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隨著課堂改革的春風,數學生活化已經成為一種教學的時尚,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悟數學存在的價值,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素材。《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景。”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服務于生活,它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味”與“數學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生活這一調味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調和好“數學味”和“生活味”之間的關系,使“生活味”和“數學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聯系生活,活用教材,使得數學課堂教學既有“數學味”又有“生活味”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 創設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兒童的直接經驗是用心靈感悟所獲得。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從而引起一種學的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如教學《青蛙吃蟲子》一課中,以邀請信的形式,進一步促進學生和動物小青蛙之間的友好關系,并把學生帶進一個輕松的童話世界,讓學生感受比賽現場的熱鬧、激烈,有效組織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課堂教學,從而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這樣的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過程從學生主體出發,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現實性,使學生在學習時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強了教學實效性。
二 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努力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展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經驗的積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前盡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教學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包裝的學問》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提出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生通過觀察、量一量、擺一擺、算一算,以及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兒童更是如此,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欲,我在教學中抓住兒童的這一心靈特點,借助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更好地學習數學,驗證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天天與數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數學熟視無睹,對數學缺乏興趣,缺乏良好的數感,學和做無法同步發展。更有甚者,課堂教學就是單純地研究數學,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應用,而是單純地為了掌握數學知識,為了在各種考試中獲得好的成績,數學教學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學得艱難而枯燥無味,因此很有必要讓生活味進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
三 生活味在課堂中應濃淡適宜
一些教師一味地片面追求生活味,常常為生活而生活,數學課成了生活實踐課,忽視了數學作為一門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知識連貫性和科學性。殊不知,由于比較淺層次地去理解和追求生活味,而導致失去了數學味,失去了數學課應有的本真,使整堂課變成了“四不像”,從而游離了教學目標。因此生活化情境要有選擇,真實的生活不能等同于數學的本質,數學的力量與價值在這種有點異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顯得極其蒼白無力。情境的創設要合理有效。“數學課程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種模型產生于生活,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但這些生活原型中又往往摻雜了許多與數學無關的因素,把這些無關因素剔除,形成對數學的本質理解,就可以看作是一種“數學化”的過程。如在《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教學中,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了小松鼠和松鼠媽媽采松果的情境。教師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后紛紛發言。學生甲:好多的一堆松果,遠處還有一棵大樹呢!學生乙:松果真大,很多!學生丙:天空中還飄著白云呢!……這樣的情境創設,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難以切入主題。難以為生活化而生活化,學生過多關注數學以外的情景,沉浸于熱鬧之中,這和數學課堂的本意是相違悖的,不利于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歸根到底還是一種輔助手段,并非最終目的,最終的落腳點還應該回歸到數學上,讓學生熟知、親近并具有數學價值的現實生活進入課堂,走進學生視野,為的是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數學,學會數學。過多的無關信息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化”能力的培養和數學知識的掌握,而且會模糊學生的思維,進而失去情境創設的價值。
四 數學味和生活味和諧發展
數學學習不應始終在生活經驗上徘徊,而應是不斷地從生活背景中提煉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揭示數學規律、優化或重組認知結構的過程,即數學化的過程。但突出數學味,決不意味著否定數學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這是在更高的層面上肯定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價值。失去了生活味的數學味將是僵化的說教,而忽視數學味的生活味則成了無根的泡沫,終將流于形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生活味”是烹飪數學這道大餐的調味劑,是為“數學味”服務的。數學教學如果只研究數學的概念、法則、定理等知識固然不可取。同樣,只注重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重視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也是行不通的。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好比大廈與地基的關系:生活是摩天大樓的地基,沒有堅實的基礎就建不成數學這座大廈。但真正具有價值的還是數學大廈本身,所以,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數學要比生活更重要。怎樣達到數學味與生活味的和諧統一呢?我們不妨也來“數學聯系生活”,用一個“香咖啡原理”作解釋。如果我們把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問題比作沖咖啡,那么數學就像咖啡因,生活就像糖,我們不難想象:如果數學味太濃(咖啡因太多),生活味太淡(糖太少),這樣的咖啡太苦,學生學得乏味,學習的情感態度令人擔憂;如果數學味太淡(咖啡因太少),生活味太濃(糖太多),這樣的咖啡太甜,雖然學生學得有味,但學生必備的數學雙基成為顧慮。為此,我們倡導數學教學適度生活化,為學生沖一杯“香咖啡”。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思索生活化與數學化的最佳結合點,把握生活和數學兩者的關系,以達成和諧統一。
生活中充滿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數學課堂中數學味與生活味是和諧統一的,我們的課堂離不開生活味,但千萬別讓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在教學中要調好數學味與生活味的關系。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理性的思考,讓激情與理性齊飛!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