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賀歲檔,卡通電影首次出現12部影片接踵上映,照比往年(2011年3部、2012年5部)呈現出爆棚的趨勢。從《熊出沒之奪寶熊兵》、《青蛙王國》、《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到《巴啦啦小魔仙之魔法的考驗》、《火雞總動員》……這其中,有超過一半數量的國產卡通,如此高的比重在歷年賀歲檔中算是首次。
我們帶著對動畫片的純美記憶,回到久違的童年。從國產經典《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毛流浪記》到來自美國的《唐老鴨和米老鼠》、《貓和老鼠》,從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的功夫熊貓到催生諸多產業的喜羊羊,動畫片超越國界、種族、性別、貧富,關乎正義、童趣、冒險、愛,關乎每個人柔軟的記憶,對未來的向往。
從某個角度說,一個國家的動漫史、童話史,也就是一個民族的夢想史。只是,這些年,我們的夢想好像出了問題。
《喜羊羊》以及《巴啦啦》等國產動畫的高歌猛進掩飾不了弊病叢生的動漫產業,無法形成中國動漫產業的救星。制作粗糙、內容幼稚、劇情單調缺創意等都是其致命傷,這部作品是無法改變中國動畫的現狀的。
從上世紀40年代第一部動畫片《鐵扇公主》開始,時至今日,中國動漫產業不斷下滑,最終逃不掉只能靠模仿、山寨維持的“中國特色動漫道路”。
動畫片,以及以文字形式呈現的“動畫片”——童話,往往是我們的另一面,心靈虛構,意境相通,屬于人類想象的一部分。從某個角度,動畫就是一個民族的“夢想史”。動畫面臨的問題,實質上就是童話的問題、童心的問題,一個民族想象力和夢想的問題。
童話與功利無關,享受童話其實就是在享受快樂本身,沒有任何外延,僅僅只是快樂而已。“童年夢”超越時間,米老鼠橫空出世,之后的80多年這只老鼠贏得了無數孩子和成人的歡心;“童年夢”超越政治,1934年12月,漫畫《父與子》在《柏林畫報》問世,這個被政治凍僵了表情的國家,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童話傳遞給我們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愛、責任、恐怖狀態下的溫馨。與其問中國為什么沒有好動畫、好童話?不如問我們失去了什么?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距離童年越來越遠?孩子們的想象力為什么越來越貧乏?一個缺乏想象力的民族,究竟要怎樣才能找回這些年失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