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點研究擴容提質對新區新的發展要求,指出在新背景下城市新區必須要完成策劃功能形成投資熱點、提供公共產品吸引產業及人口、引導土地增值等三大主要任務。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茂名濱海新區的案例,研究了新區應該如何適應城市擴容提質的需求,提出新區在功能策劃、提升吸引力、空間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策略。
關鍵詞:擴容提質;城市新區;茂名濱海新區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廣東迅速實現了經濟起飛與高速增長,但省內各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嚴重。為此,廣東提出“支持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聚集發展、率先崛起”,這其中新區成為粵東西北地區城市擴容提質的重要平臺。
1、新區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各類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的歷次轉型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近年來,以天津濱海新區等為代表的國內新區,與傳統新區相比較,不再有更多的優惠政策,要想脫穎而出,必須解決目前我國城市及其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1.1土地融資難以為繼
過去幾十年,中國新區建設突飛猛進,其主要動力就在城市政府通過新區開發獲得大量土地用于城市經營,積聚了大量建設資金[1]。這種發展模式實際上是透支了新區未來發展的收益,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嚴控,以及存量土地資源的過快消耗,這一模式已難以為繼。
1.2新區居住和產業脫節
城市發展新區的目的是為了將城市做大做強,但往往容易出現先將人口規模做大,在新區規劃建設的大量的居住用地的極端現象,產業和設施發展沒有跟上住宅建設的步伐,城市新區規模虛高。
1.3擠壓城市未來增值空間
為充分利用現有的城市設施,許多城市尤其是規模偏小的二三線城市,采用的是單向拓展的新區發展模式[2]。這種模式,雖然新區發展初期設施建設投入較少,也利于城市原有中心的發展壯大,但卻導致新區與老區之間的最有價值的空間缺失,擠壓了城市未來增值的空間。
2、城市擴容提質對新區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擴容”就是擴大城市發展規模,通過做大城市發展平臺,提高城市產業、設施的承載力。“提質”就是提高城市發展質量,具體來說就是要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居環境[3]。在擴容提質的要求之下,“策劃功能形成投資熱點—提供公共產品吸引產業及人口—引導城市土地增值”已成為新區新的發展模式。
2.1通過功能策劃吸引關注,打造城市新的增長極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參與區域競爭的是其具有區域價值的戰略支點。根據增長極理論,要想形成增長極必須要通過極化和擴散過程形成具有空間聚集意義的點,這些點就是區域經濟的增長極[4]。城市新區必須通過功能謀劃,獲得市場的響應,才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的增長極。
2.2疏解主城人口,吸引外來人口,促進區域平衡發展
我國過去以開發區為主的城市新區大多以產業職能為主,就業人口很難在新區真正扎下根來。為解決這一問題,許多新區逐步由單純的經濟功能區向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城區發展,通過不斷完善公共配套設施,將人真正留在新區。
2.3合理布局新區空間,引導城市空間增值
城市新區可視作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容量的延伸以及城市資源的重構,因此城市新區的區位選擇必須從優化配置城市空間資源的全局出發。以廣州為例,其新城市中心位于傳統城區和東部工業新區之間,在東部新區產業發展之后,老區與新區中間有充足的空間建設新的中心,城市政府也可以從新城市中心的地價升值中獲得巨大的收益。
3、城市新區發展策略——以茂名濱海新區為例
茂名濱海新區位于茂名市域南部,跨兩區(茂南區、電白區),是茂名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
3.1整合完善城市功能,增強要素處理能力
由于茂名石化產業的獨大,已經帶來的較多的GDP和財政收入,導致茂名多年來對其他產業發展不夠重視,港口及疏港交通建設也滯后于周邊湛江等城市,對要素的加工處理及轉運能力明顯偏弱。茂名濱海新區的規劃中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對要素的處理能力;二是處理之后將要素輸往終點的能力。
3.2構建快捷的對外交通體系,提高新區的吸引力
根據珠三角早期發展的經驗,“魔術三小時”的概念(即與香港和的時間距離控制在三個小時以內)為香港服務商和外國買家認可[5]。目前茂名與廣州、深圳之間以高速公路聯系為主,時間超過3小時的心理承受范圍。為應對區域競爭與合作的需求,在茂名濱海新區規劃打造“120分鐘”交通圈:至珠三角、北部灣、海南島等出行時間在120分鐘以內,建立以高鐵、城軌等軌道交通為主,航空為輔的區域交通體系。
3.3新區空間跨越式布局,引導空間彈性生長
城市新區空間區位選擇首先要考慮與老城區的位置距離關系和新區的輻射范圍,其次還要考慮區域重大設施的布局。通過對區內生態廊道、自然地形地貌、現狀條件、污染影響范圍、交通距離等進行分析,規劃認為茂名河東片區與博賀新港區之間的環水東灣地區有條件成為未來城市的中心。
圖1:茂名濱海新區空間結構
圖片來源:廣東茂名濱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
這一空間布局結構之下,茂名濱海新區將呈現一種“帶型城市”的特征。借鑒帶形城市理論,帶形城市發展歷經四個階段—“觸角期、分散組團期、城市走廊期、帶形城市期”[6]。因此,規劃在分期發展時,先在南部兩大組團依托現有港口設施和小城鎮各形成觸角而后通過強化交通廊道串聯形成城市廊道,進而向縱深網絡發展,最終形成沿交通主軸發展的多中心帶形組團城市。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預留功能和用地的彈性,將為未來城市增值提供足夠的空間。
圖2:帶形城市的發展期示意
4、結語
每個城市新區發展雖然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我們認為后發地區城市新區的發展策略的選擇一定要圍繞“策劃功能形成投資熱點、提供公共產品(環境)吸引產業及人口、引導城市土地增值”這三大任務來進行。當然,單靠城市本身的力量有時會力不從心,上級政府也必須通過提升新區的戰略層次,為新區的發展吸引更多地關注,從而加快新區發展關鍵的第一步,使新區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機會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黃小虎.“土地財政”的利弊與出路[J].國土資源導刊,2010,(11):31-32.
[2]劉成,王曉文.城市新區的區位布局與城市空間發展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1,(4):122-125.
[3]廣東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五年行動計劃.2012.
[4]F.perroux.Note sur la notion de pole de croissance[J].Economic Appliquee,1955,(7):307-320.
[5]林耿,許學強.大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經濟地理,2005,(9):677-681.
[6]張小娟.帶形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及發展模式[J].城鄉建設,2013,(2):37-39.
作者簡介:
宋延鵬(1982.12-),男,碩士研究生,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工程師,單位: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