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 400074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不斷加深,大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加,興建軌道交通已成為解決城市大規模出行需求的主要手段。軌道交通受線網密度以及運行條件限制需與其他交通方式接駁,本文以新城市主義的角度,探討新的軌道交通接駁模式,以滿足軌道交通換乘需求與城市功能優化的雙重需求。
1 背景概述
伴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深,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造成了交通供需矛盾突出,交通擁擠,乘車難等“城市病”。軌道交通憑借其運量大,節約城市空間,運行準時的特點,成為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的主要手段。
同時,城市化深化也造成了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特別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郊區自由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在城市發展較早的發達國家出現相同問題以后,提出了“新城市主義”的發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區域交通樞紐為中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商業和服務等多種功能設施,以此有效地達成復合功能的目的,從區域宏觀的視角整合公共交通與土地使用模式的關系,將多樣性、社區感、儉樸性和人性尺度等傳統價值標準與當今的現實生活環境結合起來。
針對我國郊區無序蔓延帶來的城市問題,而形成的“新城市主義”規劃理論在中國的實現方法。該理論主張借鑒二戰前美國城鎮規劃優秀傳統,塑造具有生活氛圍、緊湊的社區,取代郊區蔓延的發展模式,以傳統鄰里社區發展理論和公共交通優先理論為核心。
從“新城市主義”所代表的規劃理念與中國現如今城市現狀問題結合看,“新城市主義”在中國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其關鍵核心在于社區與城市中心的交通問題,而軌道交通將成為了這項長距離大規模客流量運輸的主要運輸方式。
2 方式分析
“新城市主義”下的城市社區將以區域性交通站點為中心,以適宜的步行距離為半徑,設計從城鎮中心到城鎮邊緣只有步行5分鐘的距離,取代汽車在城市中的主導地位。區域性交通站點將承擔大規模人流集散。按常規分析,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換乘主要分有與私有機動車,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三種方式。
以換乘后交通方式達到的成本,將費用轉化為時間,并考慮換乘項目準點率,軌道站內部協調度,換乘舒適度,運能匹配度,換乘時間,換乘間距等因素影響,代入多元Logit模型中進行運算,
通過比較,針對于2500m左右的出行,換乘公交選擇的概率大于其他方式,2500m以內的出行私家車與慢行交通選擇概率大于公交。
對于“新城市主義”理念規劃下的城市社區,私有機動車應受到嚴格限制,不能任其發展。軌道交通站接駁的短途出行應向慢行交通傾斜,而公交出行方式應作為社區與社區之間的接通交通方式。
在明確了各類交通方式的選擇條件后,針對于各類交通方式進行分析如下:
(一)與私有機動車接駁
在“新城市主義”理念下,城市社區為減少車流量和增加社區的可步行性,社區內街道設計狹小,容許路邊停車,沿街步行道寬度加寬,停車場地面積控制到最小,并規定停車庫不能露在沿街路面。考慮到建筑布局密度以及整體城市社區的規劃要求,設置路外銜接停車場是不合理的。同時,采用開車接送(KR)對于道路資源不豐富的“新城市主義”社區會大幅度影響軌道交通站附近道路的通行能力。因而采用立體式的停車換乘(PR)是最為理想的換乘方式。
由于軌道交通吸引了出行人群,因而選擇以私家車換乘軌道交通的人會選擇將車輛停放在軌道交通站點附近的位置。如不配套停車設施,僅依靠路內停車將會可能無法滿足其需求,隨著停車位置的遠離,也增加了換乘人的步行距離。
因此,軌道交通站點在建設初期就應當融合路外停車場,選擇立體或地下停車場的方式以符合“新城市主義”的需求。
考慮出租車出行需求,軌道交通站可設立出租車上客點,規定出租車單向循環行駛,不停留,減少對道路資源的占用。
(二)與公共交通接駁
“新城市主義”理念規劃下的城市社區較為緊湊,不需要較高的公共交通線網覆蓋,更由于公交換乘中心的占地面積大,對周邊道路資源占用高,不適合與軌道交通站點重合形成綜合換乘樞紐。
同時考慮公交換乘的時間消耗成本,中長途出行者選擇公交出行最佳,在單元城市社區內,并不需要復雜公交線網,僅需要環線滿足基本出行需求即可。因此與軌道交通站接駁的應為過境公交線路,需在軌道交通站邊緣按方位設立公交站,公交車停靠但不進行停留,而公交樞紐建設在城市社區間的空隙,不占用社區空間。
(三)與慢行交通接駁
慢行交通是“新城市主義”理念下承擔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對于軌道交通站的人流疏散,應與公共交通接駁進行結合。按方位設立公共交通站的同時,應建有空間上具有獨立性的人流疏散通道,配套遮雨棚與電梯等人性化措施,提高慢行交通質量。如不能設置下穿道或者人行天橋,應設置行人過街橫道線和中央安全島以及交通標識系統,在軌道交通站內的步行道以及與站臺的連接之間除了滿足便捷需求之外,也要達到迅速疏散的要求,因而通道一定要提高可達性,同時要具有良好的導向標識。
考慮城市社區范圍與出行質量和時間成本要求,自行車成為“新城市主義”理念設計下的城市社區出行的最佳方式。自行車與軌道交通站銜接的主要問題在于自行車銜接停車場的規劃布局以及軌道交通站附近自行車行駛的路線。
對于自行車銜接停車場的布局,由于“新城市主義”思想規劃下的城市街道人行道寬度較寬,可開辟出一定空間設置自行車停放租用場地,同時在原先規定的禁停區域內,禁止自行車進入道路內行駛,而是在人行道開辟自行車專用道,同時開辟自行車專用出入口,進行機非分離,提高自行車行駛的安全性和道路通行能力。
為鼓勵自行車出行,自行車配套數量應加大,同時要設置良好的指示裝置。
3 接駁策略
總結新城市主義下的軌道交通換乘接駁策略有如下四點:
(一)配套立體停車場,減少路內停車壓力
以立體停車場滿足私有機動車停放需求,提高停車收費,控制停放數量與時間。周邊路內停車位進行限時禁停,緩解周邊道路通行壓力。
(二)設出租車單循環組織方案
軌道交通站周邊出租車禁止停留,出租車進入軌道交通站周邊以單循環行駛方式可進行短暫停靠。
(三)按方位設公交站,公交樞紐外遷
城市社區以單一交通樞紐為中心,以軌道交通承擔中長距離出行,公交提供社區間中短途出行,在軌道交通站僅依靠公交車滿足中程交通出行需求,按方位設立公交站,減少換乘難度。
(四)設立人員疏散通道,提供自行車出行選擇
按方位設立人員疏散通道,空間上具有一定獨立性,減少外界影響,提高換乘效率,并以建立自行車換乘點,可租用或存放自行車,同時開辟自行車專用道以及專用出口,達到綠色出行需求。
同時各種接駁方式,所配套的指引措施應盡量完整,通道設計按方位減少繞行距離,避免軌道交通站內的干擾。見實例圖。(圖3-1)
圖3-1 軌道站接駁布局圖
4結論
以“新城市主義”理念規劃下的城市社區特點入手,考慮我國軌道交通發展前景,設立軌道交通站為城市社區中心。據社區道路特點,區別于常規以接通停車場為主要方式的接駁模式,考慮了軌道交通與私有機動車,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三種方式的對接情況,提出了適合“新城市主義”理念的接駁策略。策略向慢行交通傾斜,緩解因軌道交通站周邊道路資源緊張而造成的機動車換乘困難,同時也滿足綠色交通要求和出行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歐陽南江,陳中平,楊景勝.香港軌道交通的經驗及其啟示[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1.1(1):32-42
[2]張臨輝,李朝陽,李俊果.香港軌道交通樞紐簡析及啟示[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1.1(1):14-21
[3]潘海嘯,薛松,趙婷.多模式平衡交通體系的構建—自行車與軌道交通間的換乘[J].2012.9(8):23-41
[4]蘆群,李曉龍.“無自行車城市”的交通問題淺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34-36
[5]Elizabeth Mead.The New Urbanism[J].World Policy Journal.2010.4(27):4
[6]Anca-Andreea Ghi?uleasa;Liviu Gabriel Ghi?uleasa.Romanian railway system in european context[J].Urbanism.Arhitectura.Constructii.2013.3(4):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