼、愉快的心情等對個體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會增加班集體的凝集力,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使離群索居的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矯正自己的異常心理,逐漸形成團結、互助、協作、奮斗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那些有異常心理的學生消除虛榮和驕傲的狂妄心理,克服自卑焦慮的情緒,讓學生保持心理通暢,形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的有用之才。
三 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寫作是一個綜合能力體現的活動過程,若要寫好文章或寫好心理日記,必須先想好寫作思路和過程,所以筆者認為,思想的過程要比寫作的過程更重要,因此我在寫作教學中更注重指導學生認識問題的角度、考慮問題的方法、評價人或事的尺度以及注入情感的深度,通過指導學生寫出的文章顯得“有血有肉”,內容體現出來的是真實的、有情感的、有一定深度的。“做作文如做人”,思考和寫作文章的過程就是學做人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過程。要求學生寫心理日記,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好方法,寫心理日記就是促使學生自我發現心理問題和找出思想品德中存在的不良現象,讓學生做到客觀、準確地評價自己的心理,然后尋找走出心理困境的辦法,所以教師要強調學生多寫心理日記,在寫的過程中要求多思考,在寫作內容上要求學生多寫一些真實的想法和做法,并逐漸養成寫作習慣,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從而達到實現學生自我調節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受益終生的心理品質。如寫孝心日記,可以培養學生理解父母和孝敬父母的美德,學生從中學到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師節時寫《老師,你聽我說》手記,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友誼,有利于師生之間情感的溝通,從而增強了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有助于教師順利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從而達到師生平等、和諧的雙向交流的互動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