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戴高樂在記者招待會上發(fā)表講話,說法國承認中國,只不過是如實地承認世界,并促成法國成為與中國互派大使的第一個西方國家。
當時的史學家的第一個反應是萬分的震驚,認為戴高樂此舉是在一塊密不透風的鐵板上撕開了一道裂縫。50年過去了,只要將歷史素材稍加梳理,法中兩國的建交,早已不只是一道裂縫。在法中關系的融洽與深入中,在歐中關系、甚至整個國際關系的戰(zhàn)略格局中,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風華璀璨,輝耀世界。
隔著三大洋,以及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法國與中國遙遙相距。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明明一西一東,一洋一中,在這兩塊完全不同的土壤上,養(yǎng)育的卻是同樣有著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兩大文明古國。
文明是一種價值,這份價值的尺度來自歷史概念。
文化沒有國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在法中建交50年的歷史進程中,在“有文化合作,就會產生政治影響”的大格局下,在文化外交正逐漸成為塑造一國國際形象的今天,法中建交這塊文化鐵板上所承載的,也早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文化的交流與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