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虎威教授是新中國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代作曲家,也是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首屆畢業(yè)生。在近60年的音樂生涯中,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譜寫了大量廣為流傳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在音樂理論研究方面撰寫了多部音樂理論著作,在音樂教育方面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作曲家。文章依據(jù)此次研討會的三個部分——“開幕式·音樂作品展演” “學術報告會” “高峰論壇”,論述研討會的學術價值及產(chǎn)生的歷史意義。J605A-0011-042013年10月10日~11日,由四川音樂學院主辦的“黃虎威教授教學與科研創(chuàng)作成果學術研討會”在該院隆重舉行。四川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柴永柏教授、副院長孫洪斌教授、原院長黃萬品教授,老教授劉文晉、但昭義、鄒承瑞;四川省音協(xié)和成都市音協(xié)領導人,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樊祖蔭教授、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原作曲系主任高為杰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作曲家陳黔、上海音樂學院何訓田教授、姜之國副教授,貴州省文聯(lián)副主席崔文玉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貴州及四川省各地的專家學者與川音師生共百余人出席了本次學術研討會。
黃虎威教授作為川音作曲系首屆畢業(yè)生,于1954年留校任教至今,并于1976~1978年借調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其中《巴蜀之畫》 《陽光燦爛照天山》 《峨眉山月歌》等作品廣為流傳,并已載入多部中國音樂史書。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出版了《和聲寫作基本知識》 《轉調法》 《簡譜入門》 《伴奏音型樣式》及《斯波索賓等〈和聲學教程〉習題解答》五部著作。在這些累計印數(shù)總量達31萬余冊的著作中,他對傳統(tǒng)和聲與民族風格和聲的理論與實踐的貢獻十分突出,影響深遠。同時,作為一位德高望重、誨人不倦的優(yōu)秀教師,他還培養(yǎng)了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作曲家, 如何訓田、宋名筑、楊曉忠、陳黔、郭峰、林幼平等;而直接或間接受惠的學生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可謂為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次學術研討會由“開幕式·音樂作品展演” “學術報告會”和“高峰論壇”三個部分組成,由作曲系現(xiàn)任主任宋名筑教授主持。
一、開幕式·音樂作品展演
10月10日上午,在隆重而熱烈的氣氛中,“黃虎威教授教學與科研創(chuàng)作成果學術研討會”在川音梧桐樓學術廳拉開了帷幕。開幕式上,首先由學院黨委書記柴永柏教授致歡迎辭,他代表學校向參加研討會的各位來賓、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柴永柏教授充分肯定了黃虎威教授對學校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學科建設作出的卓有成效的貢獻,其論著、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得到國內音樂界的廣泛認同。他倡導大家學習黃虎威教授既教書又育人的好品格和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教學態(tài)度。他還提出學校將在研討會期間研究和探討黃教授在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學科方面的經(jīng)驗和成果,推進學校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學科建設。之后,學院副院長孫洪斌教授代表因公出差的易柯院長,向與會嘉賓全面地介紹了黃虎威教授在教學、科研以及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貢獻。
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樊祖蔭教授就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向黃虎威教授表示祝賀。首先,他代表趙塔里木院長向會議的成功召開致以熱烈的祝賀,并代表專程前來出席會議的中國音樂學院的老師們向黃虎威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說:“60年來,黃虎威教授無論在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學科的教學方面,還是在科研與創(chuàng)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就卓著。與其學術成就并行不悖的是他貫徹一生的優(yōu)秀的為人品行,是他為繁榮和發(fā)展中國音樂事業(yè)而孜孜不倦奮斗的精神”,因此,“黃虎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不僅是四川音樂學院的驕傲,也是中國音樂界的驕傲”。
“真誠善良,虛懷若谷”,著名作曲家高為杰教授對黃虎威教授的為人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說,文革后期,黃先生作為黨員教師曾受命“監(jiān)督”其上課。文革后,黃先生在談及當時情況時,說他受命“監(jiān)督”雖屬無奈,但竟非常誠懇地說他在聽課中“很有收獲,學到了不少東西”。后來,他去北京后,黃先生又時常親筆手書信件與他討論學術問題,其認真虛心做學問的態(tài)度,實在是眾晚輩的楷模。對于黃虎威教授的學術和音樂創(chuàng)作成就,高為杰教授進一步評價道:黃先生對斯波索賓《和聲學》這部教材的窮畢生精力的研究是值得的,“他許多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作品在和聲運用方面是成功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高教授認為:“黃先生的做法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方面,他非常嚴格,嚴格遵從在調性、調式音樂中和聲思維與技術的自律共性法則,不依規(guī)矩不成方圓,絕不胡來;另一方面,他又有所突破,不完全拘泥于成規(guī),根據(jù)音樂性格與風格的特點而大膽突破,探索創(chuàng)新。正是由于堅守這兩個原則,造就了他和聲手法的完美”。
川音鋼琴藝術研究院院長但昭義教授很動感情地談到,黃虎威教授曾一直熱情地支持和指導其音樂創(chuàng)作,并在2000年7月為即將參加“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李云迪講解其參賽的全部肖邦作品。后來黃教授又在《但昭義鋼琴作品選集》出版前夕,對此曲集進行了全面細致的編審和校對,其提攜和扶持同事和學生的楷模形象不僅影響著同輩,也影響著下輩。
開幕式結束后,管弦系主任李開祥教授、張義明教授、張文坤副教授、朱驥教授以及鋼琴系周彥副教授等分別參演了黃虎威教授各個時期的器樂曲,并播放了聲樂代表作品的音響。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年輕學子無不為黃虎威教授作品中清新自然、精美細致、民族神韻濃郁又鮮明的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所感染,并報以熱烈而持久的掌聲來表達對黃虎威教授音樂作品的喜愛和贊美。大家一致認為這些作品“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水平高,非常好聽”。
二、教學與科研創(chuàng)作成果學術報告會
10月10日下午的“學術報告會”共展示論文24篇。這些論文主要圍繞“黃虎威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 “黃虎威學術專著的價值和意義”兩個議題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論研討。
(一)黃虎威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
中國音樂學院樊祖蔭教授首先以《黃虎威音樂作品中的調性拓展技法研究》為題做學術報告。他深入闡述了黃虎威教授音樂作品中和聲運動的調性轉換和調性擴張兩個方面的創(chuàng)作特征,并通過實例剖析,總結了作曲家在調性拓展技法上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特點。他談道:在調性轉換方面,黃虎威教授運用的轉調技法多樣而靈活,自然而富有藝術效果,既繼承了前人的經(jīng)驗,又有著自身的獨特創(chuàng)造。在調性擴張方面,樊祖蔭教授首先肯定了黃虎威教授是中國當代作曲家中運用此手法較多,且卓有成效的一位。之后,他從運用調關系交替技術擴張調性、運用三度關系的和弦連接擴張調性,以及運用線性進行關系擴張調性三個方面,分層次闡述了黃教授音樂作品中的調性擴張技術。最后,樊祖蔭教授對作曲家的調性拓展技法整體評價道:無論是轉調還是調性擴展,作曲家都善于充分發(fā)揮和利用調式自身的變音資源,在寫作當中,他不僅運用傳統(tǒng)技法,而且現(xiàn)代技法也運用得得心應手,并與五聲性調式有機地緊密結合,使音樂既自然又毫無突兀之感。他在大膽借鑒、吸收各種創(chuàng)作技法的同時,又形成了自身創(chuàng)作上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與時代氣息,而獨具匠心的嚴謹寫作,使其創(chuàng)作達到了“多一音不行,少一音也不行”的境地。我院鄒承瑞教授以《獨具匠心的和聲語言》為題做了學術報告。鄒教授系統(tǒng)探析了黃教授音樂作品的和聲語言特點。他從理論結合音樂創(chuàng)作實際的角度,通過對作曲家音樂創(chuàng)作的大量實例分析,歸納出黃教授音樂作品中八種常見的和聲語言:1.空五度和弦;2.高疊和弦;3.終止式;4.三度關系調的對置;5.三度關系和弦的對置;6.同根音大小三和弦的對置;7.聲部線條;8.色彩小二度。他論證了作曲家如何根據(jù)內容及風格的需要,大膽突破傳統(tǒng),卓有成效地運用和聲語言的創(chuàng)作思維。
此議題中研究黃虎威教授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的其他學術論文還有:我院文鋒教授的《黃虎威音樂作品中的復調因素縱覽》、鋼琴系黃燕林副教授針對黃教授《復調小奏鳴曲》的研究而撰寫的《主調曲式與復調寫法的完美結合》,以及關于黃虎威鋼琴作品和其他器樂曲所進行的其他專題性研究論文六篇,但由于會議時間所限,這些論文僅進行了論文提交。
(二)黃虎威學術專著的價值和意義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唐勇副教授以《大氣磅礴的巨著 調性和聲的盛宴》為題做學術報告。他以黃虎威教授的《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習題解答》一書為對象,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這部專著所具有的重要學術價值和學術地位:第一,和聲分析細致入微,堪稱和聲分析的范本,因此,專著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第二,和聲寫作精益求精;第三,理論拓展,填補空白,并舉實例加以論證。
我院作曲系高暢教授在宣讀論文《一部珍貴的專題對轉調進行講述的和聲學教材》中全面闡述了黃虎威教授的專著《轉調法》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他認為此專著中的論述在我國作曲技術理論界具有開創(chuàng)性,對我國民族調式和聲理論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其次,此專著中對轉調法的講述,始終注重與寫作實踐相結合,是專著的一大特色。我院作曲系陳國威副教授宣講的《植根民間音樂沃土,感其民族音樂神韻》一文對《黃虎威器樂獨奏曲選集》進行了評析,指出作曲家在民間音樂文化與作曲技法結合方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與成功的嘗試,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作曲系講師劉奇琦宣講的《立體塑造民間歌曲藝術》一文就黃虎威教授的《四川民歌十二首》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闡述。她從四川民歌的特征、近現(xiàn)代和聲配置和織體寫法與演奏法等方面對此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對此曲所運用的“和音、和聲的音色描繪” “多重調性、半音性和聲結構的布局”進行了重點論述。
此外,研究黃虎威教授專著的價值和意義的重要論文是樊祖蔭教授的《一部嘔心瀝血鑄就的傳統(tǒng)和聲學巨著》。此外還有作曲系青年教師方芳的《從黃虎威〈伴奏音型樣式〉談作曲基礎寫作》及作曲系大四學生周姝的《用和聲記錄一段人生長跑》等文論。
三、高峰論壇
10月11日上午,在四川音樂學院香樟園舉辦了此次學術研討會的高峰論壇。黃虎威教授作為論壇的第一位發(fā)言人,首先懇談了他對四川音樂學院及作曲系的深厚情感,對學院和作曲系多年來對他的幫助和關懷表示感謝,并對自己的教學、科研和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長經(jīng)歷進行了梳理。他誠懇地談到希望學生們比自己飛得更高更遠更好,學生超過老師是他從教多年來一直的心愿。在科研方面,“質量第一、一絲不茍”是其研究的信條。為了對自己、對出版社、對讀者負責,《和聲習題解答》一書從接受委約起,前前后后經(jīng)歷了21個年頭才最后完成。
黃虎威教授的學生、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何訓田教授說,黃老師在擔任川音作曲系主任期間,曾熱情地支持作為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現(xiàn)代音樂團體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探索會”。作為老師,他是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的人。他的美學觀點雖很嚴格傳統(tǒng),但對學生很開放。黃老師在傳統(tǒng)作曲技術上的根基雖很深厚很有成就,但卻并不灌輸給學生和限制學生。正因此,當時黃老師頂著壓力,從真正的藝術方面想音樂,支持現(xiàn)代音樂的發(fā)展。當談到黃虎威教授《巴蜀之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時,何訓田教授進一步探討了其在創(chuàng)作時與之前生活經(jīng)歷的聯(lián)系,以及作曲家情系大自然的感情。這種感情滲透到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使得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多與大自然有關,再加上作曲技術的合理運用,更接近黃老師生命所具有的親近自然的最原本的東西。如《蓉城春郊》中的離調、轉調就處理得那么有機、自然和順暢,感情與技術的結合很吻合,這完全是他對大自然的真情流露。
著名歌唱家周維民表示,他由衷地欽佩黃教授惠及當代、功在子孫后人的實實在在的事業(yè),并且將其所賦七律詩一首制成條幅,當場展示并獻贈給黃教授。我院作曲系賴群教授盛贊作為其學生時代作曲主科老師的黃虎威教授在作曲教學方面的認真負責,以及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她回憶了學生時期黃老師對其如親人般的關愛和不厭其煩教導的點點滴滴,情到深處時還演唱了當年在黃老師指導下她創(chuàng)作的聲樂作品。曾長期受到黃虎威教授無私幫助和鼓勵的重慶西南大學育才學院音樂學院雷維模教授,滿懷感激之情地談到在向黃老師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嚴謹、率真的人品激勵著他的每一步成長,師恩難忘,他為能夠得到這樣一位值得尊敬的師長長年累月的關愛而感到幸福。來自貴州的國家一級作曲崔文玉先生談到,在川音學習時通過對黃老師作品和專著的認真研習,受益匪淺。對于黃虎威教授的音樂創(chuàng)作,他評價道:“其濃濃的家鄉(xiāng)情結,既親近自然,又充滿著熱愛祖國之情,作品具有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四川省音協(xié)副主席、作曲家李曉明首先向黃虎威教授呈獻他專門為此次研討會創(chuàng)作的《滿江紅·賀黃虎威教授》,并代表四川省音協(xié)宣讀了協(xié)會對黃虎威教授音樂創(chuàng)作成就的高度評價——“黃虎威教授作為我省老一輩優(yōu)秀的著名作曲家,他一以貫之地以民族音樂情懷代言巴山蜀水,以嚴謹?shù)闹螌W精神提攜一代又一代作曲新人。在他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的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中,為我們創(chuàng)作出了許許多多的優(yōu)秀作品。他具有充滿靈動和藝術才華的作曲技術和深厚扎實的理論研究功力,他的作品深刻表達了和集中展示了作為一位本土作曲家對這片土地的濃烈而又持久的情感。他是四川現(xiàn)代作曲家的優(yōu)秀代表,是巴山蜀水之間承續(xù)音樂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精神命脈的代表,是巴蜀樂派進一步崛起和彰顯實力的掌門人之一”。四川師范大學韓萬齋教授暢談了他與黃教授的交往,談到黃教授在做人,尤其是做好人,以及在藝術成就上給他的很大啟迪。他還談到了一些關于黃教授長笛名曲《陽光燦爛照天山》問世之初的花絮。著名作曲家陳黔和四川省歌舞劇院作曲家林幼平先后向黃教授表達了學生對老師最崇高的敬意。陳黔說,他在黃老師這里受到了其“一松一緊”教學理念的悉心培養(yǎng)。“松”是一種非常包容的、開放的理念,在寫作時允許使用任何寫作手段,黃老師還會非常謙遜地與學生討論創(chuàng)作,包括討論現(xiàn)代作曲技術;“緊”則是從記譜便開始并貫穿作曲技術訓練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嚴格要求。這讓他這個學生在之后30年的創(chuàng)作中非常受益。林幼平指出,黃老師能在上世紀50年代就對中國音樂五聲旋律怎么配置和聲,怎么創(chuàng)作,做出了開拓性的研究,實在難能可貴;其鋼琴組曲《巴蜀之畫》所體現(xiàn)的民族音樂風格更是民族化音樂創(chuàng)作的標桿。
最后,學院副院長孫洪斌教授對此次研討會進行了總結性發(fā)言。首先他真情地贊揚了黃教授在人格上追求“真、善、美”,在科研創(chuàng)作上追求“高、精、深”。他認為,黃教授嚴謹治學的精神,更是遠近聞名,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孫副院長還談到,當今社會,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釣譽,缺乏信念,而黃教授始終堅守著自己的藝術責任,用他的音樂教育、音樂研究和創(chuàng)作,詮釋著美的人生,教誨并引導人們崇真崇善崇美。黃教授在音樂教育和民族和聲研究領域樹起了一面旗幟,他的生命光彩而燦爛,他是用辛勤和質樸的勞動在時空里雕琢出了深深的人生印跡,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我們贊譽黃教授,祝愿黃教授健康長壽,藝術之樹常青。
結語
歷時一天半的“黃虎威教授教學與科研創(chuàng)作成果學術研討會”最終圓滿結束。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與川音的學者師生們一道,著重從黃虎威教授的音樂創(chuàng)作、作曲技術研究、音樂教育三個方面對其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深入研討。黃虎威教授一生所展現(xiàn)出的謙虛嚴謹?shù)膶W者型風范,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和同仁;而他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追求,在治學上的精益求精,也為學界和后輩樹立起了一座精神的標桿。此次學術研討會是四川音樂學院有史以來第一次專門為某位教授所舉行的學術研討會,這也足以證明了學院和作曲系對黃虎威教授從教近60年來做出的卓越貢獻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我們相信,這次研討會一定會像沁人心脾的清風,為全院帶來一縷縷凈化心靈、尊師重教、尊重學術的芬芳。最后,讓我們由衷地祝愿黃虎威教授身體健康,生命之樹常青,學術之花常開!
責任編輯:奚勁梅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簡介:伍維曦(1979— ),男,博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二次青年教師基金項目資助課題“中世紀文人音樂家及西方音樂史中‘作品’觀念的產(chǎn)生研究”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1101;上海音樂學院中央財政支持“音樂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研究成果,學科代碼:0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