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自理能力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服務性勞動的方式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它是幼兒時代所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幼兒從小培養良好的責任心、自信心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并且對幼兒今后的成長、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結合現實生活中幼兒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弱的問題,進行問題的分析,并提出了培養幼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及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生活習慣的方法。
【關鍵詞】幼兒 生活習慣 生活自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165-03
有研究證明,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能促進幼兒的大小肌肉群的發展以及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更能培養他們的生活獨立性、責任感、自信心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此外,還會促使幼兒敢于創新。但現在幼兒園的大部分孩子,對父母、老師的依賴性強,責任意識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克服大人無條件的包辦代替,給幼兒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事,形成家、園教育的合力,凝聚共識,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一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來自家庭教育
中國的現階段家庭現狀: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心肝寶貝”,在家許多大人圍著他轉,認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有些家長認為幼兒園就是托兒所,把孩子往幼兒園“一扔了之”,也有一些家長特別重視對幼兒書本知識的教育以及智力開發,從胎教開始,教幼兒唱歌、學詩詞、學琴、畫畫、學識字等,卻輕視了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他們認為孩子不能輸在同齡人的起跑線上,過多重視孩子知識的培養,而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就非常淡薄。隨著幼兒園管理的進一步規范,以及幼教老師素質的逐步提高,在幼兒園里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盡量培養孩子自己做,從小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但是回到家,家長不忍心讓孩子小小年齡就接觸學習以外的事情,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這種做法剝奪了幼兒在學齡前培養和獲取自理能力的機會,出現事事依賴父母、依賴他人的現象,潛移默化地增強了自我為中心意識,責任心的缺失,這對幼兒的成長以及獨立人格的發展非常不利。
2.來自學前幼兒園教育
幼兒園教育是廣大幼兒學齡前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在幼兒園,教師大都接受過幼兒教育專業的培訓并定期進行考核,他們雖然知道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工作中把幼兒智力和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而針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活動設計比較少。如當幼兒不會穿衣服、不會上廁所,老師若只進行引導和間接協助以逐步培養其獨立動手的習慣,這會使家長認為老師對孩子照顧不夠。這種有意識地強化訓練也就慢慢的褪色了,雖然在一些活動中滲透了自我服務的內容,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去強化,幼兒難以形成習慣。
3.來自指導方法的不當
案例:有兩位幼兒想自己動手穿襪子,媽媽都滿足了他們的愿望。當面對幼兒滿頭大汗的歪歪斜斜的穿進去一只時,A媽媽氣沖沖地沖幼兒喊:“我說你不會,你偏要逞能,算了算了,讓我重新給你穿。”這位幼兒從此再不愿意嘗試著自己做事情了。B媽媽去欣喜地贊賞自己的孩子:“喲!今天你自己穿進去一只了,真能干。來,讓媽媽瞧瞧!嗯,不錯,如果這個地方再調整一下就更好了”。這位幼兒受到鼓勵,獨立做事的興趣和信心也越來越強,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來越強了。
出現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家長在教育幼兒過程中方法過于簡單、粗暴,缺乏耐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缺乏了解,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傷害了幼兒的自尊心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孩子剛開始進行簡單的自理活動時,需要家長進行引導,不論對與錯都應當給予適當的支持和鼓勵,促進幼兒提高,使幼兒在獲得大人認可的情況下獲得滿足,從而追求做得更好。
二 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發展心理學認為,幼兒是人生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幼兒的主導活動對其心理發展的內容和性質具有決定意義。在不斷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陳鶴琴先生十分重視幼兒習慣的培養,認為“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罪。”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能為其一生奠定基礎。
1.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促進幼兒身體動作協調發展的前提
幼兒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它的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將促進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發展,及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如穿襪子、自己穿衣服、洗干凈自己的餐具,通過動手活動的訓練,使幼兒的手指肌肉靈活性及手、腦、眼睛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2.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是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需要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生活環境的轉變,擴大了幼兒的生活范圍,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好多同齡小伙伴,幼兒園豐富的活動設施以及豐富多彩的游戲,強烈地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因此他們喜歡在幼兒園集體中學習和生活。但是孩子不會自己洗手,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問題,使他們不能快速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3.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孩子減少對父母、老師的依賴,形成獨立自信的品格
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從幼兒園生活開始學會獨立用飯勺吃飯,拿杯子喝水,會自己洗手,會穿脫簡單的衣褲等,剛開始時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在家里由家長完成。上幼兒園老師會先教他們,首先從認識層面告訴孩子應該自己穿衣服,其次是通過老師的協助教會孩子穿衣的流程、技巧和方法,在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教的過程中付之以激勵措施,這樣對于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和教育效果是非常有利的。在培養學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樹立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聯系起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離不開家長的緊密配合。教師要把幼兒園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所要達到的培養效果寫在“家園聯系本”上,明確家庭需要配合的內容,讓家長了解并且認真落實。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孩子各個階段的培養效果,并就存在的問題共同尋求解決的方案和對策。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臺,建立家、校互通交流學習平臺,將幼兒教學技巧、心得等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讓家長能夠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發展情況。通過實踐的操作,很多家長高興地說:“孩子入園后,許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動手做,獨立意識增強了,老師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自理能力。”這樣我們的目標就能順利達到了。
三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方法
1.從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開始
幼兒成長階段出現一些簡單的動手勞動,家長若無條件地包辦代替,致使幼兒從小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干,甚至自己感興趣的事也都被父母包攬。而幼兒園恰恰與家庭教育相反,幼兒能夠自己動手做的事情盡量引導其自己操作,幼兒不會動手的,通過老師的示范教會他們,如此一來,在幼兒整個的成長和學習、自理能力培養過程中,效果就大打折扣。
第一,幼兒園要對幼兒進行正面引導教育,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通過各種游戲,如“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六個好朋友”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鼓勵其自己動手做事的意愿。
第二,能分辨不同行為,包括正面的、反面的,能自理的、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對于正面的,對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有益的,就要進行獎勵強化,反之要給予幼兒正確的引導。如為幼兒準備了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老師適當地講解圖片,然后問幼兒哪個圖片上的寶寶最棒,并鼓勵幼兒向圖片上的寶寶學習。還可舉例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較,來激發幼兒上進的意識。
2.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能
第一,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順口溜、歌曲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體驗。
第二,由于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于不同能力的幼兒來說,要求有所區別。對所有幼兒的要求不能整齊劃一,不能拿自理能力突出的幼兒標準來要求所有的人,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第三,在幼兒獲得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如在吃飯的時候,針對有些小朋友有掉飯粒的習慣,我們對其提醒和練習,教他掌握吃飯的技巧,使其逐步進步和改進。
第四,讓幼兒獲得成功的愉悅感,是推動提高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及時表揚,比如“你是最棒的”“你真能干”“你又進步了”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但當幼兒限于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教師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還要用鼓勵性語言,如“你可以的”“我相信你會干好的”等繼續鼓勵,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3.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行為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訓練和復習的過程,要注意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
第一,在生活活動中訓練幼兒的自理行為。如廁、盥洗、排泄都體現著幼兒生活自理的水平,教師和家長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機,指導、監督幼兒的自理行為,使其形成習慣。如:如廁后要求幼兒自覺整理好衣褲、餐前便后要求幼兒能自覺正確洗手、飯后要求幼兒正確漱口的習慣。
第二,在區角活動中練習生活自理的技巧。讓幼兒在區角活動中掌握技巧、練習技巧、熟悉技巧。如在“過家家”游戲中,給娃娃扣扣子、梳頭、穿衣等;在玩折紙游戲時給妹妹系蝴蝶結(練習系鞋帶);給開口娃娃喂飯等,使平時所掌握的自我服務技能得到進一步鞏固的機會。
4.家園合作
家長是幼兒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園是孩子步入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家園合作是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培養涉及的關鍵問題。
第一,多與家長溝通。做好幼兒家園行為統一的啟蒙和誘導工作,主要依賴家長和教師。幼兒中往往有這樣的現象:在幼兒園形成的良好習慣,回到家里就完全改變了,一些幼兒力所能及的事情被家長取而代之。如果成人能夠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幫助和鼓勵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從而形成自信心。因此,幼兒生活自理的培養,必須有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忽略了家庭教育,那么幼兒園的教育將功虧一簣。因此,做好家長工作,使家庭與幼兒園形成合力,是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關鍵。
第二,輔導家長,確保家長育兒有方。教孩子學習一些技能時,不能一味地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當孩子遇到沒有興趣的活動后,他們就會因為遇到困難而喪失信心,反而適得其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長從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培養,讓幼兒更好地體驗自己動手、自我服務的樂趣。受家長的時間、閱讀面等條件的限制,家長的家庭培養中會遇到困難,教師可根據本班幼兒存在的生活自理方面的共性問題進行家訪或電話輔導。
總之,幼兒時期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讓孩子學會自理,承擔一些家務勞動,為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及家庭義務感和責任感,并由此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孩子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習慣就越容易成功。所以,家長和教師們,不要再包辦代替,協助幼兒參與實踐活動,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最終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孩子終身得益。
參考文獻
[1]萬春娟、張愛花.家園合作培養新入園幼兒自理能力[J].山東教育,2002(30)
[2]陳玲.談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J].教育導刊,2002(12)
[3]黃人頌.學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陳鶴琴.活教育的教學原則[M].上海:上海新華書店出版社,1948
[5]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周澤敏.淺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07(2)
[7]彭茂華.兒童社會性發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網絡教育學院,2004
[8]朱宏梅.促進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J].教育藝術,2006(9)
[9]劉耀芬.家園聯手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J].山東教育,2003(33)
[10]虞永平、王春燕主編.學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