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面臨的食品安全形勢越來越嚴峻,“假羊肉、毒生姜,大米鎘超標”等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國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勢在必行。本文主要通過對山西省食品安全犯罪現狀調查的分析,從而找出食品安全犯罪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食品安全犯罪;調查分析;刑法規制
[中圖分類號]DF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076 — 02
一、食品安全犯罪概述
隨著食品安全違法事件不斷被曝光,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因此,有必要對食品安全犯罪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應對現在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犯罪問題。那么,何為食品安全犯罪?現今的刑法學界仍沒有達成一個統一的界定。一些學者認為,食品安全犯罪僅狹義的指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這兩類。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非法經營罪、食品監管瀆職罪等罪名也應當被包含在食品安全犯罪之中。囊括眾多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食品安全犯罪是指在食品的生產、貯藏、運輸和銷售等活動中,行為人違反食品安全法律規定,破壞國家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秩序,侵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權利,情節嚴重,依法應當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
二、山西省食品安全犯罪現狀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山西省食品安全犯罪現狀調查結果
為了更深入的研究食品安全犯罪問題,在此僅以山西省為例去做了一些調查。首先,通過下發了80份調查問卷去向民眾了解他們眼中山西的食品安全情況。以下是問卷中部分內容的調查結果統計表及分析:
1.您認為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2.您認為食品安全犯罪頻發的原因有哪些
3.您認為應該如何解決現在面臨的食品安全犯罪問題
除了進行問卷調查外,還去了有關部門了解情況。
省工商局近期查處了5個有關食品安全的案件:一是太原市環城貿易商行銷售過期啤酒案,最終被處以沒收違法所得并罰款。二是運城篡改蜜棗生產日期案,最終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進行了罰款。三是晉城市城區劉家川假冒汾酒案,最后將其移交公安部門繼續偵查。四是平定縣大鵬煙酒行假冒汾酒案,最終以警告、沒收假冒的汾酒、罰款而結案。五是懷仁縣摻雜使假肉食品案,最終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進行了罰款。通過工商系統查獲的5個案件情況,可以看出罰款是行政執法監管的主要手段,而移送審查、起訴的很少。
省檢察院對起訴的食品安全犯罪的情況統計:所涉及的案件有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罪3件,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2件,銷售偽劣產品罪5件,假冒注冊商標罪1件。通過檢察院的統計發現以食品安全犯罪起訴的案件數量很少,但這并不代表食品安全違法事件就很少發生。
(二)山西省食品安全現狀分析
通過對上述調查結果的分析總結,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結論:
1.案件特點
(1)案件數量有所增加,但實際上受到刑事追究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卻仍然很有限。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的體制不健全,認識存在偏差。在多數人看來,在食品中摻雜造假的行為應由工商、質檢等部門進行行政處罰,除非造成人員傷亡,否則不必將其移送到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2)案件犯罪的地點多是在農村或者城市郊區。這是因為這些地方一般地理位置偏僻,而且租金便宜,相關部門的監管范圍覆蓋不到這些地方。這樣的環境優勢給進行食品安全犯罪提供了方便之門。
(3)案件涉及的罪名種類繁多。包括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假冒注冊商標,非法經營,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多個罪名。
2.食品安全犯罪多發的原因分析
(1)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處罰力度不大。由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特殊性,導致很多犯罪行為不能及時受到追究。也是法律法規設計上的漏洞使得一些犯罪行為無法可依,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這些弱點鋌而走險進行犯罪。再加上處罰力度不夠嚴厲,使得一些人權衡利弊后仍愿意進行犯罪活動。
(2)受利益的誘惑所致。由于制售一些假冒偽劣的商品可以充分降低成本,從而獲得最大利益。對高回報率的渴望使得人們進行犯罪活動充滿動力。
(3)相關部門監管不力。這是由于負責食品安全的多個監管部門職權交叉,監督體制上有很多模糊地帶。再加上我省還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為了保障地方的財政來源而間接對一些犯罪分子起到了保護傘作用。
(4)小餐館、小作坊大量存在,為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困難。由于食品經營者大多是小規模的企業或者個體工商戶,它們的經營成本有限,對食品的質量管理能力也比較有限。并且它們分布廣泛,對有效監管造成了一定困難,這就為進行食品安全犯罪帶來了便利。
三、從調研反映出我國現行刑法對食品安全犯罪規制的問題
(一)規制目標的亟待性
隨著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事件不斷被曝光,對食品安全犯罪事件的打擊已然成為了全國關注的焦點。雖然《刑法修正案八》和兩高通過的《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制都做了完善,但是在現實適用中仍有不足之處,因此需要盡快去完善。
食品安全犯罪入罪門檻高,不適應現在食品安全犯罪的新形勢,從而給刑事處罰帶來了困難。如刑法中第一百四十條規定構成該條的立案標準必須滿足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但從調研中發現,大多的食品造假者是小作坊的形式,很多沒有詳細的銷售記錄,即使被查了,以現有發現的造假金額很難將其上升到犯罪的高度,一般只能由相關執法部門給予經濟上的處罰而結案,造成了有些食品安全犯罪不能被有效地控制。
(二)規制立意上的滯后性
食品安全犯罪往往是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結果才去予以追究,現在刑法對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制具有滯后性,不能防患于未然。如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 “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可以構成該條犯罪。但在現實中有些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是不會很快對人體造成損害的,它有一定的潛伏期。這也導致有些違法行為不能被認定為食品安全犯罪。
(三)規制措施上的不明確
刑法對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制有的比較籠統,如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構成犯罪的標準是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對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界定,需要國家制定嚴格統一的標準,實踐中不同的部門對鑒定的標準存在差異,再加上鑒定技術水平的高低不一,給認定是否構成犯罪造成了困擾。
(四)規制邏輯上的不合理
現在刑法將食品安全犯罪規制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這一章之下,筆者認為并不是很合邏輯。因為食品安全犯罪侵犯的客體除了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秩序外,更重要的是侵犯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梢?,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性是極其嚴重的,現在的歸類存在不合理之處。
四、對我國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規制的完善建議
(一)降低食品安全犯罪的入罪門檻,加大懲處力度
由于現行刑法對食品安全犯罪規定的入罪標準過高,導致一些違法行為只能被予以行政處罰,沒有充分發揮刑法的威懾作用。因此,有必要降低食品安全犯罪的入罪門檻。而且,就現有的刑法規定的罰金標準還不足以遏制食品安全犯罪行為的發生。因此,應加大對此犯罪的懲處力度。除此之外,還應當增加資格刑,即一旦實施了食品安全犯罪就永久的剝奪其再進入此行業的資格。
(二)增加對食品安全犯罪的預備行為的處罰
現行刑法對食品安全犯罪的處罰主要發生在危害結果產生之后,而許多為進行犯罪活動的預備行為沒有被刑法所規定。如為了加工有毒、有害食品而大量的購買所需的原材料,這一為準備進行食品安全犯罪的先前行為還沒有受到刑法的規制,從而加大了食品安全犯罪發生的風險。因此,有必要適當增加對食品安全犯罪預備行為的懲處。
(三)完善對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設
由于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的各類部門之間沒有達成共識,導致有些標準不統一,給認定犯罪行為帶來難度。因此,刑法中應當明確認定食品安全的標準和鑒定食品安全的具體機關。
(四)調整食品安全犯罪的歸類
由于食品安全犯罪的頻發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突顯,食品安全犯罪可能給不特定的多數人帶來損害,對不特定多數人的損害也即危害到了公共安全,因此,將食品安全犯罪歸類到危害公共安全罪這一章之下有其合理性可言。
〔參 考 文 獻〕
〔1〕張亞軍.風險社會下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及刑法規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
〔2〕余敏.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刑法規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徐漢明,康均心,姚永寧.湖北省食品安全法律保障調研報告〔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01).
〔責任編輯:卜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