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我和朋友策劃的展覽“上新漆的攪拌機——2014兩岸青年藝術家作品交流展”在臺灣舉辦,12號我受邀赴臺參加此次展覽的開幕儀式。
剛到臺北,有種穿越的感覺,滿眼的繁體字,青天白日旗,滿載梧桐樹的中正路,那些中華民國年號,還有陳舊的街道和灰暗的建筑,乍一看真有夢回解放前的感覺。到了市區,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滿大街的機車。在臺灣,你幾乎看不到行人或轎車闖紅燈,大家都很守規矩,自覺地遵守規則,發動機沒有你習慣聽到的那種紊亂聲,也沒有此起彼伏催促行人的喇叭聲響。干凈整潔,守秩序,這是臺灣給我的初次印象。
第一天去的是臺北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和臺北市立美術館。華山文創園其實有點類似于武漢的漢陽造。它的前身是廢棄的酒廠,一棟棟人字頂的灰色廠房,有些墻皮已經剝落,露出斑駁的底色;樓門是老式的本色木拼門,屋頂則自由自在地長著綠草。搭配整齊的綠色灌木,鐵制抽象雕塑,這些舊式廠房的痕跡,成了樸素而內斂的懷舊風情。臺北市立美術館坐落在環境優美的公園里,建筑也是很現代化的灰白調風格,它因當年臺灣方興未艾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呼喚而成立,同時也是臺灣首座公立現代美術館。在這里休息頃刻,倘若能在這里沏上一壺好茶,點上一支煙,該是何等的銷魂!白日里盤桓在腦子里的種種碎事大可拋到腦后不去管它,任爾東西南北風。
第二天,我隨同友人前往臺中參觀美術館、藝術區和畫廊。在這里,我想談談20號倉庫藝術特區。這個藝術特區,原本是鐵路倉庫,后來政府就把這些倉庫改建成了藝術空間和藝術家的工作室,從舊場所到新藝術,這排老舊的倉庫重新獲得新生,它的名字更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后來我所去過的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其實也和“20號倉庫”的命運有著驚人的相似。不過,最令人我感興趣的是,這里的藝術家工作室幾乎都是政府免費贊助支持的,并且每年政府還會幫助他們組織各種展覽。臺灣人的藝術情結仿佛已輻射至生活各處,即使是從一個簡單的門店招牌設計、禮品包裝也可初見端倪。臺灣究竟有股怎樣的魔力可以誕生如此眾多的藝術區、空間、工作室,讓藝術和百姓貼得如此親近?也許只有當我們用雙腳行走過這座座的小城之后,才會有更深的體會。
臺灣和大陸就隔著一條海峽,那么近,但又那么遠。臺灣沒有北上廣那般發達,沒有那么多的高樓大廈,沒有那么寬闊的道路,也沒有那么多的燈紅酒綠,她看起來甚至有點老舊,表面土土的,但是她卻很干凈,臺灣人是把東西做在里子里了,而不是外在的浮華。她的可愛在于不做作,不虛偽。說實話,幾天的時間,還不足以支撐我對臺灣的正確認知,或者有更深刻的感受,我想她肯定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詬病,但這次面對她,我的確是打心底里愛上了她!這算是一見鐘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