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到潮州、汕頭、揭陽進行調研,胡春華在調研中重點強調要抓好各項工作落實,要堅決守住環保底線。調研中,胡春華一行來到汕頭市集泰種養有限公司的蘿卜種植基地,當得知該公司利用改良荒灘地發展現代農業,并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當地漁民轉型,增加農民收入,胡春華稱贊集泰種養有限公司“做得挺好”。荒灘如何變成綠洲,又如何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帶動當地漁民轉型走上致富路,一時間成為當地許多近海漁民討論的話題。近日,本刊記者采訪到了集泰種養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細奴,一探該公司將萬畝荒灘變綠洲的發展歷程。
廣東省汕頭市海門鎮,且聽其名,就知該地定是臨海小鎮,漁業自然成為小鎮得天獨厚的傳統產業。可讓海門鎮老百姓意外的是,近幾年來,一提到海門鎮,更多的客商首先想到的是當地出了一位“蘿卜大王”。在中國,蘿卜是最古老的蔬菜之一,蘿卜的種植面積十分廣袤,但在海邊小鎮一時間能以種植蘿卜而聞名的地方還十分少見。海邊荒灘種蘿卜,種出的蘿卜好吃嗎?能長大嗎?位于海門鎮的汕頭市集泰種養有限公司的蘿卜基地種出的蘿卜不僅個頭大,而且脆甜,贏得中外客商的好評。經過短短幾年發展,該公司種植的蘿卜,不僅在國內暢銷,而且已走出國門,遠銷海外。精明能干的潮汕仔劉細奴,正是讓這些普通蘿卜走向世界、把荒漠變綠洲的掌舵人。
閑置沙丘盡是生態良地
早在2006年以前,劉細奴還是一位地道的水產生意人,利用家鄉固有的水產資源致富謀生。2006年后一段時間,劉細奴迷上了種植業。眼瞅著海門鎮近萬畝閑置的沙丘地,劉細奴動起了心思,他合計著能不能把這片荒漠打造成綠洲,能不能在保護家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帶著村民做點什么?
2008年9月,劉細奴注冊成立汕頭市集泰種養有限公司,并通過向當地農業部門取經,決定把海門鎮近萬畝沙丘地改良為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
劉細奴將公司蔬菜基地選址在汕頭市朝陽區海門外四鄉,通過對10600畝濱海固定沙地進行大規模的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建成了連片規格化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基地可種植面積達7600畝,尤其適宜種植栽種優質胡蘿卜、白蘿卜等蔬菜。
看似荒漠的濱海沙地,卻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里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地下水源豐富,產區及周邊地區沒有工業“三廢”及其他污染源。左右鄰居也都是“白富美”,其中海門龍湖灣度假村就在產區境內,而汕頭市中信高爾夫海濱度假村也與其毗鄰。發展生態農業自然成為劉細奴蔬菜生產基地的主旋律。
荒灘巧變蘿卜大基地
隨后,公司先后投入資金1.2億多萬元,架設高壓線路、安裝變壓器、水泵、輸水管道、打井,購置拖拉機、推土機、馬鈴薯播種機、收獲機、除草機、電動噴霧器、運輸車等一批農業機械設備;建設蔬菜大棚面積110畝,節水噴灌面積5800畝,建設冷藏庫6座,容量3000立方米,購進胡蘿卜、蘿卜清洗機械4套,建立3個胡蘿卜、蘿卜清洗包裝車間。
短短幾年間,海門鎮近萬畝沙丘地被平整改良,安裝上了高壓線路、水泵、地下電纜、輸水管道等基礎設施,一到冬春季,連片的蘿卜田成為海門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由于良好的氣候和土壤環境,基地生產出的蘿卜尤其脆甜、無雜質,很受韓國、日本等客戶的青睞,加之無公害、有機種植等綠色標簽,劉細奴種出的蘿卜總是不愁賣。就這樣,劉細奴成功地從一個水產生意人轉型為一個現代新農人。
2012年,劉細奴的蘿卜基地年產量達6萬噸,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由于種植蘿卜的回報期短,劉細奴的種植基地很快吸引帶動了周邊150戶農戶進行蘿卜種植,由基地統一收購并且和市場對接。基地特聘的農技專家還經常為附近農戶提供蘿卜種植良種良法,海門鎮蘿卜種植戶的收入逐年增長。
同時,集泰種養有限公司先后被評為汕頭市農業龍頭企業和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及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成為廣東省最大的蘿卜生產基地,2013年4月獲得中國“消費者最信賴,質量放心品牌”,2013年5月被省農業廳列為“胡蘿卜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013年12月被列為“廣東省菜籃子基地”及“省級農作物良種良法示范基地”。
現在,公司產品年總產量達7萬噸,總產值達7038多萬元,企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體系,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3000多農戶發展蔬菜生產,一方面保護了環境,另一方面切實增加了當地農戶的收入。以前海門鎮湖邊村一位農戶每畝地最多收入2500元,將土地承包給集泰種養基地種植后,每年每畝地有近3800元的分紅,加上大多農戶還在基地上班,每月還能拿到2500元工資,收入呈倍數增加。因此,自從有了蘿卜基地,當地農戶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用當地老鄉們的話來講,“是蘿卜讓我們奔上了小康”。
當“蘿卜大王”面對自然災害
伴隨劉細奴帶領農戶種蘿卜走上致富路的事情不斷傳開,人們給了劉細奴一個美稱“蘿卜大王”,可“大王”也有煩惱的時候。
2013年8月17日,受2013年第12號強熱帶風暴“潭美”影響,集泰種養基地的萬畝良田一夜之間變回沙丘,雨水沖刷的溝壑中,被打蔫的蘿卜纓橫七豎八地躺著。8月17日夜間的暴雨,在10個小時內,海門鎮降雨量438毫米,種養基地無可避免地泡在了水里,最深處淹到了80厘米。被淹的這片基地,泥土流失超70%,有機質肥流失70%,合計超過1.6萬米渠道和機耕路被毀壞。“這些泥土是我們一車車拉過來的,有機質肥料是我們增施的,這場暴雨把這些帶走了,也就等于把這個生產基地再變回了荒灘。”當時,劉細奴對媒體提起這些無比心痛。據劉細奴初步估算,要對這些土壤重新施肥改良及補種,所需資金要1000多萬元。
“臺風”自古以來就是讓近海居民最心慌的自然災害之一,從小生活在海邊的劉細奴不是沒有預見到自然災害對于近海農業的破壞性,只是沒想到侵害程度如此嚴重。面對花費多年心血改造而成的綠洲再變荒漠,劉細奴展現出了大海兒女的毅力,他連稍作喘息都沒有,毅然開始自救和向政府發出求救,開始再次投入巨資改造土壤和復種作物,以減少損失。
隨后,集泰種養有限公司得到了來自中央、廣東省、汕頭市等各級政府的扶持資金共計260萬元。在去年的十一長假中,集泰種養有限公司發動農戶和公司成員夜以繼日地對受損農作物進行復種,最終,復產面積達九成多。
心系鄉鄰的“蘿卜大王”
劉細奴坦言,雖然復產復種花光了公司幾年來的積蓄,但能復產是令人振奮的,更可喜的是復產可以解決當地以及周邊六七千人的就業問題。
據當地百姓講,劉細奴不僅是家中的大孝子,他還有一副熱心腸。當年,海門鎮城關居委的陳宋云因治療癌癥花光了家中的積蓄,劉細奴得知情況后給其家里送去了5.5萬元,并幫助陳宋云聯系到廣州中醫院第一附屬醫院進行治療。諸如此類的事,發生在劉細奴身上的還有很多。解決鄉鄰們的就業問題,也一直是劉細奴開辦公司的目的之一。
眼前,荒漠早已恢復綠洲的模樣,即使2013年連續幾次自然災害導致集泰種養有限公司損失過千萬,想要恢復元氣預計也至少要4年時間,但劉細奴十分泰然,他相信,只要一個公司的框架構建好了,路子走對了,中途經歷點波折,不算什么。
2014年春,又是一個新的起點,神采奕奕的劉細奴表示,希望馬年會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