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鎮位于蘭州市西郊,山環水抱,地勢險要。它東接蘭州市西固區,西去通往青藏的109國道,往北則沿312國道進入甘肅河西走廊,繼而通往新疆,是歷代中原王朝的邊關要隘,西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
河口鎮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也曾經是黃河蘭州段重要的水埠碼頭。當年的糧食、布匹、食鹽、茶葉、煙葉等重要物資在這里通過木船和羊皮筏子水路運輸到內蒙古的包頭,通過陸路直達青海和川藏高原。這里也是軍事上的天然屏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無數的政客商賈、文化名流及僧侶行進在這條古道上,在此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故事。
2009年,第一次聽說河口鎮至今仍然保留有清代古民居38處、200多間。當時,能查到的河口鎮古民居文字資料不多,圖片資料幾乎沒有,這就激發了我親自去探訪的興趣。但由于河口鎮古民居至今還有人居住,沒有人帶領不好貿然闖入,而村中的廟宇正處在修繕中尚未開放,只好悻悻而歸。
2010年7月,第二次去河口鎮,我們直接找到了河口村的村支書。村支書說河口村確有古民居,但現在已經支離破碎,散落在村中的住宅中,只有幾座寺廟保存得還相對完好,由村里文化中心的兩位老人掌管著鑰匙。村支書帶領我們找到了70歲的張德賢老人,正在吃午飯的老人撂下飯碗就帶我們來到文化中心拿鑰匙,頂著正午強烈的陽光,一路帶領我們走街串戶,參觀古民居和古寺廟建筑。
張德賢老人原是甘肅省木材公司的職工,退休回鄉后一直從事古鎮的保護和沉淀歷史的挖掘工作,對河口古鎮可以說是了如指掌。有了他的帶領,河口鎮古民居和一些尚未修復的古寺廟建筑便可以一覽無余了!
張德賢老人說,河口是走進蘭州的水陸交通要道,素有“蘭州西大門”之稱。昔日的河口,有兩處黃河古碼頭,還有近代河口海關、驛管站、稅務局,在街心有鼓樓,獅子樓上有跨街臥橋,大小兩座牌坊、四大城樓和綿延的城垣,有多個寺廟、五座祠堂、兩處義學,三條主街道上設有鱗次櫛比的商鋪,如酒坊、煙坊、磨坊,店鋪后面有一座挨一座的四合院民宅,儼然一幅蘭州的《清明上河圖》。但我們在村子里只看到零零散散的幾座舊式四合院和寺廟,傳說中的類似《清明上河圖》般的河口集鎮、碼頭商鋪,現如今已經舊貌難尋,就只剩下村口兩個獅子樓臺,若非近幾年加以保護,也早已不見蹤影了。
河口鎮河口村現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有38處,始建于同治二年(1862)的河口街,東西長331米。河口的民居建筑,最老的宅子歷時100多年,只經過了幾次修繕和翻建,至今屹立不倒,可見建筑質量之好。
河口古民居四合院布局工整,院落寬敞。推開古民居厚重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合院的堂屋。盡管歷經滄桑,顯得陳舊,但房梁上的木雕花鳥、古樸精致的門飾、偌大的花格窗戶用料考究,雕刻精美,磚雕造型各異,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圍繞院落布置了剎房、倒座、耳房、廚房、存儲房、大門、茅廁。整個院落呈“口”字形,給人一種寬敞、富貴、封閉、祥和、超然的感受。
老宅子的堂屋客廳中間,沿墻擺放著一張琴桌,前邊擺放一張方桌,兩邊各放一把太師椅。墻壁正中掛中堂字畫。客廳右邊一間擺放供桌,供奉先人譜牒。供桌前常放一張錢桌,這是家庭存放錢財的小金庫。堂屋既是長輩居住的地方,也是招待客人的客廳,同時還是家庭的理財中心。
河口保留下來的老宅子,大多數是因為家里有老人,不習慣住樓房,老宅子才被陰差陽錯地保留了下來。而村里的年輕人與老人分開住的,大都拆了老房子,蓋成了兩三層的小樓,外貼瓷磚,追求舒適無可厚非,但老房子未作為文物保護,真是讓人扼腕嘆息。
老宅子門上油漆的顏色也是有講究的。采用木材本色的,是一般平民百姓家,叫作“柴門”;那些官宦、富豪、巨賈家的門多涂為紅色,叫作“朱門”;還有一種黑色的門色,叫作“黑煞神”。人們即便不進宅院,從門色就可知道宅子主人的官階和社會地位。
街道兩邊的古民居,一般都是前店后院,旁邊開一道門戶,供人進出通行。
河口鎮這些古民居建筑亟待保護和修繕,隨著古鎮游越來越熱,河口古鎮的保護和建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河口古鎮在2011年也終被蘭州市政府認定為“歷史文化街區”。
2012年9月初,我第三次探訪河口鎮,想看看兩年后的河口有何變化。
在村子里轉了一圈,時隔兩年,村中心街道上文化中心牌樓上脫落的字還沒補上。通過民間集資,村里正在大興土木,重建古門樓子,但真正的古民居除多了一個政府頒布的古民宅銅牌,該破敗的更加破敗,而有條件的人家改造了大門和院墻,古店鋪被新蓋的房子擠在中間,侵占了山墻。翻新后的民宅讓我看到了一個行將消失的河口古鎮。
昨天的建筑,是今天的一面鏡子。第三次的探訪,讓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如何正確地保護和修繕那些古建筑,讓它們保留得更加久遠,需要我們好好研究和探討。期待更多的人不僅只是去河口探訪和旅游,而是在尋找古跡過程中,為保護和建設河口古鎮而吶喊呼吁,讓那些瀕臨消失的記憶重現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