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建筑安裝工程總公司 陜西咸陽 712000
摘要:本文從轉換層結構、模板工程施工、鋼筋工程施工以及混凝土工程施工等這幾方面來分析了高層建筑轉換層的施工技術。
關鍵詞:高層建筑;轉換層;施工技術
1、轉換層結構的施工技術
1.1埋設型鋼法支撐。在轉換梁中埋設型鋼或鋼桁架,并與模板連為一體承受轉換層粱板自重及施工荷載,轉換層一次澆搗成型,可節省模板支撐材料,轉換梁可采用鋼骨混凝土結構。
1.2 疊合澆筑法支模。應用疊合梁原理將轉換梁(板)分2次或3次澆筑成型,支撐系統只需考慮承受第一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載,采用三層的支撐完成施工,投人少,施工簡便。采用疊澆法進行施工時應對疊和構件進行仔細分析,考慮分層處水平剪力對構件的影響,注意疊合面的處理,必要時應與設計單位配合,進行一次設計,確保第一次疊澆構件在施工階段和正常使用狀態下的承載能力。
1.3 一次性支模澆筑。從轉換層底一直撐到底層地面或地下室底板,需要大量模板支撐材料,適用于旋工現場可用的支撐材料較多,且轉換層位置較低的情況。優點是一次性澆筑,施工工期上有優勢,安全可靠。
1.4 荷載傳遞法支模。當轉換層位置較高時,可以將轉換層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載通過樓面設置的豎向支撐構成的梁下排架體系傳遞給下面若干個樓層,利用已澆筑樓層分擔荷載,但支撐樓板的數量必須通過計算己澆筑樓板的承載力、混凝土強度值等來確定。或者,充分利用轉換層支撐柱的傳力作用,通過鋼牛腿荷載傳遞法支模,在柱上做鋼牛腿,牛腿上支撐鋼析架,鋼析架再支撐轉換層梁,轉換層梁大部分荷載傳遞給框架柱,小部分荷載通過樓面設置豎向支撐傳遞給下面的樓面,該方法要投人大量的型鋼、需預先制作鋼析架,安裝時間長,施工難度大,工期長且不經濟。
2、模板工程施工技術
高層建筑轉換層模板工程的施工,第一步要對施工材料進行嚴格的檢查,確保所用材料符合相關的國家建筑工程標準。然后,相關的工程管理與現場施工人員要認真執行下列工作:
2.1 進行模板及支撐系統的配置設計,畫出模板排列圖。必須對模板支承、排列、施工順序、拆裝方法向班組人員作詳細交底。對運到現場的模板及配件應按規定、數量逐次清點及檢查,不符合質量要求的不得使用。
2.2 模板安裝按排版圖,控制軸線位置及截面尺寸必須正確、模板不得扭曲、拱裂,模板拼縫要緊密。
2.3 梁模板支撐的變形控制,由于大跨度粱模板支撐受力后可能會產生壓縮變形而造成混凝十結構變形,為保證梁截面尺寸的準確,在粱底模安裝時,必須嚴格按施工規范起拱。模板安裝后,用水平儀檢測模板的起拱程度,保證拱度達到要求。
2.4 梁、板的模板安裝,為保證大截面粱模板的剛度和強度符合要求,梁下支撐的立桿間距必須按實際受力情況進行計算后確定,并用鋼管作好水平拉桿及剪刀撐。此外,梁底的承重木杭必須全部采用經過挑選的完好木杭。梁側模安裝應在梁中部加對拉螺栓,其間距及排距必須經受力計算后確定;再用鋼管作側模的水平杠,做法與剪力墻基本相同。這樣才能保證大截面梁的模板安裝質量。
2.5 模板支撐系統要橫平豎直,支撐點必須牢固,扣件及螺栓必須擰緊。澆混凝土前對模板的支撐、螺栓、扣件等緊固件派專人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2.6 正確留置孔洞、預埋件等,在翻樣圖上自行編號,防止漏放。安裝要牢固,經復核無誤后方能封閉模板。
2.7 每層模板施工完畢后,要進行技術復核工作,達到要求方可澆搗混凝土。
2.8 針對模板和支撐體系,必須做如下驗算:轉換層模板及支撐體系的計算、轉換層以下結構層的承載力驗算、分層澆筑時確定第一次澆筑混凝土高度后驗算第一次澆筑混凝土的承載力等。
2.9 轉換層以下的各層樓板可考慮設置回頂支撐卸荷,上下對齊,在轉換層受荷后可將荷載傳到下層樓板,使轉換層以下的各層樓面能逐層卸荷。全部回頂支撐在轉換層的粱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才能拆除。回頂支撐的設置雖然增加了周轉材料的使用量,但能使支撐體系更安全。
3、鋼筋工程施工技術
鋼筋抽料應嚴格按施工圖及規范的要求計算。柱粱節點處鋼筋密集、交錯的部位必須先給出鋼筋布置圖后再嚴格按規范設置。鋼筋下料前必須嚴格對鋼筋抽料表進行復核。超密集部位的鋼筋施工,應在施工現場先放樣后進行安裝,做到合理安排鋼筋就位次序。為保證保護層厚度,采用堅硬的花崗巖石板碎塊作墊塊,間距1.0m,統一墊在箍筋下,在梁骨架就位前放置。由于轉換層的梁截面一般較大,鋼筋特別密集,鋼筋自重很大,所以梁鋼筋在梁底模鋪設完后進行綁扎,梁底縱筋鋪設一排即安放長度同梁寬的Φ25鋼筋墊鐵,墊鐵每1.5m設一個,再鋪設第二排;上部縱筋先在頂層橫桿上鋪面層鋼筋,再采用Φ10鋼筋制成的“S”型在上排面筋上掛起下層面筋,依次類推,將面筋逐層掛起;主筋鋪設完后,套箍筋、放吊筋;由上而下逐根拆除擱架下橫桿,同時將下部縱筋與箍筋綁扎固定:放置粱底保護層墊鐵(采用Φ25鋼筋頭墊鐵,每1.5m設一個);最后,穿負筋、腰筋、拉筋,綁扎梁上柱插筋及洞口加強筋。梁的側模應在鋼筋安裝完畢并經驗收合格后才安裝。安裝梁柱節點箍筋時,按事先確定的位置和數量,在主筋鋪設的同時將柱箍放置在各層主筋之間,待大梁鋼筋骨架就位后,按由上而下的順序將柱箍同柱主筋綁固定,梁柱節點箍筋不得不放、漏放。大直徑鋼筋的連接,一般采用鋼筋機械連接技術。由于箍筋排列密集、交叉,機械連接安裝的難度較大,而接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結構的安全,所以必須嚴格把好驗收關。容易遺漏的角落應仔細檢查,發現不合格的立即通知修改。每個接頭均須通過驗收而避免隱患。轉換梁的上下幾排鋼筋在綁扎就位時要保證其上下對齊形成垂直的鋼筋間隙,以利于混凝土澆筑。轉換層板筋設Φ12鋼筋撐腳,每平方米設一個。轉換層主、次梁的上層承重結構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墻等,其結構鋼筋必須插入轉換層的梁、柱內,并與粱、柱內的鋼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樓面50mm處設置二道箍筋,以確保上部結構鋼筋位置正確。
4、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
轉換層結構的混凝土工程,著重要注意大體積混凝土的澆搗組織、鋼筋密集部位混凝土的澆搗方法。轉換層的梁、柱鋼筋分布密集,且為大體積混凝土對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特別高,為了提高混凝土的流動性,便于高密度鋼筋混凝土的澆搗,同時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在混凝土配比中可摻16~18%的粉煤灰。而且,最好使用細石混凝土(細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并選用細度模數在2.5以上的中砂,嚴格控制好攪拌時間,每槽混凝土攪拌時間保證不少于90秒,以降低澆搗的難度,使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有保證。對于混凝土柱的澆搗,由于轉換層結構均為大截面梁,其面筋一般應錨入柱內至粱底以下,所以梁底以下的柱混凝土不能一次性澆搗至梁底,必須分二次:第一次在梁鋼筋未安裝前澆搗至梁底以下的梁面筋錨入深度的位置;第二次澆搗應在梁鋼筋驗收完畢且第一次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以上時澆搗,澆搗高度至梁底平。由于梁底鋼筋分布密集,在柱頭中心位置會形成密集的鋼筋網,所以,第二次澆搗難度較大,必須在粱側模板和柱頭模板安裝前進行澆搗,澆搗方法從柱頭四角側面鋼筋較疏的位置下料和振搗。為了保證混凝土的澆搗質量,第二次澆搗柱混凝土必須采用細石混凝土,這樣才可大大減少混凝土的振搗難度,保證混凝土的密實 混凝土施工順序:混凝土一般采用輸送泵和塔吊運送平行后退澆筑,由于混凝土具有流動性,當插入振動器后,混凝土可斜向流淌2~3m,可采用“斜面分層、薄層澆筑、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程序澆搗。每斜面層澆筑厚度嚴格控制在500mm以內,且應確保混凝土均勻上升,避免過大高差。這種自然流淌形成斜坡的澆筑方法,能較好地適應泵送工藝,從而提高泵送效率,簡化混凝土的沁水處理。斜面分層混凝土接合時間間隔不得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以免出現施工冷縫。
5、結束語
總之,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是上下樓層結構體系的重要連接點,在整個高層建筑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轉換層施工中,只有做好模板支撐體系,鋼筋的定位,大體積混凝土等施工措施,才能確保建筑施工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