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射陽縣委黨校 江蘇射陽 224300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否系統和完整,是否具有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高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射陽的優勢,也是射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美麗射陽建設,只有以制度設計才能實現生態紅利。面對新的生態要求,射陽縣也只有堅持以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規范、長期、穩定、可靠的保障。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突破口。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否系統和完整,是否具有先進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高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射陽的優勢,也是射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美麗射陽建設,只有以制度設計才能實現生態紅利。面對新的生態要求,射陽縣也只有堅持以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規范、長期、穩定、可靠的保障。
一、構筑生態保護長效機制,開創射陽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創建工作貴在堅持,重在實干。當前,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已破題開局、扎實推進,但環境形勢依然較為嚴峻,環保的很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加上我縣地處“經濟洼地”,在能源利用效率、高端產業“綠色能源”開發上尚處在相對落后的水平。我縣的海岸濕地資源的低層次、掠奪性開發,強烈的人類活動貫穿于海岸濕地發育的每個階段,部分地域和水域治污不力,以及一些基礎設施不配套,少數地段海岸侵蝕嚴重,海堤外電力線路尚未全面到位,一些人為的干擾,比如,濕地圍湖造田、排水疏干、施用化肥、農藥、水體富營養化、工廠、家庭排放污水、污染物等,使得我縣開發與保護兼顧不夠,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破壞,對灘涂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會產生一定影響,為此,加大對我縣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著力構建我縣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已刻不容緩,必須探索建立有利于我縣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
堅持生態立縣,加強環境保護,是射陽人肩負的政治責任。一條綠色、低碳、可持續利用促進科學發展之路應成為全射陽人今后統一的意志和共同行動。2014年我縣在環保工作的總體思路里明確指出,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堅持環保優先方針,加快生態縣建設步伐,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確保縣域生態環境安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環境權益,加速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美麗射陽”建設進程。生態城市建設既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射陽一定要以創建生態縣為契機,著力構建生態長效機制,不斷夯實環境保護基礎工作,完善其“生態基礎”,全面發展“生態經濟”。一要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和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推進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綜合處理利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二要加快發展觀光農業,重點發展與丹頂鶴保護區相連的沿海公路沿線的農業、林業、海洋及漁業生產產業帶,建成聞名遐邇的濕地公園以及集觀光、休閑、度假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產業帶。三要加大我縣城鄉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保設施及交通、綠化等建設力度,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與發展綠色經濟有機結合起來,舉生態旗,打環保牌。同時,要落實責任、強化監管、嚴格獎懲,積極建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從制度、體制和機制上解決環保問題。
當然,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光靠政府,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建立一個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新機制,要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導向作用,在全社會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宣傳教育活動,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形成推進美麗射陽建設的良好氛圍。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推進全民共建共享,讓生態文明意識漸入人心,持續增強全民節約、環保和生態意識,就必須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美麗射陽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就必須要堅持把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作為美麗射陽建設的重要內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必須要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鼓勵引導公眾參與。提高公民的環保參與意識和法律意識是完善我國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的前提條件。國內外經驗都已表明,公眾是推動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公眾是改善環境質量的生力軍,是與政府、企業相互制衡與合作的第三種力量,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機制的公眾參與制度則是推動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從某種程度上說,即使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非常完善,但如果公眾法律意識淡薄,不知道或不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環境權益,環境保護意識依舊保持在較低層次的話,那么,我國環境保護問題仍然得不到有效解決。隨著環保工作的快速發展,環境管理對法規體系的完善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需要在法制建設中抓住健全和完善法規體系這個重點,要從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要按照“急需先立、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突出地方特色、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則,致力于改善環保執法環境,加快立法步伐,只有嚴格執法,依法行政,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的利益。為此,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就必須要致力于改善環保執法環境,執法的過程就是依法保護環境,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過程,也只有嚴格執法,才能促進經濟與環境相協調。從一定意義上說,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線,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堅持源頭治理防控機制,實現射陽環保工作新跨越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出了系統部署,包括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就生態環境而言,如果源頭防控不好,必然對過程和后果帶來負面影響。生態文明建設要取得成效,必須建立生態資源環境保護的源頭防控機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這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如果“防范不足”,實行先污染后治理,那么勢必會出現投入的成本過高,付出的代價必然過大。而邊治理邊污染是“防”虧“治”欠的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污染的危害,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環境保護的被動局面,甚至容易貽誤保護環境的戰機。堅持源頭防控機制,就必須以生態要求規劃生態空間,要根據各鄉鎮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和城鎮化格局,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形態,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
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開啟了從源頭上系統治理環境危機的新模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治本之策。生態資源是我縣發展的家底與本線,沒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射陽的發展將難以為繼。只有積極實施生態創建,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才能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射陽縣境內海岸線長103公里,海域總面積313.5萬畝,其中潮上帶約18.83萬畝,潮間帶約11.5萬畝,潮下帶約283.17萬畝。沿岸有射陽港、黃沙港、新洋港、雙洋港、奤套5個自然港,這些海岸帶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區域生態優勢日益凸顯。但同時我縣的這些生態環境狀況也不容樂觀。隨著沿海大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射陽縣沿海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相當嚴峻,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氣候變化等表現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斷顯現。特別是我縣近海海域涉及漁業養殖、海洋生物的洄游通道、產卵場等生態環境敏感保護目標,使得這些局部區域生態環境顯得相對脆弱.沿海灘涂圍墾、風力發電的規劃規模、布局與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要求相沖突,港口及臨港產業的發展與海洋功能區劃也存在一定的沖突,因此,如何確保沿海地區的生態安全,如何協調地方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如何把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系統設計,整體推進將成為沿海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我縣開創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源頭防控機制,一要根據各鄉鎮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和城鎮化格局,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形態,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二要以生態理念重構產業體系。要實施最嚴格的環境準入和退出機制以及最徹底的劣質產業淘汰計劃,來控制土地開發強度,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和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實行嚴格的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推廣節能減排環保技術。三要以系統整治思路實施長效治理。要積極實施生態創建,堅持城鄉統籌,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來實現城鄉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保公益事業的一體化和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整體效益。
如今,人們在享受高標準的健康生活同時,需要高質量的優美環境作依托。一個人無論你有多少錢,有多大權力,有多少豪宅豪車,如果沒有好的生態環境,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生活。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制約著生態文明水平的提高。而影響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有多種,有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的,有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有監管、治理不到位的等等,而更深層面上的原因則是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如果制度不給力,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雷聲大雨點小等現象。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全球化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是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共同的責任。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全會還將最嚴格的制度進行細化,目的在于盡早、盡快建立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堅決遏制住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只有通過建立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可靠的保障,也才能夠增強我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大力推進我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三、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打造美麗射陽宜居新家園
宜居,在于注重城鄉規劃,統籌考慮城鄉生活、休閑娛樂、文化氛圍等因素,打造建筑精品和城鄉亮點。古語有云:“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一座城市只有擁有精心設計的細節管理,建立好未雨綢繆的安全規范,才能踐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承諾。“十二五”時期,我縣將堅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產業特色鮮明、城鄉生態宜居、社會文明和諧、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態縣。射陽地處蘇北平原中部,不僅是蘇北最佳的魚米之鄉,而且還是能源基地和新型農業工業區,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們當地的資源與人才優勢,發展獨特的綠色農工之鄉。但我縣生態資源脆弱,抗沖擊能力差,如果開發建設中不顧及生態規律和污染防治,勢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而一旦不慎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為此,在人們美好生活的各項指標中,環境質量指標不可或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事關我縣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保障和改善我縣民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落實責任、強化監管、嚴格獎懲,解決好治污和減排等問題,這將會為我縣建設“美麗射陽”、“生態射陽”打下堅實基礎。
節能減排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舉措,也是生態縣建設的核心指標。我們必須始終把節能減排作為硬任務緊抓不放。近年來,著力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問題已成為促進我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生態保護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縣環境保護工作要緊緊圍繞服務綠色的經濟崛起,充分發揮環保工作引領、調控作用,全力服務好重點項目建設,突出抓好減排降耗,抓緊抓好農村環境保護“短板”,一要著眼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克服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農村環境的影響,通過加強農村工業污染防治、抓好農村環境整治等,努力改變農村環境保護相對滯后的局面,二要牢固樹立全縣一盤棋意識,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完善機制、形成合力,積極推動環保工作加快走上法治化、規范化、常態化軌道,努力提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水平。根據調查獲悉,全縣生態紅線區總面積650.14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比例的23.44%。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整治。2014年上半年,縣城空氣優良天數139天,優良比例達76.8 %;全縣13個建制鎮實現污水處理廠全覆蓋,配套污水管網建設正在有序實施。三要構建實施“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五級網絡體系,日處置生活垃圾240 噸。13個鎮實現生活垃圾壓縮式中轉站全覆蓋,其中海通鎮、盤灣鎮、臨海鎮等3個鎮五級網絡體系已正常運行。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前累計完成村莊整治451個。深入開展生態創建。全縣13個鎮實現省級生態鎮全覆蓋,其中10個鎮通過國家級生態鎮考核,3個村通過國家級生態村考核,9個村建成省級生態村,186個村居建成市級生態村。
我縣在推動經濟發展進入上升通道的同時,環境承載能力也在明顯增強。作為生態工程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射陽縣在河道環境整治工作上已分別制定了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這些目標的制定,將會為加快建設我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綠色宜居的“美麗射陽”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撐。但由于我縣各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水平等的差異,美麗射陽建設出現了各鎮之間整體水平差距大,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根據走訪調查,我縣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環節,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水平也還較低,“融入“路徑尚不清晰。同時,老百姓對美麗射陽建設現狀還不完全滿意,對生存環境、食品安全等問題的關注度與期待顯著提高,美麗射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比如,對我縣來說,重點要查處一些化工、水泥、造紙、火電、塑料粒子等重點污染企業、污水處理廠及重點信訪大戶,重點查處擅自建設投產、技改擴能、未報批未核準、“三同時”未驗收或驗收不合格、試生產未通過擅自投產等違法行為,重點查處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所有排污單位,以及可能污染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的行為,重點查處省道、高速沿線及縣城煙控區煙塵和噪聲超標排放的情況,主要查處企業的治理設施運轉和污染物排放情況等方面,這樣才能有效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才能大力推進生態建設,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滿意率。因此,射陽唯有在開發利用自然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堅持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低碳生活并舉,自覺地既考慮到同代人的利益平衡,也考慮到隔代人的利益,才能不因資源的濫用而破壞生態環境,才能在合理而充分利用公共資源的同時,開創跨越趕超新局面、建設高水平小康新射陽。
參考文獻:
[1]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
[2]射陽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基金項目:本調研課題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校委審批通過的立項課題,課題編號:XT1441-37,課題組成員:楊少春 穆春霞 沈玲玲 朱禮玲 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