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二程集》“署名問題”引出對二程學說關系的討論

2014-04-29 00:00:00楊名
理論觀察 2014年3期

[摘 要]提及二程學說研究,《二程集》中未明確署名的文字成為阻礙理解二程學說關系的重要問題。“署名問題”實質為二程學說關系或程頤如何發展和完善理學體系的問題。經過對二程理本論、性氣論以及性理論方面的深入比較研究,文章認為程頤建立的理學體系實為對程顥未竟事業的推進和完善,從而在理學發展的意義上解決了“署名問題”。

[關鍵詞]《二程集》;署名問題;二程;學說關系

[中圖分類號]B24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005 — 04

一、“署名問題”的實質

程顥、程頤并稱“二程”,其學說一致性在學界已得到承認。①但相信最讓研讀《二程集》的學者們頭疼的就是書中部分言辭的歸屬問題,因為全書中屬于“二先生語”而未明確署名的內容多達130頁以上,加之程顥傳世之作很少,更增大了區分二人學說觀點的困難。學界歷來比較重視二程的差異。

朱熹說:

明道語宏大,伊川語親切。明道說話,一看便好,轉看轉好;伊川說話,初看未甚好,久看方好。〔1〕

清代黃百家指出:

顧二程子雖同受學濂溪,而大程德性寬宏,規模闊廣,以光風霽月為懷;二程氣質剛方,文理密察,以峭壁孤峰為體。其道雖同,而造德自各有殊也。〔2〕

馮友蘭認為:小程開程朱理學一系,而大程開陸王心學一系;小程屬客觀唯心主義,而大程屬主觀唯心主義。他說:

其實,他們兄弟之間的分別是很大的。他們所用的名詞雖然相同,但所討論的哲學問題并不相同。〔3〕

陳鐘凡認為大程是神氣一元論者,小程是理氣二元論者。張立文分析二程的哲學邏輯結構認為,二者“有其大同,亦有其異”。陳來教授也認為“其實二程之間差別很大”。

若從二程思想的一致性來看,“署名問題”亦無大礙。但學界對二程差異的討論強化了辨別未署名內容的意義,目的在于進一步明晰其理學體系全貌及發展路向。本文認為,從學說概念建立到最終的學術使命,二程之共同點仍為主要。《伊川先生年譜》載:

初,明道先生嘗謂先生曰:“異日能使人尊嚴師道者,吾弟也。”先生既沒,……嘗謂張繹曰:“我昔狀明道先生之行,我之道蓋與明道同。異時欲知我者,求之于此文可也。”〔4〕

程頤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說:

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傳之學于遺經,志將以斯道覺斯民。〔4〕

程頤以其兄有明圣人之道的大貢獻,并自覺置身于傳授圣人之學以“覺斯民”之列。于是,二程之差異更引發我們追問:他們如何去完成共有的學術使命?從《墓表》的褒揚可看出程顥開創理學之功,但程頤亦并未因此有所懈怠,反而日益精進,寫成《程氏易傳》后仍不斷修改,希冀有所“少進”,授予門人之際仍言“只說得七分”。結合學術生涯、修養境界及心路歷程,我們確實無法否定程頤在其兄逝后二十二年間對理學的發展。我們認為,二程學說之間是前仆后繼的發展、完善關系,此即“署名問題”的實質內容。

二、“自然而然”與“因象以明”:程頤對程顥在理本論上的完善

與程顥相比,程頤對自家體貼出來的天理有何完善?先從“理”來看。程顥曾說: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4〕

程顥明確規定了理的自然性,《二程集》中也有多處程顥關于理之自然的論述。如馮友蘭所說:

若專就《遺書》中已標明為程顥所說者觀之,……則程顥所謂理,似指一種自然的趨勢。一物之理,即一物之自然趨勢。天地萬物之理,即天地萬物之自然趨勢。〔5〕

《二程集》中有借贊邵雍而以理為自然的文字,并強調“觀天理”須“開闊得心胸”,以及“天人無間”、“充塞化育”、“萬物一體”、“萬物皆備于我”等等,都是說天理的自然而然。正是因為“百理具在,平鋪放著”、“元來依舊”,所以物雖不能推卻不可謂物無其理,人雖推得卻對天理絲毫增減不得。只有拋卻私念,置身于天地之間,方能達到充塞無間,與理為一。很明顯,這是自然之理下的心性、工夫論。此段文字雖未明確署名,但就上下文邏輯聯系、句義相似度來看當出自一人。

程顥曾對其《識仁篇》中“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觀點進一步作喻:①

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4〕

既然作為仁者的“我”能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達到“渾然與物同體”、“莫非己也”的境界,“天地之用”也就“皆我之用”、“萬物皆備于我”了。這種觀點,與上述未署名文字意指相同。可以斷定,未署名文字當為程顥之語。

從“出于理”、“只為從那里來”等字樣看,程顥把自然之理放在了宇宙生成論的本原地位。盡管程顥在體用問題上有過“理義,體用也”、“‘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者,體用也”、“《咸》《恒》,體用也。體用無先后”等簡單論述,但出自于其中的物又不能推,終未對“理”的體用關系做明確、完備的概括說明,在“理”本論問題上論述不夠成熟。

程頤論述“理”時用了一個“照”字: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4〕

“照”在此用的很生動,說明了物象因本體理而得以顯現、存在,部分體現出本體與物象的關系。《二程集》中又有一段未明確署名的文字:

今日須是自家這下照得理分明,則不走作。形而下形而上者,亦須更分明須得。雖則心有默識,有難名狀處,然須說盡心知性知天,亦須于此留意。〔4〕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說明理本體對萬物的根本作用,“須是自家這下照得理分明,則不走作”又說明以理為本體而存在的萬物是理的體現。程頤用“照”連接理、象,注重形而上、下的區分和理、象之間的關系,這段文字應為程頤之語。

《程氏易傳》是程頤關于理學體系最為成熟、完善的著作。在《程氏易傳》中,程頤對理本體作了系統論述。

第一,天下之理為一。

天下之理一也,途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之以一,則無能違也。〔4〕

程頤將華嚴宗的“事理三觀”總結為“萬理歸于一理”,認為事事皆有其理,萬事之理最終歸于一理,從而厘清事、理關系以建立其理本論。

第二,理有對待而恒動無窮。

《程氏易傳》云:“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為文。”天理恒動無窮不僅在于其內在的、陰陽相互關系的運動機制,而且在于“理必有對待”的關系為生生之本。程頤解釋《大有》卦《彖傳》:“事成而后有敗,敗非先成者也。興而后有衰,衰固后于興也。”成敗、興衰具有對待意義,而先成后敗、先興后衰則從時間流動、超越空間的意義來討論相互對待關系。在不斷成敗、興衰中生成新的事物,新事物衰落之后又被新生事物替代,陰陽關系如此相互對待,乃生生不息之本。程頤解釋《未濟·序卦》認為,既濟矣,物之窮也。物窮而不變,則無不已之理,《易》者變易而不窮也,故既濟之后,受之以未濟而終焉。未濟則未窮也,未窮則有生生之義。〔6〕

既濟則物窮而不變,然而《易》者陰陽之道,陰陽相互對待變化無窮,天理恒動生生不已,故《既濟》卦之后為《未濟》卦。未濟即未窮,未窮則生生不已。如此,既濟與未濟、窮與未窮的陰陽對待關系正是“生生之本”。

第三,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易傳序》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氣聚則有形,氣散則形滅,氣之聚散發生形象的變化最為明顯可見,“以氣明道”也就是以“象”明道。理的體用關系具體為理象關系討論。程頤說:理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圣人進退。〔6〕

“有理而后有象”。理”是事物之所以然而至微無形,故“理”雖決定“象”卻要假借“象”以體現自身。乾有剛健不息之理,卻又不為人所見,于是通過“龍”這種形象可見之物以顯現乾道變化、消息進退之理,即“假象以顯義”。“理”把“象”作為表現自身的形式,就是程頤在《答張閎中書》里說的“因象以明理”。

程頤易學中的“圣人之道”合體用為一并以實有可見,“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成為對理象關系的最好解釋。“至顯者莫如事”,世間事物皆因氣而成滅,最為顯著可見,屬于“象”的范疇;“至微者莫如理”,凡事背后皆有其所以然,便是至微之“理”;“事理一致,微顯一源”,至顯之事正因其所以然之“理”而得其然。程頤厘清事理之間的體用關系,超越了王弼老莊易形為物之累、無為有之本的矛盾,確立了“理”的實有地位,在《程氏易傳》中建立起更為完善的理學體系,而這些皆為其兄長所不及。

三、明言“不容說”的天命之性:程頤對程顥在性論上的完善

有觀點認為二程思想的差異主要在工夫論,工夫論的差異則歸結為對本體把握和認識的差異。程頤較程顥更為完善的理本論,是探討二人工夫論關系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程顥認為萬物一體皆自“理”來,只是“人則能推,物則氣昏,推不得”,這涉及到“性”的問題。《二程集》有一段論述告子“生之謂性”的文字未曾署名,②文中同意告子“生之謂性” 的提法,認為天地所生之物皆有其性,只是需要對其在“性”上加以區分,不能像佛教那樣“只道一般”。文中通過解釋《中庸》前三句來闡發“性”,再次強調了萬物各有其性,當“循其性命而不失”乃是“道”。文中“以失其本性,故修而復求之”說明了之所以修道復性是因為主觀人欲對自然天性有所蒙蔽、毀失,《中庸解》“道之在人,有時與位之不同,必欲為法于后,不可不修”則強調了修道的客觀必然性。此文對“性”的解釋與《中庸解》相比,最大區別在于修道復性的原因。“隨時取義”作為《程氏易傳》三大解《易》原則之一,是程頤結合一卦所處的時位、時機,即卦義的特定背景以及卦爻性發生功用的時空環境對其作解。據此原則,我們即便不能確定《中庸解》盡出自程頤之手,至少可以肯定上述未署名文字非程頤之語了。①更重要的是,程頤的“時”與“位”雖有環境和時域的特殊性,但因其流變、交互性又具客觀普遍意義而“必欲為法于后”。這樣,程頤就為其提出“性即理”做好了準備。

相反,程顥雖提出“道即性也”,但在具體區分“性”時卻顯得模糊不清。程顥解釋告子的“生之謂性”時曾以清濁之水作喻,將“性”看作可善可惡的氣稟之性,認為“性即氣,氣即性”,“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程顥意識到水有清濁而元初之水為清,以及善、惡皆為性但“元者善之長”等矛盾,同時堅持性本善并提出“此理,天命也”,認為本善之性為天命之性。卻又因天命之性在“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之上,終以“不容說”來了結。②朱熹“若比來比去,也終有病。只是不以這個比,又不能得分曉”的評論點到了程顥性論的痛處,張岱年先生之所以認為程顥有關“性”的觀點與告子相近,也是這個原因。③

既然物因其氣稟為昏而推不得,人究竟何以能推得呢?這還是一個涉及性理關系的本體論問題。程顥引《書》、《易》之語解釋“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位乎中。無人則無以見天地”以證明“惟人萬物之靈”、人不同于萬物而能識天地之處。而他接著解釋“天地設位而易行其中”時自設問答說:

何不言人行其中?蓋人亦物也。若言神行乎其中,則人只于鬼神上求矣。若言理言誠亦可也,而特言易者,欲使人默識而自得之也。〔6〕

“無人則無以見天地”,程顥并未明確說明其中原因,不得不回到人雖為萬物之靈而仍為萬物的思路上來,這顯然與其“人則能推”的觀點矛盾。盡管“言理言誠亦可”,但對理、誠與人的關系及其在人身上的表現未有說明。至于“欲使人默識而自得之”,則與“不容說” 一同走上了不歸路,難免有牽強無奈之嫌了。確實,程顥雖然也講“萬物皆備于我”,但他并沒有解決萬物如何皆備于我的問題,④因為如果不把與道、理為一的“性”講清楚,人如何能夠“反身而誠”以推出天理則始終找不到可掛搭處。若從自然而然之理出發認為人能推而物不能推當屬自然,人之性自然不同于物之性,那么“生之謂性”與天命之性則將再次發生斷裂。

程頤在《易說》中解釋“天地設位而易行其中”則說:

高卑順理,合天地之道也。高卑之位設,則《易》在其中矣。斯理也,成之在人則為性。成之者性也。人心存乎此理之所存,乃“道義之門”也。〔4〕

“天只是以生為道”,但在道德價值層面與人有何關系?人之靈何以達到“無人則無以見天地”?程顥未明確作答。程頤在此既說明了人之靈在于人之性,也提及到這是理之所成,對不同于萬物的人和理之間的關系問題做了解決:理成之在人則為性,人心對天理的存養正是人的道德價值所向。“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在程頤處成為可能,對性理關系的討論也勢在必然。程頤說:

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樂未發,何嘗不善?發而中節,則無往而不善。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后惡;言吉兇,皆先吉而后兇;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6〕

性即理,故未有不善,且在未發與發動這二個階段上,前一階段以“理”的形式出現,后一階段發而中節,故皆為善。這就為性善論找到了理論根據,而 “氣質之性”也給性有善惡做出了合理的解釋。朱熹稱贊二程的“氣質之性”“接得有首尾,一齊圓備了”,認為接續并發展了孟子的性善論,使之首尾完備。對“性即理”的評價則更高:“如‘性即理也’一語,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說得盡。這一句便是千萬世說性之根基!”、“到伊川說‘性即理也’,無人道得到這處。”畢竟,程頤的天理是時、位特殊性與為法于后的普遍性之統一,“性即理”最終明確了在程顥處“不容說”的天命之性。

四、“性即理”下工夫論的必然路向

實際上,天命之性的“不容說”已經影響到程顥的工夫論。盡管程顥在答張載的《定性書》中明言“性之無內外也”,以至于采取“內外之兩忘”的方法以達到“渾然與物同體”的境界,但仍會因為對“性”的普遍、圓滿性缺乏論證而無法解決。朱熹后來認為《定性書》中的“性”實為“心”,這無疑更暴露出程顥的工夫論缺失本體依據。就在程顥從本體論到工夫論皆面臨這種困境時,程頤的“性即理”就已經明確了自己的工夫論。

首先,“性即理”以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有所區分又相互聯系為前提,這為人在后天繼善成性以至于命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行可能。而且,程頤也多次論證和強調過人能夠成就先天善性的主動地位。同時,內涵性、氣關系的“性即理”又包含了心、性、情三者。⑤程頤說:性之本謂之命,性之自然者謂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凡此數者皆一也。自理言之謂之天,自稟受言之謂之性,自存諸人言之謂之心。〔4〕

命、天、心、情,各是從“性”的根本、自然狀態、存諸有形之人以及發于外的表現等角度來說,稱謂不同,其實為一。心、性、情為一,又給“理”的認知提供了本體依據。《程氏遺書》載有程頤關于“心”的討論:問:“人之形體有限量,心有限量否?”曰:“論心之形,則安得無限量?”又問:“心之妙用有限量否?”曰:“自是人有限量。以有限之性,有限之氣,茍不通之以道,安得無限量?孟子曰:‘盡其心,知其性。’心即性也。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論其所主為心,其實只是一個道。茍能通之以道,又豈有限量?天下更無性外之物。若云有限量,除是性外有物始得。”〔4〕

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說明“伊川謂心是性之有形者,不過是說心較性為具體,實非謂心有一定之形體”,程頤解釋“舍則亡”曾言“心無形體”,意在說明心能知而實無形,知事時便在,不知事時便如亡一般。討論中由“心之形”引出了程頤“心”有體用的觀點,“心之妙用”能“感而遂通天下”,自然無有限量。倘若以心為主的人因氣稟之性而“不通之以道”,就達不到無限量的境地。程頤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區分人心與道心,同時也說明了“心與道,渾然一也。對放其良心者言之,則謂之道心;放棄良心則危矣”,人心實為放其良心者,唯有“惟精惟一”方得以行道。程頤心、道為一的主張與程顥相似,關鍵在于從“性即理”到心、性、情三者為一的論證為程顥所無有。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程顥認為“三事一時并了,元無次序”,程頤也認為“窮理則盡性,盡性則知天命矣”、“只能窮理,便盡性至命矣”,二人對這句話理解是一致的。而在“性即理”之下的“心”不僅與性、情為一且具備體用結構,這對于注重形而上、下區分,有著“以氣明道”、“假象以顯義”、“因象以明理”等體用觀的程頤來說,“格物窮理”的工夫論亦成為必然。至于如何格物,這里不是文章討論的重點,需要提及的是二程對“敬”的論述。程顥說:

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者用也。敬則誠。〔4〕

程顥以“敬”與“誠”相對待、為用,與其主張內外合一的觀點一致。同時也反對因敬過度以致受拘束,追求的是一種“活潑潑地”和樂境界。“敬”在程頤那里則為主體格物積習以脫然貫通所必須的修養,“格物亦須積累涵養”,而“涵養須用敬”。因為程顥要“內外之兩忘”,于是“敬還用意否”的問題就落到程頤頭上。程頤認為,格物積累之初自然需要人心有意為之,而人為的努力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氣稟的人性影響,故強調“敬”為窮盡天理所必須。程頤的回答與其學說體系一致,與工夫論聯系尤為直接。不難看到,“敬”是程頤性理關系中的必然環節。①

統計《二程遺書》中明確署名的部分,程顥論“敬”字不足十五處,程頤則八十有余,比例懸殊。在《程氏易傳》中,程頤也通過解《易》體例上的創新和發明,從時、中、卦義、卦才等多方面闡釋如何歸聚人心以致誠敬。二程都主張并推崇“敬”,朱熹也給予二程的“敬”很高評價。我們先不論程顥何以言“敬”如此之少,但至少能看到程頤關于人心、誠敬等問題的重視程度,那么我們恐怕并不能因此將《二程集》中未明確署名的言“心”文字下定歸屬,或簡單地把程頤歸為心學一系的開創者,而更應該從他對“敬”的發展和完善來作出評判。

五、結 語

程頤很注重形而上、下的關系區分。在他看來,道內在地含有一陰一陽,但陰陽屬于形而下并非道體。陰陽氣化外顯于時空以表現道,而“密是用之源”,為隱微、精密之道體。程顥也看到了道與器之間的相即不離,但是“默而識之”卻使陰陽“而曰道者”變得更難以說明。程頤進一步指明道體隱微精密,只有通過至著之象來認識至微之理,這無疑解決了因“默而識之”產生的困惑。總的來看,程顥說“元來只此是道”,程頤明言“道非陰陽也”,二人觀點似有差別,但程顥此語又以“陰陽亦形而下者”為前提。也就是說,程顥仍然認為道是陰陽對立變化的法則,這一點又和程頤的“所以陰陽者是道也”統一起來了。因此,二程學說在根本方向上實為一致,不過程頤的理學體系確實論述的更為明確、完備。

從子貢那兒留下“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的問題,到程頤這里歸結為性理關系。程頤明言“性即理也”,而他說的“在乎人焉”則是要求人努力擯棄氣稟之性中惡的成分,歸于天理善性,即“繼之者善也”。“動靜相因而成變化,順繼此道,則為善也;成之在人,則謂之性也”,程頤在《易說》中對“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解釋強調了先天善性之所成在于人,人能夠成就先天善性,即繼善成性。這樣一來,程頤在《易傳序》中雖只是說“所傳者辭也”,但人卻能“由辭以得其意”,程頤繼其兄之后欲傳承儒家學說、“尊嚴師道”的目的得到了論證。

經過此番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程頤建立的理學體系,實為對程顥未竟事業的推進和完善。于是亦可重新面對《二程集》“署名問題”。程頤云“習到言語自然緩時,便是氣質變也。學之氣質變,方是有功”,事實上在兄長逝后程頤也確有變化。正如朱子所言:“今之想像大程夫子者,當識其明快中和處;小程夫子者,當識其初年之嚴毅,晚年又濟以寬平處。”程顥作《定性書》年方二十二、三,試想,程頤在其兄寫成《定性書》后六十余年間對理學若無創新與完善,焉能擔負“尊嚴師道”、傳承儒學之大任?朱熹又何以擇其學說以繼承之?牟宗三“凡屬二先生語者大體皆是明道語,至少亦當以明道為主”的判斷自然有其標準,但就學問研讀則必不只是窮究其話語歸屬而已。二程的特殊關系及其在哲學史上的“罕見”現象,更要求我們在享其遺語時不能總困擾于“署名問題”,以致與辨別之初衷南轅北轍。至于二程各開心、理派系的說法,牟先生也認為“朱子實開自伊川,而象山卻并不由明道開出,象山亦不自以為學出明道也”。②但凡此種種,都不能影響到二程學說之間應有的密切聯系。

〔參 考 文 獻〕

〔1〕黎靖德.朱子語類(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程顥,程頤.二程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十三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6〕程顥,程頤.二程集(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4.

〔責任編輯:史煥翔〕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视频首页|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在线|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先锋资源久久|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尤物视频一区|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色综合成人| 国产精品视频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亚洲九九视频|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成年人国产网站| 青青草久久伊人|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 www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欧美无专区|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亚洲综合狠狠|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嫩草国产在线|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97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激情网| 91青青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蜜臀| 天堂成人av| 日韩AV无码一区|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毛片免费试看|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