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復合型大學生人才是高校的根本辦學任務,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把大學生的知識教育與思想文化素質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已然成為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現實要求。加強校園文化的獨特構成元素研究和載體形式探索,深入探討和發揮高雅校園文化在培養復合型人才中的獨特育人功能,是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有益路徑選擇。
[關鍵詞]復合型人才;高雅校園文化;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153 — 02
一、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和構成元素
一般來說,大學中的校園文化包括兩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模式中,精神文化是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物質文化則是實現教育教學根本任務的載體形式。
(一)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范疇
在各具特點的大學校園文化形式中,高校應以校園中的物質文化為基本載體,重點構建具有獨特人文教育意義的精神文化環境。大學校園中教學設施的設計風格、各種場館及人文景觀等教育教學物質模式的確立會起到傳播、宣傳學校傳統和現實人文精神的重要功能。大學校園內獨有的高雅文化形式、各種有益社團文化品牌,都可以有效積聚大學生的情感力量,充分激發學生們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和學風建設、參與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觀積極性,進而使高等教育目標的深刻蘊意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思維方式。大學的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一旦實現使用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的整合統一,就可以有效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高雅校園文化的構成元素
在這里,我們所說的高雅校園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園中蘊含著高雅人文元素的文化品牌活動形式,具體指有助于歷練大學生的精神品格,對學生能夠起到正面積極的教育引導意義、起到激發學生內在進步動力、約束其不良行為、促進其身心健康、調節其心理狀態等具有獨特育人功能的文化形式。當前,我國高校應按照黨的十八大關于培育國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工作要求,在辦學過程中堅持融入建設“節約型、關愛型、文化型”校園的辦學思想,結合本高校的具體辦學特點和優良文化傳統,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雅校園文化模式,深入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教育體系和教育能力的現代化,不斷培養出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的復合型人才。
1.完善以學生為主體的“社團文化模式”,更好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事業改革的有關要求,高校辦學改革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不斷培養出有助于國家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復合型人才,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當前,一些高等學校正開展“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活動”,在這里我們認為,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應首先從改革學校的育人模式入手,其中,完善以學生為主體的社團文化活動模式,更好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有序參加社團文化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和培養,在實踐中提高服務社會的本領和基本技能,這已然成為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方向。
具有廣泛參與特點的有益的學生社團文化活動形式對于加強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具有能較強的輻射教育功能。高校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申請設立學術型社團、理論型社團、文體型等社團組織,引導大學生參加各類競技性創新創造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能力的直接平臺。把每一個學生的自身職業目標最大程度現實化,讓學生利用各類專業社團組織可以充分實現知識應用能力的特殊培養和有效實踐。高等學校可以利用組織建立符合高校教育教學特點的學習型、復合型、實踐型學生社團組織,充分培育高雅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品牌,把社團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增強工作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通過發揮文化“反哺”教育的作用,有效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效果,進而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任務。
2.研究高雅校園文化形式,以高雅文化作為增強育人效果的重要載體
對于高雅校園文化的構成元素和標準、高雅校園文化的獨特育人作用以及構建高雅校園文化的基本途徑進行研究和探討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05年,教育部門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以來,我國一些高校通過推出高雅交響樂演出、經典話劇表演、愛國主義影片賞析和歌曲展播等活動形式,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高校的大學生通過更好的親近藝術、聆聽大師、感受經典、感受藝術魅力充分實現了自我教育和知識文化水平的提升。欣賞高雅藝術演出、感受高雅藝術魅力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的生活品位、審美情趣、自身素養也在潛移默化改變著,學生對美的渴望與追求也在不斷的升華。
二、高雅校園文化具有獨特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功能
高校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學生參加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精神和智力支持,充分發揮高雅校園文化的獨特育人功能,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洗禮和熏陶,有效促進其自身思想文化素質的提升、有效增強其學習和科研創新動力。近年來,一些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實踐探索,校園文化反哺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了人才培養模式,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學校辦學方向的核心問題,教育只有堅持以先進文化為引領,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思想保證。高校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校園文化內容更是豐富有益,其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學校學風校風建設,推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起到了較大的助力作用。大學校園文化是高等教育的衍生物,是一種具有獨特教育寓意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大學人才培養工程中具有很強的培育功能。高雅校園文化的獨特育人功能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維重塑的手段,構筑一種高雅的育人文化模式,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引導學生、改造學生的主觀世界。在這里,高雅校園文化所包含的內容較為寬泛,在培養復合型人才方面具有獨特功能:
(一)高雅文化對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具有價值再造功能。如今,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歷史時期,打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升級版,以改革創新為標志的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正在進行,這就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終端系統的高校所培養的人才要具有比較科學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通過加強高校高雅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效果已經說明,這是一個確實具有重要現實價值的最佳途徑。每所高校都要維護和尊重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導和教育學生增強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為學生自身學習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科學的環境。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其創新思維實質是一種精神文化,體現在高校校園內的各種文化載體上,并通過學校的物質文化載體,如校歌、校徽、校訓以及學校校園內各種教育教學設施的內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準則、情感氣質等要素表現出來。因此,對于校園中的高雅文化形式來說就更能發揮激勵和培育學生創新精神的育人功效,以強烈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高尚的人文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樹立正確的創新目標,培育科學的創新思維,培育在推動社會進步中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通過引入高雅校園文化元素培養和塑造出來的大學生才能符合復合型人才標準。
(二)挖掘和開啟高雅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可以深層次培育大學生的創造才能。高校內部的文化環境是一個知識密集、思想碰撞、文化成果不斷創新的人文環境,所以,高校內部文化環境自身則蘊含著文化創造力和創新要素。這種文化環境可以深層次地調動大學生的主觀創造能力,提高其求知的自覺性和創新的主動性,最大限度地開發大學生的創新創造潛能。高校的校園文化內容和模式作為第一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為大學生提供了實驗和思考的內容和機會,大學生群體可以對自己想鉆研的知識直接去體驗和認知。在高校校園里,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生會、學生社團組織等平臺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創造性活動,舉辦具有代表性的高雅校園文化品牌,如:舉辦各種技能競賽、道德講堂、學術論壇、依托專業的學科競賽、演講辯論賽以及各種課外科技競賽等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有選擇的參與。大學生們利用參加這些活動的機會,既增加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又提高了自身的創新創造能力。
(三)高雅校園文化能引導大學生復合型人格的形成。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實質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素質。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來說,復合型人才是其進步的源動力,是社會發展的主要生力軍,對于大學生而言,其復合型標準一般由三方面要素構成:第一,復合型人格,這是一個完整的人格體系,其包括一個人應該有進步動機、創新追求,自主性、興趣源、挑戰性、意志性等;第二,復合型智能,包括人意識敏銳性、程序性、靈活性、發散性、新穎性等;第三,復合型能力,屬于操作體系,包括具備作為創造基礎的必備文化技能、獲取和利用新知識信息的能力、文化應用能力和基本創造方法。以上三要素最核心的是指復合型人格。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這點往往超出人們的認識。復合型人格的本質是復合型智能與復合型能力的結合,其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具有動力、導向作用以及對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調配作用。
總之,高校校園中的高雅文化具有獨特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功能,鮮明有特色的高雅校園文化作品吸引并團結著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高雅校園文化可以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一個良好的學風環境能保證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受教育效果。高等教育的實踐結果不斷證明,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復合型人才,單純依靠第一課堂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不夠的,在文化課課堂教學之外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元素,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知識架構、價值觀念、文化取向等基本素質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在高等學校營造出濃郁的高雅校園文化模式,科學利用高雅校園文化環境的教育引導作用,把高雅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文化模式之中,使大學生在一種真實、自然的學習生活狀態下接受無形的高雅人文教育,從而提升知識水平,確立科學的奮斗目標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成為具有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創造能力、合作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并最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 考 文 獻〕
〔1〕鄭紅.踐行科學發展觀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9,(01).
〔2〕吳繼鋒.以文化校園理念為先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