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對克孜爾千佛洞壁畫藝術的認識僅停留在中國美術史圖片的印象。今年有機會參加 “朝圣·敦煌——甘肅畫院美術創作工程”2013“絲綢之路·佛教東漸”活動到新疆采風,對新疆古城遺址、石窟做了詳細考查,特別是有機會在克孜爾千佛洞停留數日,有時間從容觀摩欣賞克孜爾千佛洞保留下來的一些藝術精作,受益匪淺。
克孜爾千佛洞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修鑿年代開始于東漢,結束于唐末,現存壁畫約1萬平方米,可以說是僅次于敦煌的藝術寶庫。克孜爾石窟壁畫不僅包括飛天、伎樂天、佛塔、菩薩、羅漢、天龍八部、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經變畫,而且還有大量的民間習俗畫。撇開它的宗教色彩,不難看出當年絲綢之路上駱駝商隊與佛教僧徒的密切關系。克孜爾壁畫最絕的當屬佛教本生故事畫。敦煌千佛洞里描繪的釋迦牟尼佛多是前幾世苦難苦行、積善積德的故事,大多采取連環畫的形式,用許多場面展開故事情節。克孜爾石窟壁畫卻別具一格。畫師把復雜的故事巧妙描繪在菱形畫面中,由于菱格的空間較小,畫面采用的人物形象就不多,襯景也少,選用的都是最能概括故事內容的典型情節,形式簡潔明快、生動。這種菱格畫是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的一大特點。
克孜爾千佛洞中期已經具備成熟的龜茲畫風,可以說既有外來藝術的影響又有漢文化的影響,更是古龜茲畫師非凡智慧的結晶。克孜爾千佛洞的飛天同背上生著雙翅的古代歐洲飛神安琪兒相比,在藝術上顯得更為成熟、浪漫。
克孜爾千佛洞比敦煌千佛洞早200多年,當我們看過克孜爾千佛洞壁畫藝術,對敦煌千佛洞也有了一個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可以說敦煌千佛洞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克孜爾傳入的。敦煌千佛洞地處中外文化交流重鎮敦煌,在繼承傳統繪畫以線造型的基礎上,受到由印度、西域傳播而來的佛教藝術以色、體積、光影造型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早期的敦煌壁畫中,能明顯感受到克孜爾千佛洞藝術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從北涼的粗拙到北魏、西魏、北周的精細,逐漸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線形脈絡。
敦煌有飛天,希臘有安琪兒——臂長翅膀的兒童或少女。中國有羽人,臂長羽毛,奔騰于空,世稱飛仙;印度有頭頂圓光、身托云彩的飛天,也有雙翼天使。敦煌飛天來自印度,當其進入龜茲石窟后變為圓臉、秀眼、身體短壯、姿態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風格。進入敦煌后,逐漸與羽人相結合。5世紀末,轉化為飛仙,就是敦煌式中國飛天。到了隋代,飛天形象發展到了頂峰,千姿百態,成群結隊,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飛天群。唐代飛天不長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條長巾,展卷飛舞,輕盈縹緲地翱翔于太空。
在克孜爾石窟中出現了為數不多的供養人畫像行列,但少有題銘。敦煌則不然,在最早的一組十六國晚期洞窟里便出現有供養人畫像群或通壁畫像行列,并有榜題,這與儒家的祖先崇拜有關。
壁畫藝術源遠流長,從克孜爾壁畫到敦煌壁畫,給我們的啟迪是深刻而又指向未來的,給中國現代繪畫形態的確立提供了化石般的生成信息。挖掘其傳承與發展,對于當代藝術創作的意義和啟示,以進一步拓展中國傳統文化中可資借鑒的內容和價值,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