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強國建設對高校體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學校在體育強國建設中具有精英人才、體育場地設施、完善的體育教育體系等優勢。高等學校體育強國的發展途徑應該是加強科學健身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加大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并向社會開放;加快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
[關鍵詞]體育強國;高校體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162 — 02
胡錦濤同志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我國要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戰略思想”。〔1〕由此,我們國家開始致力于體育強國的建設,體育科學的專家學者們也紛紛對此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體育強國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體育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主要表現在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2〕學校體育是群眾體育的原動力,學校體育承擔著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的重任,少年強則國家強。〔3〕高等學校體育在體育強國的建設中,應發揮出自己的獨特優勢,擔當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加強科學健身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加大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并向社會開放;加快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
1.體育強國與學校體育
體育強國是對一個國家體育發展能力和競技水平的綜合體現,是指群眾體育體育發展普及的程度,競技體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水平,學校體育的完善程度,體育產業的發達程度。〔4〕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具體體現。學校體育的競技水平、完善程度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是體育強國的基礎,體育強國的基礎又表現在學校體育人才強國和體育教育強國兩個方面。學校體育應該承擔體育強國排頭兵的重任,因為每名青少年都要接受系統的學校體育教育,學校體育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人群的素質,關系到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關系到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關系到世界體育先進文化思想的傳播。
2.高等學校體育強國的優勢分析
2.1精英人才的優勢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梁,是學校體育建設的生力軍,這些精英人才將是實現體育強國、實現中國夢的基石。高等學校是體育專家學者的搖籃,這里聚集著眾多的體育教育的精英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激發他們投身體育教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綜合素質,并帶動和影響身邊的人群參與科學的體育健身,達到為體育強國培育適應性強的體育人才的目標。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是學生掌握科學健身知識和方法,養成參與體育活動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的重要階段。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建設者,是體育強國的踐行者。他們的體質健康狀況,參與體育鍛煉的程度,實現終身體育的能力,對身邊人群的積極影響,是確保體育強國早日實現的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大學生智力水平較高,對體質健康狀況有正確的認識,對健康知識和科學健身的方法掌握較快。通過高校的體育教育使大學生們都成為體育人群,都成為社會體育的指導者,都成為科學健身的引領者,將是高校體育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競技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應是競教相結合,利用高校優質的體育人才資源,提高競技體育人才的人文素質,這既能提高競技體育的軟實力,也能為實現體育強國提供保障,即能弘揚奧運精神,又能貫徹科學發展觀,競教相結合的推進,已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2.2體育場地、器材的優勢
體育場館和體育器材是學校體育的基本保障。完善的體育場地設施和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度。在我國優先發展高等教育的大環境下,高等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相對較完善,投入的經費相對較多。這對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良好的體育場地設施,激發了大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熱情和體育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和自身的特長,挖掘了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的潛能。完善的體育場地設施是培養多方面高校競技人才的基礎,為大學生的競技訓練提供了全方位的平臺。
2.3完善的體育教育體系的優勢
高等學校具有完善的的體育教育體系,大學生在校期間,可以接受系統的體育教育,對體育學習形成正確的認識,掌握科學健身的理論和實踐方法,養成科學健身的良好習慣??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育教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增強學生體質和掌握科學健身能力為終極目標,體育與競技相結合,達到增強體質,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學校體育要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為基礎,著眼于學生終身體育的需要,為群眾體育奠定基礎;學校體育應具有自身創新的能力、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點,為體育強國培養競技體育和民生體育人才。
3.高等學校體育強國的發展途徑
學校體育是體育強國競技人才的資源庫,學校體育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培育出競技體育品德兼備的人才,儲備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力資源;學校體育還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助推器,學校體育已由“應試教育”走進“素質教育”推動體育必修課與課外體育、體育文化活動相結合,形成了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已經進行了有效的融合與發展。高等學校體育強國的發展途徑應為:
3.1加強科學健身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都知道運動健身的重要性,學校體育應普及科學的健身知識教育,發揮體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進廣大學生健康發展。高等教育階段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廣大的青年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發育水平,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掌握科學健身知識和技能,能自覺鍛煉身體,提高體質健康水平,最終實現終身體育。大學生面臨就業等多重壓力,心理負擔較重,最終達到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高等教育階段的體育教育應系統的進行體育衛生保健知識、體育欣賞、體育文化、體育健身理論等等科學健身知識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大學體育的目的,積極參與到科學健身之中。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還要注重學生頑強拼搏、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民族自豪感等的培養,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大學生走向是會后,始終保持拼搏進取、樂觀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3.2培養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
在體育強國的建設中,我國體育工作的重點已經有重點發展競技體育轉移到重點發展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建設之中,重點發展民生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建設是體育強國的基礎。〔5〕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促進和實施全民健身、終身體育的引領者。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在群眾體育中進行組織管理、鍛煉指導、技能傳授的體育專業類人才人員,是建設體育強國的一支強有力隊伍。高等學校聚集了我國的精英人才,他們的生活習慣將對身邊的人群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了系統的體育教育,享有良好的體育場地設施等條件,加上積極先進的思想覺悟,他們必將成為體育強國的建設者和實現者。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體育的意識和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使他們走向社會后成為優秀的社會體育的實踐者和引領者,是實現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基礎。
3.3加大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并向社會開放
要加快體育強國的進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強國,必須要高度重視體育場地的設施建設,豐富競技體育項目,改善體育設施,促進體育改革的創新。體育設施的建設是學校體育的關鍵環節,良好的體育設施是確保高等教育培養健康體魄合格人才的基礎?,F階段,我國群眾體育場地、器材的匱乏,嚴重制約體育強國的發展。學校體育場地設施應在保障體育教育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上,盡量提高場地設施的使用率??梢岳每沼鄷r間,面向學生,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學校優質的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對社會的開放,可以解決現階段社會體育場地設施緊缺的問題。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科學健身的行列,接受高等學校校園文化的熏陶,最終實現體育強國這一根本目標。
3.4加快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與發展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是以體育資源為載體,以社會主義體育制度為框架,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融合互動,相互交流探索,共同提高資源共享。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縮影,是學校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側面反映,時時體現社會體育發展的狀況和出現的問題。首先加快體育人才的融合發展,學校體育擁有大批知識豐富,競技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社會體育擁有大批有經驗,掌握新興體育競技項目的體育指導員。這些高素質體育人才的融合,可以有效發揮其拓寬知識結構、挖掘創新能力,為體育強國培育適應性強的體育人才;其次促進體育設施的融合發展,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除了上課教學、訓練使用,其余時間(周末及假期)都被閑置。社會群眾體育則都是在街道、社區、公園等非正規的體育材場所進行體育鍛煉。將體育設施合理地融合配置,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實現了資源共享,促進了和諧社會的發展;加強體育觀念、體育文化的融合發展,學校體育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培養終身體育的觀念。而社會體育具有靈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二者的融合,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即促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又發揮了體育的價值和功能。學校體育具有競教相結合的體育學習氛圍,社會體育擁有趣味性強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動,學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文化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即拓展了知識、鍛煉了身體、提高了技能,又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為體育強國奠定基礎。
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與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具有強健體魄的復合型人才,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高質量完成,必將提升群眾體育健身的科學性、競技體育發展的可持續性,有效地增加我國的體育人口,進而進一步加快體育強國建設的步伐。
〔參 考 文 獻〕
〔1〕胡錦濤.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董翠香,茹佳,季瀏.體育強國視閾下中國學校體育發展方式探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1):88-92.
〔3〕王慶環.學校體育 圓中華民族一個強國夢〔N〕.光明日報,2008-08-20.
〔4〕沈國琴.關于學校體育強國若干問題的思考〔J〕.浙江體育科技,2010,(05):84-86.
〔5〕梁風.發展高校群眾體育與體育強國建設相匹配的互動研究〔J〕.貴州體育科技,2011,(01):8-1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