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產業結構優化理論包含的三個概念及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分析,指出合理化是產業結構的靜態優化,高度化是產業結構的動態優化,高級化從本質上講是技術問題而非經濟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各個概念的判定標準進行了歸納和述評。
[關鍵詞]產業結構優化;合理化;高度化;高級化
[中圖分類號]F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053 — 04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產業內部結構和各產業比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合理化和現代化的過程。〔1〕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的過程密切相關,一方面產業結構變化是經濟增長的重要且獨立的源泉 (Angus Maddison,1997)。要素如果不在各個經濟部門間充分流動,人均產出就不可能獲得快速增長(Simon Kuznets,1979);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變遷是理解不同國家經濟差距的一個核心變量,也是發展中國家獲取后發優勢,加快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 (Hollis B. Chenery,1989)。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發展時期,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不同的,但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國民經濟供求均衡、結構均衡,使一國(地區)的資源配置效率達到最優,進而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并不意味著國民經濟供求結構達到完全均衡,它是一個在特定發展階段和國情條件下,不斷趨近 “最優化目標”的過程。〔2〕 具體來說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度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等內容。〔3〕
一、 產業結構合理化
(一)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含義
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是指產業間協調能力加強和關聯水平提高,包括產值結構協調、技術結構協調、資產結構協調和中間產品結構協調四個方面。〔4〕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思想最早出現在古典經濟學中,馬克思提出過兩大部類理論,里昂惕夫將一般均衡的思想用投入產出表的方法表達出來。目前我國學術界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界定并不統一,歸納起來有四種定義:結構協調論、結構功能論、結構動態均衡論和資源配置論。〔5〕
結構協調論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過程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協調產業發展,不斷滿足社會需求增長的過程。〔6〕結構協調有兩層含義,一是各產業內部協調。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之間數量比例關系合理、經濟技術聯系密切。二是各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分工合理,資源宏觀配置高效。〔7〕
結構功能論把產業結構合理化看成不斷提高產業結構效益的過程(周振華,1992)。〔8〕如王述英(1996)就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下,各產業協調發展,實現供求結構均衡和較高結構效益的產業優化過程。〔9〕
結構動態均衡論認為產業素質對產業的均衡發展十分重要,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主要標志是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群的形成。該理論認為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和消費需求,適時調整產業結構,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資源。〔10〕
資源配置論從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角度來分析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把產業結構視為資源配置的載體和轉換器。史忠良(1998)、蔣選(2004)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就是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遵循社會再生產過程對結構性比例的要求,根據消費需求和資源條件,追求產業規模適度、增長速度均衡和產業聯系協調,實現資源在產業間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綜合以上四種理論,可以看到產業結構合理化至少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資源配置要合理。三次產業以及產業內部之間比例要合理,各產業之間的資源使用效率沒有明顯差異,相互之間經濟技術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趨向協調平衡。二是供需結構要平衡。各產業內部及產業之間具有合理的投入產出關聯關系,增長速度、速率差距要合理,產業的供給能及時響應需求的正常變動,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不能出現某些產業或部門生產能力嚴重短缺或過剩。三是各產業間比例要均衡。各產業部門的聯系、變動和流向應當符合經濟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相關產業在價值創造能力、產業增長速度、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等方面不存在顯著不平衡,相互之間能夠形成較強的相互轉換能力和互補關系。
(二)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判定標準
不同的產業結構合理化定義對應不同的合理化判斷標準,歸納起來代表性的標準有:周振華(1992)的結構聚合質量的單一標準;史忠良(1998)的資源合理利用、產業協調發展、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可持續發展四項標準;蘇東水(2000)提出的產業結構合理化要使供給與需求結構相互適應、各產業發展要相互協調和充分發揮產業結構效應三標準。楊公樸、夏大慰(2005)的與“標準結構”比較、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產業間比例協調、合理并有效利用資源等四個標準等等。歸納以上諸多標準,可以發現其中的共同點是將國民經濟整體作為一個系統,分析系統整體的效能是否大于各個產業的效能之和。具體分析判斷時可以采取以下四個基準:〔11〕
1.標準結構基準。標準結構是對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總結而來的,它反映了各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產業結構演進的基本規律。克拉克、劉易斯、筱原三代平、羅斯托都提出過相關的“標準”,錢納里、庫茲涅茨、賽爾奎因等人進行了相關實證研究,分別提出了“產業結構標準模式”、“錢納里—賽爾奎因模式”和庫茲涅茨“標準結構”。Teece(1996)、Fagerberg(2000) 和Peneder( 2003) 等深化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對此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產業結構的國際標準模式”是根據不同國家的發展經驗,經過大量的統計分析得到的,因而具有普遍適用性,比如江小涓(1999)就認為“國際標準結構”可以用來判斷我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郭克莎(1999)、徐滇慶( 2006)也都曾用此標準分析過我國的情況。另一種觀點認為,國際標準結構是一種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粗略體系,各個國家的初始稟賦不同、所處環境不同,因而各自增長的邏輯也就不同,僅通過對產值結構、勞動力結構等數據的分析得出“標準結構”,并以此判斷一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會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到產業結構的內核,故“只能給我們提供一種判斷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粗略線索”。〔12〕使用該標準時,應該考慮時間和條件的變化,不能把靜態的產業結構國際標準模式簡單地作為判斷的依據。
2.產業平衡基準。該基準認為如果產業結構系統中存在瓶頸產業,則整個產業體系的效能,將受制于這些瓶頸產業,因此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判別基準就是各產業的結構比例應當協調。〔13〕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不均衡增長是各國的普遍現象,產業間的比例平衡在非均衡增長模式下只是短暫現象。因此采用投入產出表來分析產業部門的靜態比例關系,并以此判斷其合理性,會缺少明確的目標函數,因而需要與結構效應基準、需求結構基準等結合使用。
3.需求結構基準。需求結構基準是對產業平衡基準的深化與發展,該基準認為供需平衡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考慮產業結構動態演化的基礎上,將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定位在供需結構的相適應上,兩者適應程度越高,則產業結構越趨合理。運用該基準有一個基本前提,即需求結構的變動必須是正常的、合理的,需求結構沒有扭曲和虛假,能反映經濟的真實情況。該基準的問題在于以短期需求目標的滿足為評價標準,忽視產業結構素質和資源稟賦的約束,缺乏對長期發展戰略目標的關注。因此,需求結構基準只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判斷的充分條件,需要與其他基準結合使用。〔14〕
4.結構效應基準。該基準從產業結構的功能效應角度出發,突出了產業結構的資源轉換器核心功能,強調產業結構合理化判斷標準的動態性和相對性,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是在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目標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并逐漸接近均衡與協調狀態的過程,而不是絕對的均衡和完全的協調。結構效應基準可以說是以上三種判斷基準的動態綜合,其不足之處在于,結構效應基準缺乏統一、明細的判斷標準,目前通常用邊際投資利潤率與下一年投資增長率的相關系數來判斷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程度,以及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來評價產業結構合理化,對如何動態衡量產業結構的資源利用效率等問題尚需深入研究。
二、產業結構高度化
(一)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含義
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通過應用新技術或新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產品或服務在短期內能夠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在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朝著技術結構升級、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方向演進的過程,即產業結構從低水平向高水平升級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表現為經濟體系中的主導產業部門由第一產業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演進;由低技術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逐級演進;產業結構由初級加工向深度加工方向升級;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方向演進。〔15〕在演進過程中,生產要素將主要流向勞動生產率增長率更高的部門,從而使整體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由此可見,產業結構高度化實質是對勞動生產率提高程度的度量,包括比例關系演進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兩層內涵。〔16〕
(二)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判定標準
周振華(1992)認為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水平可以用三個比重指標來衡量:第二與第三產業在經濟體系中的比重、資本密集型產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中間產品產業與最終產品產業的比重。郭克莎(1993)認為產值結構和勞動力結構是衡量產業結構高度化水平的主要指標。張輝、王曉霞(2009)運用部門產值比例和勞動生產率分析產業結構優化和變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產業結構高度水平的測定標準是相對的,不同的國家(地區)由于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產業政策的不同,產業結構呈現出較大差異,因而對產業結構高度化的評判標準也會不同。出于研究便利,學術界把諸多判別標準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國際標準法”,即將一國的產業結構與“標準”的產業結構進行比較,從而判斷該國產業結構的高度水平;二是采用“相似性系數法”,將一國產業結構與特定參照國家的產業結構進行比較,通過結構相似性系數得出該國產業結構的發展程度。〔17〕三是“經濟發展階段法”。
1.國際標準法。“標準結構”是建立在大多數國家產業結構高度化演進的具體數據基礎上的,通過建立模型,對影響樣本國家產業結構的主要因素進行統計分析,總結歸納出能描述某一特定高度上產業結構基本特征的若干指標,將之作為產業結構演進到該階段時所應該具有的標準。Simon Kuznets(1979)、Syrquin and Hollis B. Chenery (1989)等都曾提出過“產業結構的標準范式”。
3.經濟發展階段判別法。該方法的主要理論依據是霍夫曼的工業化階段學說、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學說和錢納里、賽爾奎因的經濟發展階段說。〔19〕運用時,先將經濟發展過程劃分為若干階段,將各國(地區)的經濟數據換算成標準結構中的美元數據,從而可以確定其的經濟發展階段,以此衡量該國的產業結構高度化水平。江小娟(1996)和蘇東水(2000)都曾提出可以依據經濟發展階段來判別中國的產業結構高度化水平。
三、產業結構高級化
(一)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含義
產業結構高級化通常是就某一經濟發展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技研發和應用水平而言的。由于工業革命以來,新技術呈爆炸性增長,所以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具體內容也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化,通常有三種解釋:一是指產業的高技術化和高附加值化;二是指產業高度集約化;三是指產業高度加工化。具體可以包括:產值結構高級化、資產結構高級化、技術結構高級化和勞動力結構高級化四種。從其發生過程和發展的階段來看,則表現為結構規模由小變大;結構水平由低變高;結構聯系“由松變緊”。〔20〕其中,結構規模由小到大是指產業間的中間產品交易、使用規模增加、產業關聯復雜化;結構水平由低變高是指技術密集型產業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產業關聯的主體,通常以中間產品的直接消耗系數來反映;結構聯系“由松變緊”是指產業之間的關聯耦合程度提高,通常以某個部門在整個產業鏈中的順序、地位和與產業鏈耦合的緊密程度來衡量。〔21〕
(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判定標準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是針對社會生產力水平而言的。羅斯托認為主導產業引入了與新技術相關聯的新生產函數,具有遠超平均增長率的部門增加率,存在較強的擴散效應和波及效應,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某國(地區)在一個時期的主導產業是其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代表,因此可以根據主導產業部門來判別該國(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水平,主要判定標準有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
1.收入彈性基準。收入彈性彈性基準是指要選擇那些收入彈性大的產業,做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卻選擇那些在價格水平恒定的前提下,商品需求增加率與人均收入增加率之比大的產業。因為收入彈性的顯著變化,會使生產高收入彈性產品的部門獲得更多的收益,從而在產業結構中占有更大的份額。
2.生產率上升率基準。生產率的提升通常是由技術進步引起的,生產率上升較快的產業部門,其生產成本下降也較快,因而會有更高的利潤空間,從而可以擁有更多的資本用于擴大再生產規模,從而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所以生產率上升快的部門,代表著其生產能力也高,從而可以用于判斷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
四、述評及啟示
(一)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與高級化的關系
總結國內外學者對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和高級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的兩個基點,其中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靜態表現,反映的是數量上的比例關系;高度化是產業結構的動態優化,反映的是產業結構質量上的提高。產業結構高級化從本質上講是技術問題而非經濟問題,其更強調追求產業結構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研究產業結構優化問題,更需要關注的是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二者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礎,是任何經濟發展階段都要調整的目標;高度化通常是合理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需要達成的目標。前蘇聯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都已證明,雖然政府可以通過集中資源在短時期內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但高度化后必然還有一個再合理化的過程,脫離了合理化的產業結構高度化只能是一種“虛高度化”。因此,在處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兩者之間關系時,應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決定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把合理化和高度化有機結合起來,以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來促進高度化,以高度化來帶動合理化,以提高整個產業結構體系的轉換能力和生產效率,使之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二)開放條件下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的發展
開放條件下,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內涵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又有了新拓展。在開放條件下,隨著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要素的流動不再受到國境范圍的嚴格限制,全球(區域)大市場的形成,則使一國(地區)的產業結構系統成為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節點甚至一個加工環節。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一國(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的問題就變成如何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從全球產業鏈低端向高端升級的問題。由此,開放條件下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有戰略性優化和適應性優化之分:戰略性優化是為了贏得競爭優勢,著眼點在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贏得競爭優勢地位,產業選擇需要關注的是未來增長的潛力和產業引領、擴散效應;而適應性優化則從當前的技術水平、國際分工和產業體系出發,著眼于供需平衡和結構平衡,產業優化關注的是如何在現有技術水平下提高要素的生產效率。相應在兩種優化模式下,對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就有了新的評判標準,這是產業結構優化理論未來的一個研究方向。
〔參 考 文 獻〕
〔1〕董云鵬.經濟全球化下的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分析〔J〕.河北學刊,2003,(05):60-63.
〔2〕吳凡.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56.
〔3〕田新民,韓端.產業結構效應的度量與實證:以北京為案例的比較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2,(09):74-82.
〔4〕原毅軍,董琨.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優化——理論解釋和定量分析〔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5〕黃中偉,陳剛.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03,(01):56-58.
〔6〕李京文,鄭友敬.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選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
〔7〕肖文韜.產業結構協調理論綜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3,(03):151-155.
〔8〕周振華.產業結構優化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王述英.產業結構優化和政府政策選擇〔J〕.南開經濟研究,1996,(02):10-16.
〔10〕蘇東水等.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吳凡.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12〕呂明元,李彥超.產業結構“國際標準模式”的適用性研究:1952年-2008年中國經驗的實證分析——兼對產業結構偏差的一個解釋〔J〕.經濟經緯,2011,(06):52-56.
〔13〕潘文卿,陳水源.產業結構高度化與合理化水平的定量測算〔J〕.開發研究,1994,(01):42-44.
〔14〕焦繼文,李凍菊.再論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評判標準〔J〕.經濟經緯,2004,(04):88-91.
〔15〕周昌林,魏建良.產業結構水平測度模型與實證分析——以上海、深圳、寧波為例〔J〕.上海經濟研究,2007,(06):15-21.
〔16〕劉偉.中國產業結構高度與工業化進程和地區差異的考察〔J〕.經濟學動態,2008,(11).
〔17〕田新民,韓端.產業結構效應的度量與實證:以北京為案例的比較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2,(09):74-82.
〔18〕王磊,徐濤.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判別及國際比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06):112-114.
〔19〕周昌林,魏建良.產業結構水平測度模型與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7,(06):15-21.
〔20〕章壽榮.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證分析〔J〕.江海學刊,1997,(05):27-30.
〔21〕宋泓明.中國產業結構高級化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