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獨生子女一代進入大學,由于家庭、社會原因導致了90后大學生在家普遍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因此90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讓人堪憂。本文通過對西部某高校的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認為90 后大學生的責任感認識水平總體上是樂觀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行動能力上還不夠等。通過研究分析筆者認為社會、家庭、學校、自身因素方面都會影響著90后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因此,筆者建議可以通過強化家庭教育、感恩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進一步增強90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149 — 02
進入新世紀,伴隨著90后獨生子女一代步入高校,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迎來以90后為主體的時代。90后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經濟建設、國家強盛的有力保障及主力軍。作為未來的國家棟梁,90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弱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昌盛。90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特指90后出生的在校大學生面對家人、他人、國家時,對自己所應該承擔的使命、責任、義務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為此,筆者團隊通過對西部某高校的在校90 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問卷調查,以此研究分析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從中發現問題,進而分析問題的成因,同時據此提出筆者團隊對強化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及建議。
一、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分析
筆者團隊對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問卷調查選擇了西部某高校的某學院2013級、2012級、2011級部分學生。為此筆者團隊共發放530份問卷,回收475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141名,女性334名,專業有文科、有理科。另外還對部分教師、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通過此次問卷調查研究分析,筆者團隊發現了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著性別、年級、對象、家庭等方面的差異性。現將問卷結果做如下分析:
(一)社會責任感的性別差異
通過調查問卷發現90后女大學生表達對家庭責任、集體責任、民族的責任比男大學生要積極。對“見到父母勞累時,我會主動關心父母”這一說法,女生的表達比男生要積極主動,而且很多女同學表示會很細心的方式為父母分擔,減輕父母的辛苦。這可能與女大學生情感比較細膩,較為感性有關系。家庭教育對男孩、女孩責任心的教育和培養方式上是有區別的。女孩子被教育要細心、要樂于助人。男孩子要自強不息,成熟穩重。因此在責任心的外顯程度上,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男大學生責任感就比女大學生低。
(二)社會責任感的年級差異
通過對調查數據地分析,筆者團隊發現了高年級比低年級的同學社會責任感強。責任感培養是由認識、到情感、到意志,最后向行為轉化的過程。大學生心理成熟水平,閱歷、經歷豐富程度都會影響到責任感的高低。隨著大學生年齡的成熟,更能體諒他人,更懂得對父母、社會和國家肩負的責任。對“我總是樂于參加社團公益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這一說法,2011級被調查者選擇了“完全符合”和“比較符合”有73.1%,2012級為68.9%,2013級為62%。可見,高年級的學生對公益活動的參與熱情比低年級的高。這可能與高年級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比低年級要強,生活經驗方面也較豐富。所以高年級學生的更能明確自身的責任,也更積極主動的承擔責任。
(三)社會責任感的對象差異
筆者團隊針對“經常打電話問候父母身體狀況”的問題調查時發現選擇“完全符合”或“比較符合”的回答者占70.7%,說明90后大學生是比較關心父母的。對社會責任、對父母責任,對他人責任這三個感恩對象中,對父母的責任感最強、其次是社會,最后是他人。從90后大學生對父母的感恩程度最強可以看出,她們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也愿意主動承擔對父母的責任。成長在和平年代下的90后大學生普遍比較關注娛樂八卦的新聞,而對國家大事的關系則明顯減少,同時也表現出對社會政治的冷漠。這些現象的出現應該與90后大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有關聯,此外90后大學生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征,對身邊的人體貼關懷不夠,對他人的責任心不強。
(四)社會責任感的家庭差異
筆者團隊針對社會責任感水平的高低與家庭背景有著關聯性的調查研究發現90后的大學生由于存在一定比例的獨生子女情況。具體情況是在調查的學生中有35.7%的同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有56.7%的同學來自農村家庭。在回答到“如果你獲得助學金,你是否愿意拿出一部分錢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問題時,來自農村的孩子在意愿表達上比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好。這可能是農村的孩子沒有城市的孩子成長環境優越,自己必須奮發圖強。他們體會著生活的艱辛,更懂得珍惜生活,更知道感恩。而獨生子女有著相對比較寬裕的經濟條件,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成長過程較平坦,很少吃苦,缺乏助人意識和分享精神。
(五)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策略差異
筆者團隊在問卷分析過程中也發現了當今90后大學生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普遍存在。具體表現為:不能積極主動的去承擔起社會的責任與責任感的培養方式、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對“班級活動的評價”這一說法選擇“有意義”和“很有意義”僅有47.8%。從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班級活動組織較好的班級,獲得的榮譽也較多,同學們的班級凝聚力也較好。大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度與集體榮譽感的強弱和活動開展的效果都有關系。不能簡單的把是否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作為評價學生集體榮譽感高低的標準,開展活動的內容、形式也將影響到活動的效果,影響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
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分析,筆者團隊從分析結果中發現90后大學生對社會、父母、他人的社會責任感認識水平總體上是樂觀的,但是90后大學生仍然存在著實際行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還普遍不足的問題。筆者團隊通過研究分析,一致認為這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一)社會因素
如今在校大學生主體基本上是90后,90后的大學生出生、成長的環境更加的開放化、現代化,也相對比較和平和安定。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得大學生缺少對國家歷史、文化、傳統和國情的了解,對于責任感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停留在簡單的感性階段。另外,由于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使得一些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扭曲,以個人為中心,惟利是圖,造成國家觀念和公民意識淡化。
(二)家庭因素
90后大學生是否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一定程度上看家庭教育是怎么教的。現在的90后大學生不少是獨生子女,優越的家庭條件和父母對子女過分的溺愛,剝奪了孩子的責任,使他們缺乏生活的磨煉。他們過于注重自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缺乏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為人處事上更多的不是能夠為別人做什么,而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言教不如身教。父母對社會的看法和家庭的觀念,以及家庭關系的和諧度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影響,也影響著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三)學校因素
雖然我們一直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點來抓,通過課堂教學和組織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但是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上過于乏味枯燥,內容比較零散,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學生責任感的效果必須通過實際行動來體現,然而90后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很多時候是口頭上,而難以落實到行動中。
(四)大學生自身因素
90后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人生閱歷、經歷不夠豐富,辨別能力比較薄弱,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社會上金錢至上、個人享受、惟利是圖等觀念蒙蔽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有點無法適從。盡管大學生中大多數是有責任心,有奉獻精神的,但是能真正認清自己肩負的責任,特別是面臨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需要,個人與他人利益的選擇時情況就不容樂觀了。大學生了解責任的要求比較容易,但是要做到真正理解,并主動承擔其責任就困難了。
三、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
(一)父母做好表率
90后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不正確導致的。家庭成員關系的不融洽,鬧矛盾都會給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疏遠了親情,扭曲了心靈,容易形成矛盾的人身觀、價值觀。現在的大學生很多是獨身子女,優越的生活環境,父母的溺愛養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利,吃不了苦,沒有擔當精神。父母不僅要為子女樹立好榜樣,還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促進自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和睦家庭氛圍。
(二)開展感恩教育
90后大學生的責任感與家庭背景有著關聯性。在學校責任感教育中我們應該尊重大學生群體的特點,結合群體的不同特性進行責任感主題教育。我們要重視對受資助貧困生,獲獎學金學生的感恩教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關系的都對90后大學生的獨立性和情感表達方式有影響。感恩意識也是需要被激發和引導的。學校應該抓住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國慶節、校慶日等重要節日多開展能引發學生共鳴的感恩教育,讓同學們知歷史,愛學校,明責任。一個知恩感恩的人必定是一個有敢擔當,有責任心的人。
(三)重視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幫助大學生增強責任感的的重要途徑。很多高校將社會實踐活動量化,并納入到學分考核體系中,目的是鼓勵大學生重視并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而且越來越多的高校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載體,為的是讓大學生更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更好鍛煉自己的能力,明確自己的使命。為此高校設計了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開展與街道的、社區的結對共建;三下鄉社會實踐、學生干部赴鄉鎮的掛職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參加活動的學生態度不端正,動機不純,為了要學分,混證書而參加實踐活動,沒有展現大學生的素養,甚至有的連公民的基本義務都沒能很好的履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必須摒棄功利性,倡導服務性,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樹立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喚醒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樹立正確價值觀
90后大學生是在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QQ、微信、微博是她們習以為常地交流方式。網絡成為9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一些負面的信息也影響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觀,甚至有的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在虛擬世界中找尋人生價值。價值觀支配著人的態度、行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才能分辨事物好壞,正確理解作為子女的義務,作為大學生的使命和作為公民的義務。
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好繁榮和諧社會的關鍵機遇期。90后大學生無論選擇什么專業,無論以后將從事什么工作,首先必須成為一名極具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因此,積極引導90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不僅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需要。
〔參 考 文 獻〕
〔1〕賴錦隆.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探究〔J〕.三明學院學報 2011,(03).
〔2〕榮彩芳. 培養90后大學生責任感的策略探究〔J〕.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02).
〔3〕朱晨靜.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分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4〕劉星期. 論強化大學生責任感的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03).〔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