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輿論導向關系黨的工作的全局,關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那么如何把握好正在不斷增多的社會新聞題材,使之同其他新聞一樣起到穩定大局,推進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是新聞輿論工作中的一個重大課題。
[關鍵詞]社會新聞;輿論;正確引導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117 — 02
輿論導向關系黨的工作的全局,關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江澤民同志關于“典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的精辟論述,深刻揭示了堅持正確導向的重要性。新聞輿論工作要有利于進一步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有利于鼓舞和激勵人們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而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有利于人們分清是非、講持真善美、抵制假惡丑;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心情舒暢,社會政治稱定。這五個“有利于”是新時期判斷對輿論引導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如何把握好正在不斷增多的社會新聞題材,使之同其他新聞一樣起到穩定大局,推進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是新聞輿論工作中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理順關系把好關口
社會新聞要對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其中有一個經典也是最基礎的原則必須堅持,那就是要遵循新聞規律,對新聞價值有正確的認識,要在堅持真實性的基礎上對新聞內容有所取舍。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作為媒體與受眾聯系較為密切的手段之—社會新聞也不例外。社會新聞無論是從選材,報道角度、方向,無論是正面報道還是反面報道,都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堅持對輿論的正確導向。但是,在社會新聞領域卻最容易產生虛假新聞。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社會新聞在報道突發性新聞時往往存在時間短、任務急、核實難等問題。另一個原因是社會新聞內容千奇百怪,豐富多彩,容易給造假者提供可乘之機。新聞受眾水平不一,有的人對新聞媒體盲目信任,沒有懷疑意識,虛假的社會新聞就會對這些受眾產生誤導。因此,在對社會新聞進行報道時,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真實性原則,要善于抓住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切忌一葉障目;必須善于從總體上、發展趨勢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實;必須善于把握社會現象的表象和內在本質之間的必然聯系,力求堅持社會問題本質的真實。在堅持真實性的基礎上,再對新聞內容的取舍就比較容易把握了。
在對社會新聞的實際選擇中要把握正確的導向,注意理順幾方面的關系,把好幾個重要的關口。一是理順“主旋律”與“三貼近”的關系,把好源頭關。黨的新聞事業必須自覺地納入政治軌道之中,用黨性標準指導一切新聞工作。我國新聞事業是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因此,新聞要對政治負責,唱好主旋律。要積極配合黨的中心工作,有效地發揮新聞的正面引導作用。要真正在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上下功夫,深入基層反映群眾心聲。二是理順“正導向”與“走市場”的關系,把好導向關。導向是媒體的生命和靈魂。任何媒體只有導向正,才能市場穩。導向不正,一是把讀者往邪路上引,二是把自己往死路上引。一些媒體有一種不正確的認識,以為多刊登幾個大案要案,多發幾則獵奇新聞,或者多搞幾次批評報道,就能產生轟動效應,便會有更大的市場。但事實并不是這樣,正導向與走市場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堅持正確的典論導向,為讀者提供較高品位、貼近生活、喜聞樂見的可讀性新聞,才真正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真正能燕得讀者和市場的認同與歡迎。三是理順“找賣點”與“講政治”的關系,把好政治關。研究“賣點”沒有錯,但問題是“賣點”必須是“亮點”,必須是新聞的“閃光點”,必須是健康、向上、有益、有用的好新聞,而不能靠,獵奇的東西,滿足極少數讀者的媚俗之需。如果片面認為殺人、死人、情人之類的東西,才是看報人最關心的和市場最搶手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恰恰相反,真正感人至深的新聞,往往是正面、正義、正氣和動人的。真正的市場賣點,講政治是必要和重要的前提,增強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是新聞工作者時刻不能忘懷的第一要務。講政治就是正導向,就是要用先進的文化引導人、教育人、鼓舞人。公眾媒體的最大優在于它的權威性、導向性、真實性和服務性。因此,拋棄了優秀的文化,偏離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只能是自尋短路。要正確地引導社會矛盾,反映群眾意愿,理順黨政黨群關系,對各類社會新聞要堅持低調適度原則,不能炒作、煽情和獵奇,多給人以普醒和教育作用。四是理順“創特色”與“守紀律”的關系,把好紀律關。媒體要辦出特色,當然就要大膽創新。在創特色過程中要特別注愈防止各種違紀問題的出現,要防止監督權利擴大化。監督的本質具有客觀性和正義性,而媒體的本質只是傳播信息的組織而非維護正義的組織。不能過分強調監督的權利和作用,大事小事都打監督的王牌.要防止記者采訪特權化,要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心愿和疾苦,揭搏和抨擊各種不正之風,但絕不能亂用權力,以權謀利。五是理順“求發展”與“保穩定”的關系,把好穩定關.媒體要發展,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穩健發展。每一個新聞從業者要對媒體負貴,加快發展步伐,同時更要對讀者和社會負責。如果稍不注意,負面新聞就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攪得風波不斷.因此必須要有全局和穩定意識,掌握好宣傳中的禁區。不論是媒體的利益還是對全社會,穩定是發展的必要前提,沒有穩定的局面,就沒有一切發展的基礎和可能。
二、講究藝術選擇手段
社會新聞要實現對輿論的正確引導,就要講究引導藝術,采用合適的引導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十分引人矚目的一個變化就是:正在逐步擺脫單一的宣傳模式,開始注重研究和探索新聞傳播的內在規律。其間對輿論引導藝術的研究,便是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沒有引導藝術的輿論傳播,非常容易使廣大受眾對本來導向正確的輿論產生誤解,造成反感,引起厭惡情緒。這樣的輿論引導效果不僅等于零,而且還呈負數表現,起著惡劣的負面作用。講究引導藝術,只有這樣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才能使輿論引導工作落到實處,在人民群眾中煥發出巨大的力。社會新聞報道的都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事件,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傳播面十分廣泛,因此就更要注愈引導藝術,才能取得效果。總的來講,社會新聞要對典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就必須從以下四個基本方法著手。
1.可信性。輿論傳播能否站住腳,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首先就要看其可信性;能否為廣大受眾信服和接受,發揮最佳的社會效果,也是必須要看可信性的。
2.權威性。輿論傳播的權威性是大還是小,是有還是無,極大地決定著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和影響力,這跟媒體的信譽、活力、生命,前途都是命運彼關的。
3.貼近性。貼近性是指新聞要貼近受眾,為受眾所樂于接受,這是取得廣泛的傳播效果的必備條件。要提高典論傳播的貼近性,社會新聞采寫就必須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4.時效性。快速,講時效,對引導典論而言是極為重要并具有致命的意義。只有講時效,消息才能成其為新聞;只有講時效,才能提高引導輿論的效率,同時增強其效能。
講究輿論引導藝術,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是社會新聞對公眾輿論進行正確引導的基礎。在充分掌握了引導藝術的基礎上,還要掌握一定的引導手段,才能真正做到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新聞媒體作為社會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總是為了統一社會認識,求得最大的社會效益。但是每次引導的目的并不相同,因此,對輿論的正確引導,就要通過不同的手段實現。
在此,要做到以下幾方面的結合。第一,直接引導與間接引導相結合。直接引導,又可以稱為硬引導。它是一種剛性的引導,指通過提供經精心選擇的一類事實情況,或提供一種標準意見,要人們去認可、接受、施行,它常常提供“一面理”,以強力作后盾,主要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所謂間接引導,又可稱其為軟引導,是指媒介在充分相信公眾判斷力的前提下,通過提供多種客觀、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和若千大眾關注、充分說理、平易近人的意見,讓受眾自己去比較、鑒別、總結,去選擇。第二,強勢引導與適度引導相結合。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熱點問題,他們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對此,媒體往往高頻率的報道對受眾進行轟炸,也就是強勢引導。但是,采用這種方式一定要考慮到受眾的承受能力,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因此,應該在深入實際調查的基礎上,抓住既是群眾關心熱點,又是有法可依的問題,精心策劃、組織報道,吸引社會各界意見,解決問題,培養正確輿論。第三,超前引導和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所謂超前引導,就是輿論尚處于萌芽階段時就進行有意識的引導,或對輿論起催生作用,或使正在形成的輿論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媒介是社會的守望者,進行超前引導就是履行這一職貴的重要方面。但是,超前引導必須和適時引導相結合,盲目超前是行不通的。超前的判斷和預測一定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學分析研究之上,把握好引導時機和火候。第四,要將理性引導和感性引導有機結合。從引導受眾的方式來說,理性引導是直接作用于人們理性世界的引導,感性引導是作用于人們感性世界的引導,從引導行為本身來看,側重于闡釋道理的是理性引導,而側重于事實介紹的則是感性引導。對典論進行正確的引導,應該是既訴諸理智,又訴諸情感,做到情在事中,理以事顯,事理一體,情理交融。
三、軟硬分流實現良性發展
社會新聞也有軟、硬之分,一般來說,硬新聞是指題材嚴重、具有一定時效性、注重報道思想性、指導性和工作性的新聞,是一種“純粹新聞”,而軟新聞主要是指人情味濃厚、寫法輕松活撥的生活新聞,主要涉及的是人們生活中普遍關心的事情。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媒體逐步市場化、商業化,而娛樂作為時尚潮流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正成為一種產業經濟。同時受眾對趣味性、貼近性、刺激性的信息需求不斷增加。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正使社會新聞軟化趨勢愈演愈烈,不但軟新聞更軟,擠占了硬新聞的空間,而且硬新聞也在逐漸軟化。
新聞的軟化趨勢在媒介改革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社會新聞軟化思路及操作的不斷延伸和深化,一些原本屬于硬新聞范疇的新聞事件和題材,也直接以娛樂性的方式來處理成刺激、趣味的效果,產生了過猶不及、令人反感的不良影響。在社會新聞報道中,要注意控制軟化的程度,并非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進行軟包裝,特別是對于那些題材偏硬的新聞,該硬就一定要硬起來。這對于在目前一片軟化的氛圍中實現社會新聞正常、有序發展以及發揮其對輿論引導應有作用意義重大。首先,硬新聞軟化、娛樂化片面夸大了新聞的娛樂功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新聞,傳播交流新情況、新信息是最基本的特點,將社會新聞中那部分題材偏硬的新聞過度軟化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將其原本引發受眾思考的功能掩蓋了,長此以往將影響全社會。因此軟化、娛樂化應該把握尺度,絕不能違背新聞的原則和本性。其次,從長遠看,一味采用硬新聞軟包裝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目前我國社會和人民正越來越成熟,正逐步走出僅限于滿足感官刺激和追求趣味的狀態,對真實、客觀、權威、具有參考價值,能提供決策依據的硬新聞需求必將增多,事實也證明,在信息爆炸時代,這類新聞對人、對社會的歷史發展意義更為重大。再次,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社會新聞發展方向不會“偏軟”。我國的新聞事業始終強調應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為人民服務,并且擔負著監督和引導輿論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責任,因此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不能完全市場化,在這個大環境下,社會新聞也就沒有持續偏“軟”的環境。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