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案比較常見的包括課前、課上、課后三部分。課前教師編寫地理學案,學生預習教材后填寫學案;課上學生討論探究,教師引導總結;課后學生反思和訓練,教師批閱學案。使用地理學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實踐,并有所收獲。
一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一種動力,穩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觀察更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效率明顯提高。
每年的11月,高一學生在學習第二單元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時,課前,我會在學案中設置表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出發,讓學生記錄、回憶、感知蘇州最近的天氣變化情況;課上讓學生展示學案上的圖表內容,分析表格中氣溫、天氣、風等要素的變化,探究冷風在過境前、過境時及過境后的天氣情況;課后在學案中提供下表信息,設置具體問題,或者讓學生DIY,扮演天氣預報員。地理學案為學生提供展示豐富的圖表、翔實的資料、鮮活的案例、多樣的信息,不僅能聯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原來地理就在身邊,還能學習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習慣
學習習慣是“學過的知識全部遺忘之后還能剩下的東西”。要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保持穩定持久,就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使用地理學案,就能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上、課后都會主動地學習地理,培養其形成良好的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
在學習熱力環流前,我在學案中設置“基礎知識回顧”,重點復習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對流層大氣中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越高、氣壓越低等相關知識及其原因,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養成溫故而知新的學習習慣。
我也經常在學案中設置“學習反思”環節,要求學生寫下疑難問題、學習得失、心得體會等。還讓學生自擬試題,要求學生理解考點要求,把握學習重點和難點,試圖從命題者的視角掌握相關知識。通過學習反思,總結學習得失,養成良好的習慣:既低頭拉車,又抬頭看路;既展望未來,又反思過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還能知道怎么考,怎么答。
圖表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查閱地圖、學好用好地圖是學習地理的良好習慣之一。讀圖的良好習慣是:先讀圖名,再讀圖例,后讀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等。做地理讀圖填充題時的習慣是:先從文字、圖表中獲取重要的地理信息,再經過分析加工處理后組織具體答案,后對照文字、圖表檢查核對信息是否有遺漏,答案是否完整精確。
習慣是學習地理的金鑰匙,也是地理學習事半功倍的前提。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習慣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要在學生過河時搭橋;在學生攀登遇阻時架梯;在學生感到迷茫時指路;在學生感到黑暗時點燈即可。
三 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能力
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讀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運用地理原理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用地理學案,能從多方面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能力。
1.在課前預習中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閱讀是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基本環節。學生要先閱讀教材上相關的文字和圖表,后填寫地理學案上的空白內容。遇到不會填寫的部分,學生會主動再次閱讀相關內容,完成地理學案。在課前預習中,通過填寫地理學案,提高學生主動獲取教材信息、把握教材重點、自覺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2.在課堂探究中
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而教師在學案中設置探究問題時要有梯度,采用相應的策略,為不同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條件和環境。在進行課堂探究時,要鼓勵學生充分展示主動學習的成果,從中獲得主動學習的體驗,在成功中收獲喜悅,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如在學習“分析農業的區位條件”時,我將2013年第3期《中國國家地理》中有關菊花的內容編入地理學案,要求學生探究菊花的生產條件。學生根據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學會辯證地分析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掌握分析農業區位條件的一般規律。此外,還要引導學生主動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學以致用,從而更好地學習地理。
3.在課后反思中
課后練習是地理學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精選練習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知識的強化內化和規律的總結歸納,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學生通過學案會反思得失、查漏補缺,從而全面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課前,地理學案可以引導學生開啟主動學習之旅;課上,地理學案會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載體;課后,地理學案又會引導學生主動反思。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使用地理學案的角度來看,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習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能力。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