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技術帶來的 “工具理性”極大地消解了現(xiàn)代文化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承擔著社會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歷史任務的大學校園,尤其強烈地受到了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工具理性的影響。大學校園里,教師、學生以及連接二者之間的主要橋梁——知識內容和文化環(huán)境是大學教育的幾個主體,而如今它們的主體性正面臨著工具理性的強力消解。我們在反思工具理性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堅守文化自覺,在使用工具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人文內涵和價值意蘊,在教育過程中把價值的、人文的、內涵的要求體現(xiàn)在大學教育活動自身的規(guī)律和日常行為中,共同培育人類社會的新生力量、共同守護人類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136 — 02
當波斯曼著《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時就已經描繪了20世紀90年代初信息失控和知識壟斷的危害,他深刻批判科學技術將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現(xiàn)實威脅——信息的失控、泛濫、委瑣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難以把握,人可能淪為信息的奴隸,可能會被無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1〕 20年過去了,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變革浪潮席卷全球,對于工具理性的批判也成為了“自法蘭克福學派以來的各種技術批判主義者以及后現(xiàn)代主義者學術批判的主流”〔2〕,媒體技術帶來的“文化工業(yè)”和“工具理性”極大地消解了現(xiàn)代文化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的文化規(guī)約和實體情景的歷史延承在以新媒體傳播的現(xiàn)代文明體系里,承受著來自科技工具理性的價值挑戰(zhàn)與理念改寫。〔3〕工具理性主導著人們的意識,使人們享受并依賴著技術帶來的便捷性的同時失去個性與獨特性。新媒體技術影響尤甚。承擔著社會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歷史任務的大學校園,尤其強烈地受到了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工具理性的影響。
一、工具理性的全面反思。
工具理性的概念來源于韋伯,他把理性劃分為兩種類型: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他認為:“工具合理性行為取決于對周遭客體和他人行為的期待,這些期待被行為者當作達到自己合理追求和計算目標的‘條件’或‘手段’。價值合理性行為是為某些意識到的倫理的、審美的、宗教的或行為的其他形式的價值本身的信念所決定的行為,他與成功的希望無關。”〔4〕工具理性追求工具的功能、效率,追求技術的最先進和功能的最強大,從而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xiàn)服務。價值理性則指向對人的命運、尊嚴和價值的關懷,其功能在于反思性、批判性和否定性。
無論是從技術教育層面來看,還是從新媒體本身作為工具的普遍使用來看,工具理性的實用性和功利性訴求,弱化了大學校園曾擁有的“知識的圣殿”般的理念;人們對于新媒體工具的過分依賴,削弱了人作為“智者”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大學校園里,教師、學生以及連接二者之間的主要橋梁——知識內容和文化環(huán)境是大學教育的幾個主體,而如今它們的主體性正面臨著工具理性的強力消解。
(一)消解教師的主體性
1.消解教師的權威性。新媒體工具成為豐富便捷的知識來源。當知識變得隨手可得時,傳統(tǒng)意義上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就要面臨挑戰(zhàn)。教師面對的不再是一張干凈的無字白紙,而是有一定知識基礎的信息時代大學生,教師本身的知識體系、創(chuàng)新思維、傳授方式就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或是知識體系沒有與時俱進,就難免受到學生的詬病,這從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學生對于教師、對于知識的尊重。古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現(xiàn)代社會則很難樹立此理念。
2.淡化師生關系。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極大地擴展了知識教學的廣度與深度,使教育資源充分共享成為可能,學習的個性化選擇程度與時空選擇的廣度大大提高,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者,課堂也不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師生關系大大淡化。
3.弱化教師個人魅力。新媒體信息過載導致大學生養(yǎng)成“快速閱讀”的新習慣,同時,可稱為“全媒體”的終端豐富了大學生的視覺、聽覺體驗,“視聽”也漸漸成為一種新閱讀習慣。為適應這種新型閱讀和學習習慣,現(xiàn)代大學普遍廣泛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教學技術的多媒體化確實帶來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等好處,但對多媒體課件的過分使用和完善美化體現(xiàn)出一種普遍現(xiàn)象——教師大多將多媒體課件視作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而忽視傳統(tǒng)的駕馭課堂教學的教師個人魅力。
4.異化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現(xiàn)代社會的功利訴求,使得教師這一職業(yè)群體不停在職稱、課題和獎項之間追逐爭奪。一方面,新媒體技術客觀上使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群體的思考力和思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另一方面,職稱、金錢、名譽等功利價值代替了興趣成為教師進行學術創(chuàng)新的主要動力。中國的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前一百名內出現(xiàn)的個數(shù)與次數(shù)鳳毛麟角,這與中國知識界的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低下息息相關。
(二)消解學生的主體性
1.學習變成“學而不習”。新媒體技術的便利和迅捷性,是以犧牲人的思維能力為代價的。首先,新媒體技術及其傳播方式和內容為大學生提供了全新、全開放式的知識來源,并發(fā)展了新的知識建構方式,以往以記憶為主的知識積累方式被弱化。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學習,既要學新知識也要復習,溫故才能知新。如今,大學生復習和記憶的學習方式被“百度”所替代,除了閉卷考試,大部分時間“學而不習”。其次,“習”也含有一種思考的意思,“溫故”是要經過思考,才能“知新”。新媒體提供的信息的豐富完整性,弱化了大學生的思考能力。相較而言,傳統(tǒng)的紙質書本由于作者視野、觀點和篇幅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被邊緣化的趨勢。第三,新媒體的超時空特性,開創(chuàng)出新的學習觀念。學習變成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而越是無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統(tǒng)的“學習”概念更加消失于無形。
2.豐富原有大學生個人角色定位。大學生不僅僅是單純的學習者。從信息的傳播角度來看,他們既是受眾,又是傳播者——可以參與信息的發(fā)布與意見的表達;在言論表達的時候,他們既可以是意見領袖,也可以是意見領袖的追隨者;在使用各種帶有廣告的應用工具時,他們既是受益的免費用戶,同時也是廣告的消費者;在進行網上購物時,他們有時既是買家,也是賣家……大學生角色的多樣化隨之而來的是這一群體的日常管理工作難度加大,因為每一種角色都使他們在某項事件處理過程中產生糾紛和困擾的可能性加大。比如網絡開放的信息傳播和言論空間,使大學生參與謠言傳播和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增大、使大學管理者對大學生言論自由的尺度的把握難度加大、使校園輿情的監(jiān)測與引導難度加大。
3.新媒體加速了大學生個人角色的社會化進程。首先,新媒體開創(chuàng)了大學生社會接觸的新形式,他們對于社會圖景的認知更加直接和主動——他們可以尋找到任何他想要的主題進行搜索和探知(而無關乎真實),這就相當于他們在離開校園之前就已經通過網絡邁出了通向社會的第一步伐,對社會圖景進行宏觀和微觀的探知。同時,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人際交往方式的變革,利弊兼有。雖然各類快速便捷的即時通訊工具降低了人際交往的成本、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但它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面對面交流。有時會造成部分學生的交往障礙。
(三)消解原有知識結構和內容
“合理”信息的限制被突破。波斯曼把大學的規(guī)則體系描述成一個“信息控制機制”。“這個控制機制的標準常常見諸教學計劃”,學校通過這個計劃來控制什么是大學生應該學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信息不應進入大學的知識系統(tǒng)中〔5〕。他所指的“合理”信息,筆者認為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內容,二是數(shù)量。在內容上,大學教育的培養(yǎng)理念已從“精英”轉向“大眾”,注重知識的專業(yè)性和多樣性,知識的多樣性并不意味著可以不限制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種類,首要的便是必須以科學精神為前提。新媒介在內容上提供了一切可能的信息,包括偽科學、神學、謠言等不真實信息,有時讓人難辨真假。在數(shù)量上,雖然大學教育并不嚴格限制知識的數(shù)量,但信息過載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快速閱讀和視聽閱讀習慣、手機和網絡依賴癥、冗余數(shù)據信息干擾……,這些都導致現(xiàn)代大學生普遍顯示出一種浮躁、焦慮的情緒,失去了內心的安寧和思考的深度。可見,移動終端、電腦的個性化使用,已經使信息的種類和數(shù)量的供應失去了控制,學校設計出的知識結構及其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面臨挑戰(zhàn)。
(四)消解文化環(huán)境
1.意識形態(tài)面臨挑戰(zhàn)。學校是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境。新媒體入侵給大學校園帶來的不僅是信息失控,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同樣遭受挑戰(zhàn)。可以看到,大學生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取向的易塑性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得到強化——網絡信息過載可能導致新的意識形態(tài)困惑和文化矛盾。身處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們,通過新媒體途徑獲取文化消費品的便捷性和廉價性使得他們比以往的大學生們更容易、也更有可能面對這些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沖突。同時,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校園文化、價值取向等深受媒體泛娛樂化影響。據曹瑞榮等對上海市18所大學進行的大學生使用網絡情況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在線觀看或下載各類視頻行為排名第 三,僅次于使用搜索引擎和即時通訊工具。〔6〕
2.大學校園文化和傳統(tǒng)的精神內涵在網絡信息海洋中很容易像泡沫一樣越飄越遠。現(xiàn)代大學教育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波斯曼對電腦技術的嚴厲批判之一便是“電腦宣判”——電腦技術生成的答案和數(shù)據壟斷了人們的思想〔7〕。信息和技術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大學生們丟失自我意識,丟失最深層次的文化領悟和理性思考。而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主要是在無形地寄載于師生間的文化交流、同學間的學習氛圍以及作為整體的大學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潤物無聲。
3.新媒體帶來道德危機問題。尚且缺乏社會和生活經驗、思想觀念尚未發(fā)展成熟的大學生,面對新媒體信息和技術壟斷,必然會產生新的焦慮和矛盾。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決定了其傳播信息時有可能發(fā)布虛假、夸張不實或不道德信息,同時,網絡詐騙事件頻發(fā)、從未消失的網絡謠言的不斷興起和辟除等事件都比較容易導致大學生新的信任危機。作為用戶的大學生,在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面前,也容易沖動地利用網絡的隱蔽性特點,進行一些敏感話題和觀點的討論和傳播。如何能面對負面事件的集中爆發(fā)、“吐槽”洪流等正確進行道德評價和道德自守,不迷失于“圍觀”的集體無意識中;如何能面對新媒體世界中無處不在的各類誘惑堅守自我,不迷失于暫時的好奇和欲望中,是現(xiàn)代大學生理性使用新媒體工具的一種必需的內心修煉,也是大學生思政工作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應有之義。
二、文化自覺的價值堅守
韋伯認為,近代以來的西方社會的現(xiàn)代化過程僅僅只是工具理性的現(xiàn)代化,其結果是人類的價值和意義喪失了存在的客觀性。 “大學的本質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和傳承、研究、融合、創(chuàng)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8〕作為傳承文化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獨特機構,大學本身應在政府和企業(yè)之外享有一定意義上的獨立性,如此才能工業(yè)技術、媒介壟斷和商品消費意識大潮中保持警惕。韋伯的“價值理性”強調行為人注重行為本身所能代表的價值而不計較功利性后果。大學教育更應著眼于對于人的終極關懷價值。大學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在于為人類提供、弘揚并堅守了一系列精神追求:如對于理想主義的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理性氣質、堅持文化批判精神等。
新媒體不僅僅只是技術工具,它提供了難以計數(shù)的信息數(shù)量,改變了傳播方式,更是我們無時無刻不接觸和使用的環(huán)境。“每一種媒介承載的感知或意識偏向——我們最意識不到的方面,正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東西,比媒介內容產生的影響要大得多。”〔9〕大學教育在適應新媒體技術發(fā)展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很遠,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超越工具理性,喚醒文化自覺,堅守大學教育的文化本性。
(一)堅守大學教育的文化定位和責任追求
大學教育要回歸到教育的終極價值上來,就必須堅持大學最原初最本質的文化定位和責任追求。文化是大學的立身之本,文化定位是指,大學要立足于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育人和文化引領等方面的重要職能,以培育和傳播高尚的大學精神和文化品格為主要目的,把大學生當成最核心最本質的“人”進行關懷,充分發(fā)展和發(fā)揚他們的個性,而不是將他們作為統(tǒng)一標準“生產”出來的產品,極力追求高就業(yè)率。從時代的深度來審視大學的歷史責任,大學教育應該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傳承民族正氣、弘揚經典智慧、樹立優(yōu)秀品格;從社會文化的高度來審視大學的現(xiàn)實責任,大學教育在傳授知識、培育技能的同時應該要突出大學師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樹立起共同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并使之內化為師生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
(二)堅守大學校園的純真秉性和浪漫理想
大學之所以被稱之為“象牙塔”,最主要是因之純潔性和理想性。現(xiàn)代大學校園雖然無法完全超然于世俗之外,但相對于社會競爭的殘酷和復雜,大學校園的純真秉性無疑是不可重現(xiàn)的。當下正在熱映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反映出一個時代特征:大學校園的青春浪漫正在成為80后美好的集體回憶。這種對于理想和純真逝去的深切懷念,恰恰說明工具理性下的功利訴求使得現(xiàn)代社會大多數(shù)人忘卻了大學時期的浪漫理想。如德國哲人雅斯貝爾斯所說:“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fā)的世界。”大學是一個理想的所在,大學教育的本質在于追求真理、激發(fā)思想、探索知識、發(fā)展能力。堅守大學校園的純真秉性和浪漫理想,首先要堅守大學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想性和知識探索的純真性,使之超然于政府、企業(yè)的指標限制和利益要求之外。其次才能在每一個個體層面引導學生堅持人生理想和目標,服務和奉獻社會,最終增進人類社會的整體福祉。
(三)堅守大學精神的價值引領與道德示范。
正如哲學家趙鑫珊所說:大學不僅應該是人類智慧的大腦,人類思想感情的寶庫,還應該是人類照亮黑暗、驅除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時代的脈搏和人間噴薄而出的浩然正氣,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膽識、勇氣、志向和智慧。一所大學與一座城市、一代大學生與一個時代關系密不可分,可以說,作為整體意義上的大學精神與一個社會的時代精神息息相關。大學文化、大學精神對于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道德操守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堅守大學精神的價值引領就是堅守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堅守大學精神的道德示范,就是堅守社會的道德風尚和文化希望。有了更高的價值追求和道德示范,就有了能引導著人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前進的燈塔。
新媒介技術的進步,雖然對傳統(tǒng)的大學校園無論是環(huán)境還是文化層面都帶來了挑戰(zhàn)和沖擊,但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它也為大學校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信息洪流和創(chuàng)新空間,更為大學校園的文化建設提供了不斷超越自我的平臺和路徑。超越工具理性,回歸大學的價值本身,就是回歸人類生存和社會文明的終極意義。反思工具理性,與喚醒大學校園的文化自覺,樹立倫理追求和美學追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在實踐層面,文化自覺,就是要把這種價值回歸內化為教育的自覺行為,在使用工具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人文內涵和價值意蘊,在教育過程中把價值的、人文的、內涵的要求體現(xiàn)在大學教育活動自身的規(guī)律和日常行為中,共同培育人類社會的新生力量、共同守護人類的精神家園。
〔參 考 文 獻〕
〔1〕 〔美〕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9.
〔2〕 趙建軍. 超越“工具理性批判”〔J〕.哲學研究,2006,(05).
〔3〕 楊狀振.偏執(zhí)的神話與迷離的景觀——新媒體人文精神批評論綱.新聞傳播與評論〔M〕.2010:1.
〔4〕 張廣斌,謝廷龍,趙承福.教育管理組織:技術理性的視角〔J〕.當代教育論壇,2003,(08).
〔5〕 〔美〕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4.
〔6〕 曹榮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 上海市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調查報告〔J〕.新聞記者,2012,(04).
〔7〕 〔美〕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7.
〔8〕王冀生.文化是大學之魂——對大學理念的再認識〔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7,(08).
〔9〕 〔美〕林文剛.媒介環(huán)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 何道寬,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36.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