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我國高校在新時期的政治理論課開展情況,系統性研究教學吸引力問題。闡釋教學吸引力的內涵與其重要意義,討論我國高校政治理論課吸引力不足的現狀,并深入總結了多個誘發問題的原因,據此提出可行性的吸引力提升策略,為加強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提供技術依據。
[關鍵詞]新時期;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教學吸引力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164 — 02
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高等院校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政治素養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徑。政治理論課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意識形態,塑造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中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經濟、社會與文化更加多元化和開放化,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教學吸引力嚴重不足,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從高校教學實踐來看,目前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授課水平和教學方式與我國新時期的政治經濟形勢不相契合,學生普遍對政治理論課缺乏興趣,出勤率低、放棄學習、應付考試等行為在政治課堂上屢見不鮮。面對政治理論課正在失去主體地位的嚴峻考驗,必須在教學教法層面上進行深度革新,重新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這是解決課堂教學困難、優化教學實效、克服信仰缺失的重要渠道。
新時期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問題已經成為黨的政治生命力延續的重要條件,也成為高校學生轉變觀念、端正思想的關鍵因素。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教學吸引力是十分及時和必要的。本文通過系統化的理論研究,具體探討高校政治理論課吸引力教學現狀,科學分析問題的內因,提出解決教學吸引力不足的合理化解決方案。
一、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內涵與提升意義
明確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的內涵與提升意義是研究的基礎。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吸引”指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積極態度,“吸引力”指能引導人們沿著一定方向前進的力量。引申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教學吸引力”指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黏著度”,是通過優化思想價值、內容方法、教師魅力、技術工具等教學影響因素,將高校學生的興趣、信念、關注焦點吸引在政治理論課堂上的一種力量。
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具有多方面意義,在微觀上能改善課程教學實效,在中觀上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宏觀上能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首先,提升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可以將政治課建設成為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課程,擺脫當前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困境,并可以推進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第二,可以將科學理論與先進思想灌輸給學生,提高學生的政治關心程度,增強學生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第三,通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將馬克思主義與新時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結合起來,培養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起到延續政治生命、維護社會穩定的重大作用。由此可見,高校政治理論課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意義重大,提升教學吸引力是推進政治理論課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必須加以深入研究與探討。
二、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現狀
當前我國進入經濟多元、社會轉型、思潮活躍的新時期,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學生存在認知缺陷。很多學生對政治本身不感興趣,認為政治理論課沒有價值,不如多學習專業課來應對就業壓力;第二,教師不思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單調乏味、無新意、缺乏吸引力,致使學生排斥這門課程,出現逃課、睡覺、聊天等現象。這兩種形式的吸引力問題分別源于學生和教師,“學生不想學,教師不思教”,相互作用、惡性循環,形成了當前思政教學吸引力低下的局面。
據河南某高校的政治理論課專項調查,有30%的學生表示對政治理論課本身毫無興趣,有15%的學生認為課程教材或授課內容不足以調動興趣,有10%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方法缺少吸引力,只有45%的學生認為政治理論課感興趣或一般感興趣,調查結果基本可以代表我國當前高校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態度。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但當前政治理論課高水平師資不足,且通常不能享受其他專業教師的待遇,不能及時接受培訓和繼續教育,受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政治理論課教師工作積極性不強。與此相對應,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缺乏正規的培訓制度和培養體系,缺乏有影響力的高級專業人才,導致政治理論課不能與時俱進,不能與時代接軌,傳統的基本理論課程授課內容處于長期止步不前的狀態,自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新時期價值多元化的沖擊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迅速變化,經濟全球化加快、文化深度交流增多、網絡通訊日益發達、人權民主意識增強,世界已經進入價值多元化時代。這種價值觀的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尤其強烈。隨著價值取向多樣化發展,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入,原本單一的事務評判已不復存在,激烈沖擊了傳統道德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由于社會上不同聲音的出現,各種問題與矛盾日益暴露,對思想單純、好奇心強的青年學生造成了思想波動和思想困惑,而這些問題、矛盾和價值觀沖突往往不是傳統教育所涉及到的,也不是政治理論課上可以解決的,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政治理論課價值與功能的客觀評價,認為這是門陳舊落伍、抽象古板、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學科,甚至有些教師也存在這樣的認識。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缺乏感染力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存在一定缺陷,即重視理論知識、輕視實際應用、諱言爭議問題,這些缺陷在全國范圍內的普通高校均有存在,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更具有放大性效果。一些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認為政治課政治權威性很強,所有授課內容均為固定恒久的,應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并對內容反復宣講。出于保守和謹慎,對于社會上有爭議的問題,不在課堂上進行思辨,使學生遇到相關問題時不明是非,容易走向不可控的反方向。同時,忽略政治理論應用的講解,沒有體現學生所關心的實用價值,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缺乏感染力和創造力,使得青年學生對這種課堂氛圍缺乏興趣,逐漸失去學習政治理論的熱情。
(三)教師隊伍不勝任教學任務
教師隊伍問題是造成教學吸引力缺乏的又一原因。由于工資待遇和發展機會不均等,高校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十分匱乏。許多教師身兼兩門以上政治理論課,如既教授《毛澤東思想概論》的授課任務,又需教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還要兼任行政職務處理日常繁雜事務。這是當前高校政治理論教師隊伍存在的普遍問題,很多教師無法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某項課程的教學中,導致淺嘗輒止等教學問題。教師綜合素質不高也嚴重影響教學,尤其是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對于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理論不能給予科學的詮釋,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無助與無趣。
四、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提升策略
(一)突出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價值
為了適應新時期價值多元化的挑戰,解決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空泛問題,需要將教學與時代特點相結合,突出政治理論課在新時期的現實價值。要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用科學發展的視角分析知識點,敢于直面復雜的社會問題,思考和回答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熱點、難點問題。社會熱點是社會現實中矛盾焦點的反映,也是大學生產生思想問題的根源。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教學設計,適當安排對熱點問題的討論,尤其是當前一些敏感話題如“造謠傳謠”、“貧富差距”、“推遲養老年齡”等,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分析問題,使學生真正感到政治理論不是空泛的說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宣揚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教學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在教學中體現人文關懷。如許多學生來自農村,他們對“三農”問題有極大興趣,在政治理論教學過程中,可以多講解惠農政策,探討“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既能有效提高教學吸引力,也能培養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認同感,令學生認識到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價值,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二)提升授課教師的魅力與能力
為了提高教學吸引力,要從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自身入手,加強治學、精于教書、忠于教學,將自己塑造為學高身正的典范,建立起積極的人格魅力,以高尚的情操影響學生,最大程度地集聚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與學生構建起教學相長、亦師亦友的關系,有意識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正確解答學生提出的各項問題,包括實際應用問題和政治敏感問題。為了長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單純地停留在課程教學的層面,要加深文化底蘊修養,博采眾家之長,汲取各學科的“營養”,包括邏輯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人文社科領域學科,以及地理學、工程學、應用數學等理工學科,將這些學科內化于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形成優化的知識體系,才能將馬克思主義生動闡述,避免枯燥乏味的說教,體現政治理論課的時代魅力。
(三)優化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
變革教學模式也是增強課程吸引力的途徑之一,將教學內容藝術化,變乏味的理論灌輸為靈活的藝術感染,從內容和方法上都要進行藝術化改造。一方面要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和生活,從政治藝術的角度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另一方面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倡啟發式、參與式、協作式、情境式、研究式教學,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撥的形式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以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思考力,以參與式教學喚起學生的主動性,以協作式教學提升學生的責任心,以情景式教學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以研究式教學鼓勵學生的科研力。在切實感受到政治課的風格轉變后,學生必然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教學吸引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同時,還需采用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所謂立體化教學模式,就是將專題教學、課堂講授、小組討論、社會實踐以及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等環節結合起來,按照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進行選擇、組合。
(四)采用新時期教學技術和工具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具備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充分運用新時期教學技術和工具,豐富教學內容,為開展教學提供素材,增加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具體而言,可以以班級為建制,構建網上班級開展主題教學活動,實現課下交流,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個性意識及時互動,運用QQ群、微博、微信等新的交流方式實時交流。鼓勵和引導學生觀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網站,這些主流網站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師應適時發表自己對社會熱點問題的主觀看法,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社會關注熱點難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等,將抽象理論變為具有時代氣息的材料。教師可以建設思政課教學網頁,網頁內容教學文件、教學輔導、實踐教學、問題思考等,在各個欄目下可以增添許多內容,還可以將交互平臺置于網頁上,實現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改變原先教學的呆板印象,充分調動各方面技術手段,最大程度提升新時期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
〔參 考 文 獻〕
〔1〕 彭浩.論教師人格魅力與思政課吸引力〔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84.
〔3〕 張麗.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1, (01):49-50.
〔4〕 葉啟績,齊久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化發展新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1):18.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