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教育改革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發展不平衡,學生個體之間為什么會存在差異,現在學生的學習心理又是怎樣的?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調查了部分學生,了解到學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感到數學難學外,還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 依賴心理
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對教師存有依賴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鉆研和創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并分門別類地一一講述,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二是期望教師提供詳盡的解題示范,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實上,大多數數學教師也樂于此道,課前不布置學生預習教材,上課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課后也不布置學生復習教材;習慣于一塊黑板、一道例題和演算幾道練習題。長此以往,學生的鉆研精神被壓抑,創造潛能遭扼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可能產生“學習的高峰體驗”——高漲的激勵情緒,也不可能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
二 缺乏恒心
有的學生在現在學習生活中時常會被一些事感動著,也很容易下決心,盡管知道數學學習應當勤奮,但無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諒自己,不喜歡聽老師單調的說教,如勤奮學習等。喜歡聽一些催人奮進的、真實的故事,但持續時間不長,在他們心中,盡管很尊重老師,但對老師還是有畏懼感,在他們心里無法和老師建立起一種平等關系。
三 偏重答案
偏重數學答案而忽視數學解題過程,這是數學教學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從學生方面來講,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也僅是對答案,比分數,很少見同學間有對數學的解題過程的討論和對解題方法的研究。從教師方面來講,也存在著忽視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對學生的作業一般只看答案評分,很少仔細看解題過程。從家長方面來講,更注重答案和分數。教師、家長的這些做法無疑助長了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偏重答案心理,其結果是,學生對數學定義、公式、定理、法則的來龍去脈不清楚,知識理解不透徹,不能從本質上認識數學問題,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啟迪,思維的方法得不到訓練,好的學習習慣得不到養成,觀察、分析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四 心理障礙
其心理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馬虎心理。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要求放松,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養成粗心、馬虎心理。(2)自卑心理。不少學生學習自覺性差,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數學成績不理想。隨著學習內容的進一步增加,知識難度的進一步加大,伴隨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絲毫沒有品嘗過成功的樂趣,導致他們在學習中喪失了信心,產生了自卑心理。(3)飽脹心理。對所學內容不能當堂“消化”,日積月累對知識“消化不良”就容易形成飽脹心理。(4)厭煩心理。在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課堂毫無生機的情況下,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而引發厭煩心理。這種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5)畏懼心理。學生對數學產生畏懼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主要是由于學生長期經受著失敗的打擊而得不到正確引導,從而喪失信心而不敢表現自己的一種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嚴重地影響著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如何引導學生克服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增強數學教學的吸引力呢?這是中學數學教學必須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領悟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進而愛學、樂學、會學、學好的總原則之下,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給學生介紹數學學習的特點,幫助學生主動調控學習心理。(2)學會區別正常學習心理狀態與不良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糾正。(3)磨礪學生的意志。意志在克服困難中表現,也在經受挫折和戰勝困難中發展,困難是培養學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數學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安排適當難度的問題,讓他們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經歷一定的挫折,在獨立思考中獨立解決問題,使學生體驗到戰勝困難后的愉悅,從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強自信心。(4)講究方法。一是要重視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學生接受理解,又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充分動腦、動口、動手,掌握數學知識、數學過程和解題方法。二是要重視學法指導,數學學法指導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它包括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審題答題,進行知識體系的概括總結,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定,對解題過程和數學知識體系、技能訓練進行回顧和反思等等。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