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3月8日凌晨,馬航MH370航班與吉隆坡雪邦空中管制區失去聯系。相對國外媒體,國內媒體在此事件報道中的表現,有諸多值得思考之處,國內媒體對于如何報道空難等災難事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空難災難報道馬航失聯
2014年3月8日凌晨,馬航MH370航班與吉隆坡雪邦空中管制區失去聯系,各國海空力量搜尋數日未果。事件發生后,立即引起國內外各大媒體極大關注,媒體做了大量的報道,對公眾及時了解事件的最新進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相對國外媒體,國內媒體在此事件報道中的表現,卻有諸多值得思考之處,對于如何報道空難等災難事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一、反思的兩個問題
1、獨家報道不足,不實報道隨意轉發
馬航客機失聯之后,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國內媒體上類似“媒體確認失聯航班已經墜毀”、“外媒稱”、“馬來西亞方面表示”的新聞不斷刷新著事態的發展,各種猜測和未經證實的消息登上不同時段的熱點榜首,各種消息被媒體“確認”后又隨即被“否認”,各種被轉發的瞬息萬變飄忽不定的消息讓觀眾和失聯乘客家屬困惑不已。面對撲朔迷離的迷霧般的報道,作為受眾,慢慢喪失了對媒體的信心。當確鑿信息沒有出來的時候,官方要及時地公布掌握的信息,即便搜救沒有進展,也應該對外公布。
通過這次事件,反思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是在于國內媒體在此事件發展過程中沒有深入一線調查,挖掘核心信息,反而過分相信和依賴外媒,甚至一些小道消息不經核實就隨意轉發,導致公眾對媒體的失望。在災難面前,人們往往更需要通過媒體來了解事實真相,而媒體在此時也具有比平時更強大的影響力。如果此時媒體所發布的消息只求新不求準,那么在面對災難時,媒體本應具備的“安撫受眾”,“情緒疏導”等功能就難以發揮出來,反而會加劇受眾的緊張情緒。“在任何情況下,尤其是在突發事件面前,任何媒體都應當挖掘報道事實真相,擁有自己的立場,即使轉發外媒消息,也應該具備核實信息的耐心和責任心,否則它就只能成為‘外媒’的消息推送器”①。由此看來,國內媒體無論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2、片面追求傳播效果忽視新聞倫理
眾所周知,空難作為特殊的重大突發性事件,又極易演變成災難事件或者是恐怖事件,而面對災難和恐怖,媒體和記者在處理報道的內容和畫面時更應該講究方式方法,方法得當就會達到應有的效果,處理不好就很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在災難新聞報道上,東西方新聞倫理都強調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盡可能避免赤裸裸的表現恐怖和血腥②。事實上,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大肆報道傳播恐怖信息,強調恐懼訴求,也是不專業和不道德的。在這方面做得好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96年7月17日造成230人遇難的美國環球航空公司航班爆炸事件報道中,法新社記者喬恩·利維就沒有用空難現場的的尸體和鮮血圖片來表現其慘狀,反而是用一張飄浮著飛機殘骸的靜謐的大海的照片來報道此次空難,用這樣一個“隱喻”來報道飛機失事,避免了血腥和殘忍的畫面。這次馬航事件中,國內媒體沒有深入一線挖掘事件真相而是過多的心靈雞湯式的煽情和追蹤家屬,容易讓人產生反感。網傳一段視頻,在北京麗都飯店的家屬臨時集中區,一大群記者擠在狹小的走廊里,每有家屬進出,都會引起一陣騷動,一些記者立刻圍住家屬,閃光燈不停,一名年紀較大的男性邊甩開雙臂開路邊喊“一邊去!去!”,同行的一名女性則對記者大喊:“你們有沒有家人?你們有沒有家人!”,事件的發生已經給這些家庭帶來巨大的心理打擊,而這種“圍攻轟炸”式采訪更有可能使家屬情緒失控,一些媒體發布的家屬相擁痛哭甚至是暈倒的新聞照片和鏡頭也遭到輿論譴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史論部副主任趙云澤說:“圍堵采訪這種行為是粗暴的,記者不能因為職業要求而忽略對當事人和家屬的隱私保護以及情感關懷。”作為媒體工作者,不能為了完成任務和追求傳播效果而不遵守最基本的新聞倫理,甚至是違背職業道德,媒體人在災難事件報道中應自律自尊,做“有人性”的新聞。
二、探索空難事件報道策略
通過反思馬航事件中國內媒體表現出的不足,可以從下幾個方面探索報道空難等突發性事件的幾點策略。
1、建立突發事件應急報道預案,及時有效地應對空難事件報道
國內媒體在處理這次馬航客機失聯事件時,缺少快速反應機制,媒體單純追求速度,無獨家新聞,不核實信源,最終造成各種以訛傳訛的信息滿天飛,導致公眾對媒體的不信任。今天,各種網絡傳播工具日益普及,空難新聞因為其重大而且突發的性質一定會成為媒體追逐的熱點。如何迅速、有效、真實、準確的報道空難事件,是每一個記者和新聞單位直接面臨的問題,但是靠個人或者媒體單方面力量往往不能圓滿完成報道任務,這就有必要提前建立突發事件應急報道預案。一旦事件發生,相應的記者可以按預案快速開展工作,同時,媒體也可以同政府部門相關領導小組聯合,協調該事件的報道工作。專家指出,建立“突發性事件報道預案”對事件的報道及救援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可以根據世界各地媒體在災難新聞處理中積累的經驗,按照政治、經濟、自然等若干方面做針對性預案,一旦災難發生即可視不同情況、不同程度來確定報道的時機、基調、范圍、方式等”③。總之,建立應急處置預案,就是為了更加積極主動地有效應對空難事件,而不是盲目的被動報道。
2、堅持客觀真實報道,注重宣傳效果
新聞記者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堅持客觀報道的原則,這也是尊重新聞規律的具體體現。無論是從新聞價值規律的要素上看還是從受眾需要的程度上看,新聞機構有責任客觀、及時、準確地報道空難事件的前因后果,報道事件的最新進展。隨著新媒體傳播時代的到來,受眾對信息傳播的要求相對以往都大大提高,封鎖、延緩或隨意改動新聞事實都是適得其反。
空難事件帶給人的情感情緒反應是悲痛、焦慮、不安、恐慌等,在客觀報道的基礎上講究報道方法,恰當的處理空難新聞,可以轉變受眾的這些消極不良的情感和情緒安慰和舒緩,產生積極的效果。新聞記者在客觀的報道的同時,一方面可以把自己對報道事件的立場、觀點、判斷和好惡用巧妙的手法在字里行間藏匿起來。另一方面,在特定環境里,記者本人也可以直接站出來,用目擊、用親身感受、用直接敘述的方法傳遞新聞,這樣更能引發讀者共鳴,起到更強烈的宣傳效果。
3、配備先進的技術設備,提高媒體軟實力
梳理國際知名媒體對馬航失聯事件的關鍵報道,真正具備核心價值的,一是飛機出現折返,二是最后失聯時間比馬方公布時間后推數小時。而這些關鍵信息的報道源,幾乎均來外媒,甚至形成媒體倒逼馬方承認相關隱瞞信息的局面。外媒記者為什么能夠找到這些至關緊要的數據?毫無疑問,是軍方、衛星公司、情報機構向他們提供信息,但是,能夠找到軍方和情報機構,是這些記者的專業技能強,其中涉及到長期建立的信賴關系,和記者特殊的情報搜集能力。當然,這些媒體也毫無疑問掏出了大把的錢買了衛星公司的數據。那么,作為馬航失聯事件人員生命安全最大相關方的中國,國內媒體為什么做不到?問題還是在于媒體在突發事件面前能否迅速動員起來,快速的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獲取有用信息。
另外,隨著現代科技發展,良好的技術裝備可以為采訪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它既幫助記者完成報道任務,也能保障記者的人身安全。同時,在撲朔迷離的空難報道中還要善于利用各方資源,政府的、民間的、軍事、外交、科技等途徑都可能是獨家新聞信息的來源。
4、準確把握受眾心理,體現人文關懷
空難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嚴重的破壞、傷亡乃至毀滅,場景可能會極度悲慘,記者在空難事件報道采訪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首先,人是有感情的,作為記者,面對空難現場同樣會產生各種情緒,如何在采訪中避免情緒錯位,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保證采訪的正常進行,這是記者自身應該特別注意的;另外,面對空難受創者,采訪應該充分考慮到人文關懷,理解受創者、救災者的心理感受,采訪時采取適當的提問,報道時講究合適的用詞,不至于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二次傷害。報道空難新聞時盲目地追求轟動效應,以血腥和悲傷的場面來吸引讀者和觀眾,是完全不顧受創者感受的做法,也難免會對受創者造成更大的打擊。“一般情況下,對于災難、罪案現場,對于現場的死傷情況,罪犯的殘忍程度,最好是概述而不宜描寫。文字表現應以不令讀者驚懼、反感為限,應以大多數讀者可以接受為限”④。□
參考文獻
①陳馨怡,《馬航客機失聯事件:媒體要有核實信息的耐心》,世界軍事網,2014-3-16
②趙志立,《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新聞倫理沖突》[J].《當代傳播》,2006(6)
③張志安,《對災難新聞的再思考——從新聞學角度看美國恐怖事件的報道》,eNet,2001-9-12
④王聃,《“克制性采訪”應成媒體共識》[N].《新京報》,2008-5-21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學專業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