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績效和獎金掛鉤
去年下半年,邢岑成了一名網絡輿情分析師。這是隨互聯網不斷發達涌現出的新職業,卻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龐大隊伍。
據《新京報》報道,目前中國有大約200萬人從事這一職業,這一數字后來被國內外媒體廣泛引用。這個職業從產生起就伴隨著無數爭議。有人將輿情分析師比作“網絡特工”。或許是背負這樣的“名聲”,從業者們似乎都不愿意主動談及他們工作的內容和程序。
“輿情分析在中國的出現與自媒體興起是分不開的。”邢岑這樣認為。很多國內輿情公司都是在微博的一片繁榮景象中成立的,他所在的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可說是行業中發展較為成熟的一支。
人民網輿情頻道每天都會推出輿情解讀。負責這個頻道的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成立于2008年,是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輿情監測、研究的專業機構之一。目前有200多名工作人員,大多從事銷售、技術開發、客服這些周邊工作,真正的網絡輿情分析師只有30多個。這30多人又分為兩個組,分別負責政務輿情和企業輿情。在人民網,輿情分析師分為幾個級別:見習分析師上有助理分析師,再往上才是分析師,分析師之上還有主任分析師。
“如果說網絡輿論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溫度計’和‘晴雨表’,輿情分析師就是‘氣象員’和‘預報員’。”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說。作為輿情分析師,邢岑的工作是撰寫輿情分析報告。人民網的輿情報告通常分為兩部分,一是數據,二是分析。數據來自輿情監測平臺,分析師根據數據做出解讀。
業內人士介紹,一個事件的輿情過程包括話題設置、發展、平息幾個階段,遇到極值或拐點就得特別注意。但對一件事的判斷不僅靠數據,還要有豐富的感知。邢岑說,這個行業的工作并不像人們想象的“替領導看網”那樣輕松。分析師們半個月一次的報告,通常要涉及幾個案例。案例選題自己想,并逐個統計數據、做分析。這就相當于幾個專題,再加上綜述內容,體量甚至超過幾個普通報告。這樣的半月報最多需要一周。邢岑最忙時要兩個報告交叉進行。
作為剛來幾個月的新人,邢岑的任務還不算多。除固定負責的半月報,也會偶爾接手一些專題和周報。他之所以要抓緊時間工作還有一個原因,輿情分析師的每份報告都要根據工作時間換算,每月有績效考核。績效考核和工資關系不大,但和獎金掛鉤。
輿情也有生意經
人民網輿情部門通常會通過競標方式攬到生意,中標后公司都是打包簽合同,比如一年約定好出多少報告。不同報告的費用也不一樣,通常一年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去年9月5日,人民網與人社部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啟動網絡輿情分析師職業培訓計劃。而作為獲得人社部授權的惟一培訓機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負責在全國開展規范的培訓和考試工作。這不僅意味著今后這門新興職業的從業人員將要持證上崗,還意味著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得到了一個業務大單。據人民網輿情頻道網站上的培訓通知,五天培訓費用總計9800元。記者以咨詢者身份撥打人民網報名咨詢電話得知,大多數學員的學費都是由所在單位承擔。
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辦公室主任周新參加了培訓班第二期,他說自己是單位唯一參加輿情分析師培訓的人,他說自己的工作屬于IT部門,參加培訓的目的僅是豐富閱歷和經歷,了解新媒體的相關知識。目前為止,由人社部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主管、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承辦的CETTIC網絡輿情分析師職業培訓已舉辦兩期。第一期有205人參加,第二期有168人,兩期的考試通過率分別為82.5%和80.6%。
與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相比,其他輿情監測機構的規模要小得多,但吸金能力不弱。成立僅一年多的荊楚網輿情中心目前只有8名員工。它編輯出版湖北省唯一的輿情內參《網絡新輿情》。這本周刊定價800元,目前發行近5000份。發行對象以縣處級以上黨政機構為主,也有少數企事業單位。
荊楚網有專門面向企業的“個性化輿情服務”。它的服務范圍更廣,包括定點監測、協助輿情處置和危機公關、對職工進行輿情培訓等。荊楚網分析師顏陳估計,這部分業務可占到盈利總額的四分之一。此外,國內很多高校也引入了“輿情分析”項目,比如北京交通大學有網絡輿論安全研究中心,蘇州大學有網絡輿情分析與研究中心等。
微博與輿情
荊楚網在2013年初合作研發了專門的微博監測系統,根據監測需要靈活設置關鍵詞,系統自動刷新。這使分析師們在微博上獲取輿情信息變得更加及時、細化。荊楚網輿情分析師顏陳稱,從微博上獲取的信息可占該機構業務的三分之一。
人民網工作人員稱,現在規模大一些的輿情分析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研發的輿情監測系統。這個平臺依附于網絡,有點類似于搜索引擎。但區別在于它的搜索是被動的,需自己設置關鍵詞,然后把需要的信息抓到服務器上。關鍵詞的設置要根據客戶需求而定,邢岑管這叫“定制服務”。通常會有一個幾人小組負責某個關鍵詞,在搜索過程中,一旦發現監測遺漏或有垃圾信息,就及時調整。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單學剛曾說,輿情分析師是獨立的第三方。客戶有什么問題,輿論有什么問題,信息來源有什么問題,哪點好,哪點有不足,輿情分析師們都會呈現在報告里。“但我們只做提醒,不管監督。最多是提建議,至于怎么拿主意看領導的。”邢岑說。
負責政務輿情的分析師,其客戶上到國家部委,下到地方政府。如何將網絡輿情呈現出來,也蘊含了很多或明確或不能言說的規則。邢岑說有些重要會議,可能需要信息采集或存檔,會明確告知有些報告里不要有負面內容。但大多數情況下,網友的批評會在報告中如實呈現。分析師們自己的分析,則會選擇更溫和的方式表達。
荊楚網的顏陳還提到,除客戶設置的關鍵詞,還有一部分屬于固定設置。比如“城管”、“領導”、“醫生”這類敏感詞,一般在100個左右,有時也會根據業務情況進行調整。這些敏感詞還會隨時間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每年春節期間的敏感詞多是爆炸、火災、交通事故、救援等。
所謂敏感詞未必都帶有負面感情色彩,也有較為中性的。顏陳透露自己最近在做的是城市建設、食品安全、供水供電、交通安全這些關鍵詞。“嫦娥三號也有輿情嘛,大家對探月的鼓勵、期待、憧憬、贊揚、肯定也是輿情。”
監測還是監控?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分析師谷文杰曾撰文稱:“發達國家對互聯網信息的分析早已成熟,相關職業也是廣泛存在,只不過不叫網絡輿情分析師,而是其他名稱。”
然而,從國外網民在各英文媒體報道下的評論看,他們對中國的這一新興職業似乎并不買賬。只不過相對于“五毛”,很多人更傾向于將中國輿情分析視作一種監控。對此,邢岑表示:“我們領導強調的是監測,而非監控。”在他看來,輿情分析師的工作是純技術,不摻雜任何意識形態。網絡上的意見也不去干涉,就是把數據扒下來做好分析。分析師們監測到的東西,都是新聞媒體公開發布的,并沒有什么神秘的監聽隱私手段。
荊楚網的顏陳顯然有不同觀點。他說自己的微博賬號還有一個重要功能——輿論引導。“輿論引導,本身就是輿情處置的一個環節。”他說。
去年8月,一條“官員公款吃喝稱‘你盡管報’”的新聞被多家媒體轉發,在網絡上引起眾多網民關注。邢岑通過搜索了解到,這條新聞最早由一家叫“新湘報”的記者爆出。但根據他的經驗判斷,這篇稿件內容極其含糊,發布時間也不太符合常理。邢岑當即覺得,這個監督行為的動機十分值得懷疑。經進一步核查,新湘報是幾個新聞工作者合辦的電子報,微博沒有藍V認證,粉絲只有1000多。
在邢岑看來,因消息源不可靠,沒法保證內容真實可信,也就很難保證公眾知情權不受侵害,“也沒有單位為這種行為負責。”邢岑在當月輿情報告中分析了這起事件。這樣基于經驗的分析判斷是,他認為數據平臺無法代替完成的工作內容。邢岑前兩天剛領的工資,只有不到五千塊,因還在試用期。“就沒這么慘淡過”,他說即使轉正后工資也就六千左右,還沒有在原來單位高。邢岑透露自己最近有點想回原單位。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即便工資不盡如人意,似乎仍有新鮮血液注入到這支隊伍中。網絡輿情分析的一線工作人員,很多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網絡輿情這份工作和人民日報大院這座“圍城”捆綁在一起,似乎入了很多年輕人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