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在《天津條約》簽定之后,九省通衢的武漢與其它九座城市一起被迫成為通商口岸。無論是被迫,還是開放,無可否認的是,在成為通商口岸之后,武漢開始與大上海齊名,成為中國惟二的冠以“大”字定位的城市。百年大武漢,百年滄桑。在所有的繁華與淪桑之后,在這一張張泛著歷史記憶的圖片中,武漢的法國記憶展示的,不只是武漢近百年來的風華,更多的是一次對武漢現實的看法的洗禮與演變。
上任短短10個月,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馬天寧通過一系列舉措成功地將法國與武漢的外交關系,尤其是文化外交推進到了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層面。
這位曾任法國駐印度大使館文化參贊的外交官,顯然非常清楚文化外交對于一個國家的形象推介以及經濟發展是多么重要的一環。
在傳播中學習,在學習中交流,將文化的傳播與合作與其他領域的合作有機結合,多元拓展,正是這位總領事對文化外交最大尺度的把握……
在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網站上,法語教學發展講座、法國高等教育展、法國電影展映、法語醫學課程會議、中法綠色化學研討會……各種形式、各種風格的文化活動,掛滿了整個新聞版塊。
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網站上的新聞版塊,是對總領事館自辦活動的記錄。作為總領事館總領事,新聞版塊出現的所有的活動,都是馬天寧親自督辦或者親自過問過的。這也是他傳播文化的舉措之一。
事實上,早在來武漢繼任第四屆法國駐武漢總領事之前,馬天寧就已經開始考慮文化的交融了。
馬天寧的法文姓氏是Martinet。懂得法語發音的人不難發現這組單詞讀音與“馬天寧”的中文讀音十分相似。這是馬天寧中文名字的由來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這個名字是馬天寧的一個中國朋友提出來的。“來中國當然要取一個中國名字,當然要聽中國朋友的意見。”朋友提出Ma的諧音是馬,可以取一個以馬為姓的名字。
馬天寧的法文名字是Philippe,讀“菲利普”,在希臘語中是愛馬的人的意思。很多年以前,一個俄國公主嫁給了法國的第五任國王,并且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菲利普,成為當時全法國第一個叫菲利普的人。因此,菲利普這個名字最早是被皇室使用的。
既然決定取一個中文名字,那這個名字就應該符合中國的名字文化。中國名字講究要有一個好的兆頭。天寧,天下安寧;Martinet,馬天寧。幾番權衡、比較,馬天寧和朋友一致認為,“馬天寧”這個名字既傳播了法國的名字文化,又傳承了中國的名字文化,這對于一個出使中國的法國外交官而言,毫無疑問是最適合的。
現代社會國際聲譽的主要來源早已不再單單依賴于是軍事實力或者軍備上的優勢,很多時候國際形象的樹立已經開始向另一條形象策略傾斜。作為一個外交官,馬天寧顯然深諳此道。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早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正是基于這一點,在馬天寧的規劃中,未來法國與武漢的整個合作中文化將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層面。
在馬天寧看來,武漢是一顆埋在地下的珍珠,這顆珍珠的建造模式與法國是完全不同的。當法國在城市建設中盡力保留歷史中心的時候,中國選擇了城市革新與現代化,建造了很多的大型城市綜合建筑。兩個國家,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筑文化,如果生搬硬套地彼此套用,顯然不合適,也很難奏效。關于這一點,馬天寧早已經規劃好了。
在法國,有一個名叫BELLASTOCK的建筑師團隊,倡議“用節能建造革新城市”。2014年6月,在武漢法總領事館以及馬天寧的大力支持下,30名武漢學生前往法國參加建筑項目。3個月后,法國將派出100名青年學生回訪武漢參加水之世界自建節活動,與400名武漢學生一起以BELLASTOCK建筑師團隊的建筑風格,攜手共建一座水上漂浮物。
從表相上看來,這似乎就是一次簡單的學生回訪,一個關于學生學習建造的渠道,但是在馬天寧的計劃中,建造只是一個方面,學習也只是一方面,馬天寧希望的是通過很多這類活動,在建造與學習的過程中,在交流與跨文化領域的碰撞中,將法國和中國的建筑文化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整合推進。
“所有的合作都是雙向的。”在馬天寧的合作規劃中,合作項目有法國的一面,也會有武漢的一面,在將法國推介給武漢的同時,也會將武漢推向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