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地區農業林業科學院
摘要:我國經濟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對于環境的保護不夠重視,進而形成了現在我國資源問題與環境問題十分嚴峻的局面,為了能夠有效的緩解這個問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加大樹木的種植和培育,提供森林覆蓋率就成為了國家政府所關注的重點問題,那么這樣的形勢下,林業部門也要從實際出發,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高樹木產量和質量的因素,同時結合大自然中的水,熱和光等資源,利用多元化的培育手段,對樹木進行科學化的培育,進而獲取最大的經濟收益與環境收益,林業生態模式是目前在我國樹木種植過程中所應用的新型培育模式,通過實踐證明,這種種植模式對于樹木產量以及質量的提高非常明顯。
關鍵詞:林業;生態模式;栽培管理技術
引言
我國經濟的發展伴隨著重大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對我國人們的生活將會造成非常巨大的影響,近些年來,我國的資源問題與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在這樣的形勢下,實現生態模式的樹木栽培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模式的實現能夠使我們在投入最小的情況下,得到了最大的收益,這樣就能夠較少農業部門的不但,實現其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但是由于這種模式在我國的應用的時間不長,因此,在實行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根據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與種植技術,這樣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首先將林業生態模式下栽培管理技術的重要意義進行了闡述,進而對其具體的栽培技術進行了分析。
一、林業生態模式下栽培管理技術研究的重要意義
林業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資源短缺等現象越發嚴重,嚴重阻礙了林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所以,強化對林業的管理,提高林業生態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國民經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林業在社會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林業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木材,由此成為支撐起建國之初經濟建設大廈的一塊基石。由于林業提供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大量林木產品,我們說林業就像其它部門一樣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林業為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林產品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原材料,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林業的重要性也帶動了與林業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發展生態旅游不但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跨入21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惡劣的生態狀況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因素之一,重視和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狀況已經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導需求。
二、林業生態模式下栽培管理技術的運用
1.林、草、畜復合林業生態經營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術
如果是采取林,草,畜的符合經營模式,那么首先就要從樹木品種的選擇入手,這個模式下的林業發展,需要結合畜生的生活習性進行綜合管理,我們應該選擇動物喜愛的牧草品種。樹木的密度也一定要控制好,在分布和設計上,要對行距進行精密的計算,對于溝槽的開挖以及工具的選擇也十分講究,工具一般我們會選擇開溝犁。施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如果是在坑里施肥,應該采取磷酸二胺,之后必須要用土進行覆蓋,并攪拌均勻。選擇苗木時,需要保障其根系發達,除此之外,各種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也需要積極開展和經行,尤其是在春季,這個季節是病蟲爆發的高峰時期,因此,一定要做好良好的防御準備。在對牧草的栽培管理中,要特別注意種植管理技術,為了保持地塊的平整,合理實現既定目標,那么在播種牧草的前一年秋后時,就應該對土地進行合理的翻耕處理,在冬季也應該對其施澆凍水,如果第2年解凍了,解凍范圍在10cm左右時,那就可以進行耙地處理。當播種季節來臨時,為了保證產量,就可以播種之前對種植地塊施磷酸鈣底肥,磷酸鈣底肥大約為100kg就足夠,播種的行距也應該有所控制,大約在30cm左右,深度大約為2cm,播種完成后還沒有結束,還要對地皮進行刮平處理,并且實施輕微調整。
2.棗糧復合林業生態經營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術
2.1為了讓棗樹實現科學的栽培種植和管理技術,那就應該在多個環節做好各種措施。首先在處理定植上,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冰凍之前,就應該進行開溝和澆灌處理,這是為了讓林業生態模式的構建更加。對于追肥栽培環節來說,要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1個階段是從5月下旬到6月上旬,為了有效地減少落花現象,那在這一階段需要對棗樹施加尿素,第2階段是7月上旬,在這一階段,為了讓落花現象不再發生,那就需要對每株再施加氮、鉀和磷復合肥料,而且每次進行必須的澆水處理,這應該在施肥之后進行。對于糧食作物的栽培和種植管理技術來說,更應該慎重,在糧食作物的栽培環節,就應該合理地選擇矮稈作物,為了讓林業生態模式能夠實現合理的空間規劃,那么對于其栽培管理方式,就可以選取常用的一些方法。除此之外,還應該有效控制棗樹行和作物種植帶的距離,保持其距離超過1m,這是為了保證糧食作物和棗樹生長的適宜性,而且也更加方便管理。
2.2如果是種植棉花作物,那就應該在棉花種植的前年初冬注意其栽培和種植管理技術,在種植之前就要對種植地塊進行翻耕處理,為了解凍,還要對其施澆凍水,等到春季地皮解凍之后,如果解凍范圍到達了10cm,為了保持地塊的平整,形成較好的效果,那就應該進行耙地處理。等到了4月中旬,就要采取一些地膜覆蓋措施,這應該在種植的幼樹行間進行,在選取地膜時,要讓地膜的幅寬保持在90cm,并且要厚度合適。
2.3在鋪設完地膜后,為了防止地膜被大風吹起,就要在地膜上進行壓土處理,行距為2m左右。3地果、菜套復合林業生態經營模式下的栽培、種植管理技術在這種復合經營模式下,栽植和培育品種大多都是葡萄果樹和油菜。在對葡萄的栽培管理中,要控制其株行距,大約為0.5×1.5m,不管是在冬季還是夏季栽培,都要進行科學的修剪。為了提高葡萄的產量和品質,那在夏季時就要進行多種方式的修剪,修剪方式可以用疏枝、抹芽、疏花序和副梢處理等。為了滿足葡萄樹種的低溫需求,在每年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都要對其澆水、扣棚和遮光防護,直到來年的1月份,就可以對其進行增溫催芽處理。如果開花了,那就應該讓樹種處在干燥的環境下,這樣可以讓花藥有效開裂,從而散發出花粉。為了有效地防止葡萄樹種的病蟲害,那就應該在葡萄發芽之前噴布石硫合劑,徹底消滅殘留在枝蔓中的蟲卵和病菌。為了阻止灰霉病害現象的發生,那么在植物開花之前就應該噴布多菌靈溶液和氯氰菊酯。當采摘完葡萄后,為了阻止落葉病的發生,那么在6月份,每隔半個月就要對其實施噴淋波爾多液,這可以為來年的葡萄產量打下良好基礎。
三、結束語:
我國森林資源的發展與社會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連,隨著我國資源問題與環境問題的不斷嚴重,提高林業部門的匯報效率,就成為了社會各界所廣泛關注的問題,生態模式下林業發展以及樹木栽培技術,在我國的廣泛應用,實現了最小投入與最高回報的理想效果,并且還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是新型的立體式樹木管理模式,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也到達了優化和合理利用的目的。我們應該大力的發展這種樹木管理技術,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的方法,實現生態環境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揮。進而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于曉麗.林業生態環境發展[J].農林建設,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