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一書憑借豐富的政治學和行政學思想,奠定了其行政學開山之作的地位。筆者認為,至少在如下三個方面,它對當前中國具有啟示意義:第一,各國政治體制形式相異,但本質和目的類同,因而借鑒國外的優秀政治理論來分析本國政治是必須的,但應將其與本國的政治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更加注重考察本國政治生活實踐;第二,轉型時期的體制改革,在其路徑選擇上,應根據一個國家的歷史習慣和社會經濟情況來決定,并注意保持各方面的協調性;第三,政黨在現代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因而必須承擔其應有的責任。
[關鍵詞]古德諾;政治實踐;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3 — 0049 — 02
《政治與行政》雖然成書于二十世紀初期,其歷史背景是十九世紀末美國政治體制所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如:分權過度、國家行政體制落后于現代生活節奏、政黨分贓制。無疑,此書作為行政學的開山之作其歷史價值是為人們所公認的,書中的許多觀點對于彼時美國政治生活的現實指導意義也是巨大的。然而,關于此書對于當前中國的指導意義,也許有人會認為,無論是從問題的現實針對性(美國當時面臨的那些問題與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問題當然有諸多不同)還是從具體國情(歷史上的美國和歷史上的中國以及十九世紀末的美國和當前中國都迥然不同)等角度而言,古德諾在書中所表達的觀點,似乎對中國沒有多少指導價值。
然而,無論怎么樣不同,十九世紀的美國和當前中國還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便是,二者都處在變動和轉型時期,盡管二者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截然不同,但這些問題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即它們均爆發在國家迅速發展強大、社會劇烈轉型變動的改革階段。由于原有的許多具體制度不再適應變化了的生活實際,于是改革勢在必行,但是面臨著已經變化了的實際,改革的突破口在哪?具體路徑該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哪些主體該承擔何種責任?這一系列問題是十九世紀末的美國所面臨的,也是當前中國正面臨的并正著手在解決的。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一書便是針對上世紀初轉型中的美國所面臨的一些具體問題所做出的解答。通過閱讀本書,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值得當下中國在進行政治行政體制改革時,可供參考的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和方法。
一、如何分析轉型中的政治問題
古德諾在書的一開頭便說道“大多數關于政府問題的著述者,……少有人拋開法定的正式政府組織,去考察人民真正的政治生活”。古德諾認為,各國政治體制具體形式各有其樣,但本質和目的是類同的,所以他主張應對全部政治生活進行考察,而不僅僅是那些成文法所規定的政治制度。為什么各國的政府形式不同,但本質和目的卻是相同的呢?古德諾的解答是“人類畢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歷史時期都是人類,人們的各種政治組織因此必定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目的,并且必定會為了滿足這些目的而普遍采取同樣的方式。”此外,也只有基于這種本質和目的相同而形成的政治體制的相似性,人們才能用抽象的方法考察國家。總結古德諾的這一觀點,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兩點啟發:第一,政治學研究既要注重研究各種理論、具體制度、政策和法律條文等靜態的對象,但更要注重考察動態的政治生活實際,而后者常常在實際的政治學研究中被忽視,當然最后還應將兩種研究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將轉型中的政治問題真正分析透徹;第二,不同國家的政府體制從外在形態而言固然迥異,但無論外在的體制形式如何不同,任何國家的政府體制所追求的價值內涵和根本目的在全人類中是共通的。可以這樣理解,單就體制的外在形態而言沒有優劣之分,體制只是一國政府追求最終價值的工具,然而體制也有一個適不適應現實的問題,因此,當一國的某些體制不適應現實時這就需要改革,用改革來完善體制以實現其價值追求。
放眼當前中國,研究者們在進行政治學研究時,面對轉型時期出現的一系列紛繁復雜的政治現象,如何才能正確分析并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人認為西方政治理論科學系統完備,研究其經典的或最新的理論并用之來分析當前中國最好不過,更何況西方發達國家的各種體制機制都較中國成熟,中國問題的出路便在于建立一套如他們一樣先進的制度。筆者并不否認研究西方政治理論的價值,應當承認,學習和掌握這些經典、系統的科學理論并將之用來分析本國的政治實踐是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人類政治生活在不同的國家有其內在共通的特性,基于一國政治生活經驗而成長出來的理論,當然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國家的政治生活實踐。如若不可,世界各國呈現出理論百態叢生的狀況,各種理論之間進行對話固然有難度,同時也正如古德諾在書中反復強調的:人類畢竟都是人類,因此否定這一點就根本上否定了人類本質上的類同性。從這點而言,我們有理由相信西方政治理論對于解釋當下中國以及建構未來中國是有一定價值的,我們斷不能因某些民族主義情緒而拒斥西方的一些經典甚至先進的理論。然而在這里,古德諾的觀點再一次警示我們:要注重考察動態的政治生活實際。要知道,這些經典先進的理論本身是對其自身政治生活經驗的抽象概括,它已經屬于靜態的范疇,而當前中國正處于急劇變動的轉型時期,現實的政治生活遠比抽象的理論要復雜的多,因此古德諾在書中所強調的有關如何分析轉型時期政治現象的觀點和方法值得我們深思。
事實上,古德諾的這一觀點不見得多么有新意,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黨堅持的思想路線。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曾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而對于處在變動中的中國,毛澤東曾強調: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正如有學者曾犀利地指出的,中國已學習西方近百年至今仍沒有走出模仿的泥淖,故對于中國的理論研究者來說,下一步的關鍵是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構建本土話語體系。從這個角度來說,面對轉型巨變時期的中國社會,理論家們,應少一些對西方理論亦步亦趨,多一些考察現實生活,并將之抽象概括成源自我們自身的生活經驗的理論和話語體系,而實踐家們,則更應少一些高談闊論,多一些實地調查,以便更真實地把握轉型時期的各種社會問題并找到解決的方法。
二、轉型時期體制改革的注意事項
古德諾在本書中對美國的政治現狀進行了考察之后,指出了美國政治體制改革具體路徑,他在書中總結道“首先是以我們的國家行政體制為榜樣,在更大程度上使我們的州行政體制實行集權,以削弱龐大行政機構的現有權力,防止其阻礙州法律的執行。這樣,才可能免除這種行政機構對任職的政治考察。其次是,把政黨作為法律承認的政治機關置于有效的公共控制之下,以使政黨及其領袖對公眾意志更加負責。”在古德諾那里,基于對政治體制的功能做出“政治”與“行政”的二分,不僅向我們解釋了三權分立思想在理論上的清晰性與在實踐中的模糊性,而且也方便了他找到美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點,正是基于這種二分,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要么在政治要么在行政要么在于二者的協調。面對美國的政治現實,作者在書中自始至終強調政治與行政之間的協調一致,而如何達到這種協調一致,在民治政府中只有通過政治對行政有適度的控制才能達到。作者認為,這種控制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實現,一種是英國式的通過人民控制議會,議會控制內閣的方式,另一種,便是能在美國行得通的,即借助于政黨體制來保證二者的協調。由此可見,美國的政黨體制是當時美國的進行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口,古德諾在書中一再強調“強黨有利”思想,后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古德諾的觀點的正確性。
當然,古德諾在此提出的具體方法只針對當時的美國,并不能解決當前中國的具體問題。但其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他所提到的在轉型時期進行改革路徑選擇時應注意保持政治與行政的協調性,并由強有力的政黨體制來保證這種協調,這幾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事實上,中國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許多困境,改革的突破口在哪?具體路徑又該如何?這今后的改革過程中最應當注意是哪些方面?這是近些年來政界領導們深思得問題、學者們熱議的話題,也是閱讀《政治與行政》一書帶給我的最大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遷。“改革”一直是時代的主旋律,在這場全方位的改革中,政治體制的改革其實一直都在穩妥地推進,當然,與經濟體制的改革相比較,政治體制的改革雖然要保守得多,但應看到政治體制改革一直在推進這一事實,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經濟體制的改革本身即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不能因其步子不夠激烈便否認它的存在。關于政治體制改革,一般認為,行政體制改革是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主線。而在具體的行政體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轉變政府職能,剝離政府的非公共性職能,增強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當然,除了以行政體制改革為主線的政治體制改革之外,其他領域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突出的,正是這些成果的取得為下一步改革的推進奠定了基礎。讀懂過去才能走向未來,如同古德諾在書中一直強調的保持政治與行政之間的協調一致,中國的各項改革一直循著漸進式穩妥推進的路徑,為的正是達到各方面的協調一致,避免某一方面改革過于激烈而破壞了改革的協同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并強調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希望的改革圖景,改革涉及十五塊領域,包括六十項具體任務,這樣大范圍、深層次的改革,如果沒有保持各方面的協調性勢必會增加改革的風險。如同古德諾所認為的破解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政治改革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來保證政治與行政之間的協調,在中國,一個清廉、有力、深得民心的政黨領導改革,也是改革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力量保障。
三、結語
閱讀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一書,雖然沒有也不可能從中找到完整的適合當前中國改革的“藥方”,而只是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只言片語,然而,正是這些具有啟發性的觀點促使筆者對轉型中的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這些淺顯的思考對于當前及今后進行的中國改革實踐并沒有多少價值,但至少能讓筆者對轉型中的中國政治社會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進行的改革充滿了期待。
〔參 考 文 獻〕
〔1〕古德諾﹒政治與行政〔M〕﹒王元,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任劍濤﹒建國之惑:留學精英與現代政治的誤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3〕李強:行政體制改革的政治學解讀〔EB/OL〕﹒http://view.news.qq.com/a/20080526/000020.htm,2008-05-26.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 92941.htm.
〔6〕俞可平﹒治理現代化應突破利益藩籬〔N〕.人民日報,2013-12-11(05).
〔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