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可使學生獲得敏銳的審美感受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判斷,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審美修養和提升人格品質的作用。
【關鍵詞】審美感受 審美判斷 審美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26-01
一 審美教育的目的
從本質上看,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人,賦予個體以美的心靈,從審美的角度上改變人,重建人的功能,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如果一個人能自覺地用審美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和行為,那么他在道德上一定會日趨完善。一個真正有審美修養的人,必定是有道德修養的人。
二 審美教育的具體方法
學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之一,肩負著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對于培養青少年的道德修養有其特有的優勢,具體可從三方面來展開。
1.為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作品閱讀中學生可獲得敏銳的審美感受能力
如詩歌鑒賞是調動和培養人們敏銳的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詩歌中的所有客觀生活特征和主觀情感特征都是通過一定的意象顯現出來的。詩人的視覺能和畫家媲美,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引導學生從色彩上體會、感受江南春天的喧鬧;而詩人的聽覺也足以和音樂家“較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引導學生從幾個不同比喻中體會琵琶彈奏的音響乃至氣勢和節奏。詩人更有畫家和音樂家所不及的五官全面開放的“立體”性感知和心靈“超感”性感知,如李瑛的《雨》:“滿山是野草的清香,滿山是發光的新綠,滿山是喧鬧的小溪。”詩中將山區雨后的特征寫得有聲有味。在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創造的這些意象,與他們的內心進行交流,逐步建立起穩定的、持久的和鞏固的聯系,這樣就可內化為主體自身的感性認識,最終形成敏銳的詩美感受能力。
散文現代作家王統照說:“其寫景寫實,以及語句的構造、布局的清顯,使人閱之自生美感”,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分析、鑒賞散文同樣可使他們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朱自清的《春》里對雨的描寫,“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罩著一層薄煙。”給人以溫柔、朦朧的美感。
語文教師要善于發覺并抓住作品中的“美”,積極引導學生去體會、感受,培養學生豐富的審美感受能力。
2.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點,形成正確的審美判斷
審美觀是人們對事物美丑屬性的基本觀點,它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起步于人們的審美感受,成型于長期的審美實踐,同時又受到一定哲學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如契訶夫著名的短篇小說《變色龍》中對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刻畫,在短暫的時間內,他先后五次變色,在警官這五次的變色過程中,不深入思考或許會認為這警官是一個滑稽的人,因而對其丑陋本質不甚了解。在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思考其根據什么來變色?這樣變色后自然地感受出他望風使舵、反復無常、諂上欺下的統治階級的看家狗的丑惡面目,從心底自然產生出“丑”的審美感受,進而鄙棄。可是在很多小說中作者刻畫的人物,更多的是接近現實生活的多面人、普通人,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上體會和領悟。學生在閱讀、感受、判斷中逐步養成全面觀察人、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的正確的審美觀。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對作品藝術性高下的判斷能力,從而接受優秀作品的熏陶。在引導學生分析、揣摩楊朔先生的《荔枝蜜》后,都會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陶醉于崇高的思想境界之中,把自然界蜜蜂的采花釀蜜,與社會主義社會里人民群眾建設新生活的勞動緊密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在平凡的蜜蜂身上的不平凡的意義,創造出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閱讀教學中,還可培養學生對作品形式美、藝術技巧等的欣賞水平,從而提高審美判斷能力。如詩歌《我是一條小河》中,作者馮至在創作上整體運用了暗喻,使詩人內心的感受通過一一對應的意象表現出來。小河的曲折、彩霞的美麗、大海的無情、風浪的狂厲等同物象本身的固有特點相一致,同時又與詩人的感受巧妙地吻合。使情與物達到融合、情與境達到統一,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
3.閱讀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能力指的是創造主體按照美的規律改造、加工、重建客體,直接創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后,同學們對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圖已深有領會,對純潔、天真的“我”充滿了好感和希望,我們就可讓學生發揮想象,菲利普一家回去之后將會發生怎樣的故事?讓同學們寫出各自的結尾來。在此基礎上,挑選出符合審美判斷,大膽想象的續作供同學們參考。閱讀教學中,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去注意,就能創造出條件來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將美育寓于教學之中具有很強的優勢,廣大語文教師能充分認識并注重結合,必將給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帶來很大益處,最終達到提升其人格品質的作用。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