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民間科學組織,近代科技社團能在近代中國的困境中生存、發展,與科技社團管理體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外部管理體制上,政府對科技社團實行分類治理,彰顯了科技社團在社團組織中的不同地位,促進了近代科技社團的發展。在內部管理體制中,近代科技社團在組織結構上建立了總會—分會的結構;在領導體制上實行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離,并建立了科技社團內部的民主監督機制;在會員管理上則實行分類管理,并建立了贊助會員制度等。這些舉措有效地保障了近代科技社團的獨立性和民主性,促進了近代科技社團的發展,值得當代借鑒。
[關鍵詞]科技社團 管理體制 啟示
科技社團的管理體制包括外部管理體制和內部管理體制兩部分。外部管理體制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各種社團登記管理制度,內部管理體制指科技社團內部的組織架構,包括組織方式、各種組織制度等,主要由科技社團自行制定。中國近代科技社團自產生以來,歷經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遭逢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烽火硝煙。然而在戰亂年代中,近代科技社團卻仰賴日漸完善的社團管理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外部管理體制上,晚清以來的社團立法承認結社活動的合法性,并確立了社團獨立的法人地位和社會地位,對社團實行分類治理,這些舉措為近代科技社團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在內部管理體制上,組織結構上建立了總會—分會的結構;領導體制上實行決策權和執行權的分離;建立司庫和監事會等內部監督機制;注重發展會員并對會員實行分類管理等。這些舉措有效地保障了近代科技社團的獨立性和民主性,促進了近代科技社團的發展,值得當今借鑒。
一、近代科技社團的管理體制
我國自古就有結社的傳統,但自滿清以來一直厲行黨禁,對文化結社進行嚴格的限制。戊戌維新時期,清政府對結社活動略有開放,并制定《結社集會律》對社團成立條件、審批流程、活動范疇等進行規定。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將結社集會活動納入法律體系,為社團的合法存在提供了法律保障,是近代科技社團產生和發展的法制基礎。民國時期,政府逐步完善社團立法,先后頒布了《治安警察法》、《人民團體組織方案》等對社團加強登記和管理。
社團管理的環境日漸寬松。如在主管機關的權限方面,清末的《結社集會律》和北京政府頒布的《治安警察法》中規定,中央政府的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首腦都有解散結社之權。而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的《人民團體組織方案》中,雖然規定國民黨的各級黨部和政府有權對民間社團進行指導、監管,但有權解散民間社團的只能是高級黨部和政府主管機關,地方行政首腦不具備該權利[1]。在社團行為主體的限定方面,《結社集會律》和《治安警察法》規定軍人、警察、官吏、宗教徒、教師、學生、未成年人、婦女都不得加入社團,而《人民團體組織方案》中只是規定:“一、職業團體會員以真正同業者及法律所許可之人為限;二、社會團體會員以有正當業務者為限;三、有反革命行為或受剝奪公權及開除黨籍處分者不得為會員”。20~30年代,我國的科技事業還不發達,科研機構數量有限,發起、參與科技社團的多是大學教師或學生,從這一角度來講,《人民團體組織方案》放松了對社團行為主體身份的限制,擴大了結社主體的范圍,為近代科技社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對社團采取分類管理促進了近代科技社團的發展。如在《結社集會律》中規定:凡政事結社,人數以100人為限;政論集會,人數以200人為限,而對非政事性社團的結社人數沒有限制,政府通常會準予立案并給以經濟支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團立法更為完善,根據不同類型的社團制定了不同的管理辦法,在《人民團體組織法案》的基礎上,又制定了《文化團體組織原則》、《管理學術團體辦法》等,體現了分類治理的原則。政府對于與學術、文化有關的報紙、刊物也有一定優惠。如在清朝的《大清報律》中因專載學術、藝事、章程圖表及物價報告等報紙,確系開通民智,由官鑒定之后,可不用預交保押費。民國的《報紙條例》則直接免去了該類報刊的保押費,以鼓勵科學事業的發展。這些政策十分有利于科技社團創辦科技期刊。
在內部管理制度上,近代科技社團實行總會—分會的組織結構,設立理事會、董事會、秘書處等領導和管理機構,負責社團工作的統一管理,活動的組織也由總會統一進行。分會主要承擔聯系各自分會所屬會員的任務,基本上沒有什么管理職能。辦事機構人員由理事會聘任,完全服務于理事會。秘書長及辦事機構的工作人員的薪酬由社團提供。近代科技社團還做了執行權力與監督權力分離的制度設計,社團的執行權力主要由理事會承擔,監督權力由監事會承擔。理事會由會員大會選舉產生,是社團的實際領導層。監事會的成員也由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但在權限上不受理事會的領導,而且人員組成也基本不同。除理事會、監事會外,某些近代科技社團還有董事會,董事會的成員一般為社會名流,主要作用是為社團籌集經費,利用個人的社會影響和政治影響解決社團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他們雖然也參與社團管理,但一般不干預社團的學術活動。董事會制度既為社會名流提供了在社團中的榮耀地位,同時又不直接參與社團管理,不會影響社團的學術活動。如中華學藝社的理事會由何炳松、傅式說、周昌壽、鄭貞文等組成,而董事會則由蔡元培、吳鐵城、吳稚暉、陳果夫、陳立夫、王世杰、何應欽、宋子文、王云五、孫科、陳布雷、張群、陳其采等27人組成,這些董事或為社會名流,或為政界要人,或為學術界的名人,擴大了中華學藝社的社會影響。這種理事會和董事會分立,而且獨立發揮作用的體制保障了近代科技社團的學術獨立性。
在會員管理上,近代科技社團一般將會員分為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其中個人會員又分為普通社員、永久社員、特社員、仲社員、贊助社員、名譽社員、團體社員等。其中,普通社員、永久社員主要根據其入會的年限來區別;名譽社員主要根據其對社團的貢獻來評選。會員分類基本不依據學術地位來區分,沒有高級、普通之分。在會員權力上,普通會員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贊助會員則不享有這兩項權利。
贊助會員制度是近代科技社團發展初期形成的一種組織制度,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富蘭克林學會等均有贊助會員。中國近代科技社團效仿歐美學會的組織制度,也發展和吸收贊助會員。贊助會員多數都由非學者構成,有企業家、政界要人、社會名流,也有一般人員。這些人都愿意襄助科學事業,向學會交納會費,參與學會的各種活動,但不能參加選舉,也沒有被選舉權。這就意味著贊助會員不能進入理事會、監事會等學會領導層,這樣就從制度上限制了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等非學術因素對學會的控制。除贊助會員外,某些近代科技社團還設立特社員和名譽社員,如實業家張謇就是中國科學社的名譽社員;教育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是中國科學社的特社員。學者張劍在揭示蔡元培與中國科學社之間的關系時指出:“中國科學社通過蔡元培,不僅獲得了生存發展的資金,而且通過他周圍的社會網絡擴大了中國科學社的社會影響,團聚了更多的科學技術人才,擴張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力量與范圍,逐漸成為民國時期中國文化生活中的極為重要的一支力量。自然,通過中國科學社這樣一個私立社會團體,蔡元培也尋覓到了一個可以對話的陣地,一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他的理想與抱負的空間,團結了一批可以信任與利用的人才,為他的事業如北京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基礎”[2]。雖然張劍的研究關注的是蔡元培與中國科學社的關系,但這也反映了多元化的會員對社團發展的重要性。通過社員不同來源的分布,近代科技社團形成了與外部社會的聯系。
二、當代科技社團的管理體制
1949年以后,中國科技社團的管理體制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外部管理體制上,1950年政務院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暫行辦法》,1951年內務部又頒行了該辦法的實施細則。此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又由各行政主管部門擔負起對相關社會團體的審查登記和管理工作。1989年,為規范社會團體管理中各自為政的局面,國務院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1998年10月國務院又據此制定了新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就內容上來看,當前《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所構成的社團外部管理體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歸口登記,雙重負責,分級管理”。
所謂雙重負責就是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對科技社團實行雙重管理,這也意味著在同一行政層級上存在兩個監督管理科技社團的部門:一個是統一的登記管理機關,另一個是分散的業務主管單位。在雙重管理的基礎上,科技社團的辦事機構還與業務部門建立了掛靠關系,由業務部門提供辦公場地、人員編制、部分活動經費等。“分級管理”是指社會團體按照行政層級管理,分層設置。全國性社會團體由民政部登記;地方性社會團體由相應的縣以上民政部門登記;跨區域的社會團體由上一級民政部門登記。社團相互之間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沒有權利大小之分,沒有隸屬關系,沒有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這種分級管理體制使社會團體內部形成了一種垂直而離散的結構。
在內部管理體制上,當前科技社團的內部領導體制主要由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辦事機構三部分構成。其中會員代表大會4~5年召開一次,主要決定社團的重大事務。在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主要由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負責社團的各類重大決策,同時監督辦事機構的工作人員。多數科技社團的主要負責人,如理事會會長、副會長和辦事機構的秘書長由政府部門或政府機關的管理機構、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推薦,不通過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根據不同的掛靠關系,科技社團的辦事機構以及社團的各分支機構分別掛靠在政府部門、研究院所或者高等院校中,辦事機構的人員享受事業編制,編制數量、待遇等均由掛靠單位管理。
在會員結構上,當前科技社團的會員主要有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全國性科技社團一般管理團體會員和高級會員,而地方性科技社團管理普通會員。雖然按會員管理規定,全國性科技社團可以接納個人會員,但實際上是委托批準會員入會,一般會員都交由省級科技社團接受和管理。例如,中國數學學會規定個人會員入會須本人自愿申請,由本會會員1人介紹,所在單位推薦,經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數學會或學科分會批準報本會備案后即為中國數學會會員。
會員的構成也比較單一。科技社團按政府部門的業務管理范圍和系統進行組建,尋求各自的業務主管單位,大多數科技社團的會員多是由業務主管單位所屬部門的成員組成的“同業人員的社團”,是通過行政隸屬關系吸納的本學科、專業領域中的科技人員,而不是由在社會上廣泛吸納的科技人員自愿組成的,會員來源受到很大局限。這樣就使科技社團成為一個全部由業務主管部門領域的人所構成的組織。
三、歷史啟示
從近代科技社團發展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第一,近代科技社團的外部管理與內部管理制度上體現著分類管理的思想,而這正是當代科技社團管理體制中比較缺乏的。在外部管理體制上,晚清以來制定的社團管理條例,如《結社集會律》、《治安警察法》等的管理對象雖然是全部的社團,但實質上以約束政事性社團為主,對科技社團的登記、管理相對寬松。民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在《人民團體組織方案》的基礎上,又針對人民團體、商會、工會、文化團體等制定了不同的管理制度,社團管理既有總的原則可以依照,又有針對不同類型社團的具體管理制度,對不同類型社團的管理清晰而明朗。而當前我國科技社團管理由《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一法統攬”,沒有對社會團體實施分類登記、分類管理。雖然早在民政部1989年下發的《關于〈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曾把社會團體分為學術性團體、行業性團體、專業性團體與聯合性團體4種,但是這種劃分在法律上的意義不大,因為除了基金會和外國在中國設立的社會團體由專門規定調整外,其他社會團體在適用法律上并無不同。這樣就在制約政事性社團的同時,也對非政事性的社團,特別是有益于國家科技、文化發展的科技性社團造成了極大的制約。而且,由于科技社團的科技屬性,近代政府對科技社團的登記管理條件比政事性社團更為寬松,也提供一定的優惠待遇。但在當前的科技社團管理體制中,科技社團與其它社團一樣,在申請成立時必須有10萬元最低啟動資金、有50人以上的個人會員或30個以上單位會員,而且還要跨越由雙重管理體制構成的高門檻。由此可見,基于分類治理理念的近代科技社團的外部管理體制相對寬松,而“一法統攬”的當代社團管理體制卻對科技社團的發展造成了較大限制。
第二,近代科技社團的產生是近代科學在中國建制化發展的結果,是由學科內生的或者是社會組織中自然生長出來的,有其先天的社會基礎,是基于社會認可而獲得生存的條件、發展的動力。而當代科技社團多為官辦社團,社會基礎較弱。近年來雖然推行科技社團改革,部分科技社團已脫離了原有掛靠單位,但社團管理中的非競爭性原則仍賦予了這些社團在地區內的壟斷地位,使得科技社團不是基于廣泛的社會代表性而成立,而是政府選擇的結果。這種非競爭性原則不符合民間組織的生存發展規律,造成了科技社團的“官附性”取向。
第三,近代科技社團的組織結構是緊密的,而當代科技社團的組織結構則是離散的。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科技社團的組織結構。近代科技社團是總—分式結構,是一種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而當代科技社團則是全國、地方的層級結構,是一種垂直、離散的組織結構。二是決策層與執行層的關系。近代科技社團的決策層與執行層完全統一,而當代科技社團則是決策與執行分離。在近代科技社團中,辦事機構的人員由理事會聘任,經費完全依賴社團,辦事機構和理事會是一體的。而在當代科技社團中,學會辦事機構淪為掛靠單位的內設機構,接受掛靠單位的領導。辦事機構的人員編制、工資待遇等來自于掛靠單位而不是社團,辦事機構的專職工作人員不受學會供養,其政治和物質利益完全取決于掛靠單位,社團的發展狀況不會對辦事機構人員的利益產生任何影響。這樣就造成辦事機構不能積極地執行理事會的決策,使理事會和辦事機構之間貌合神離,影響社團各項工作的有效運行。三是科技社團主體與各分支機構、科技期刊之間的關系。近代科技社團與其分支機構、科技期刊之間構成了嚴密的隸屬關系,分支機構和科技期刊完全由科技社團來管理,而當代科技社團的分支機構分別掛靠在各個部門,科技期刊多由主管單位和主辦單位投資運行,與科技社團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四是與會員的關系。與會員的關系上,近代科技社團直接發展會員、管理會員,而當代科技社團則按層級對會員實行分級管理,這就造成科技社團與會員的關系極為松散,不僅難以掌握準確的會員人數,更談不上對會員背景現狀的了解,導致科技社團對會員的責任、義務不明,服務不到位,降低了科技社團對會員的凝聚力,會員對科技社團的向心力也被削弱。
第四,近代科技社團是一個相對社會開放的系統,當代科技社團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近代科技社團由于其會員來源的廣泛性,在其內部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系統,不同學科的學者、政界要人、企業家、商人等都可以加入社團。對不同身份的會員僅從內部管理上實行分類管理,將會員分為普通會員和贊助會員,不同類型的會員享有不同的權利,以保持社團學術活動的獨立性。而當代科技社團的會員多以部門內或學科內部的人員為主,基本上沒有其他學科的成員加入。這樣就使得科技社團成為僅對學科內部成員開放的一個系統,對社會來說則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會員結構的同質性影響了學術交流的效果,容易滋生科技團體內部的不民主性,減少學術質疑、評價甚至批評的機會。這不僅不利于社團社會地位的建立,也不利于社會對社團的學術活動進行監督,降低了科技社團的社會影響。而且,這種依托業務主管單位成立的科技社團,使得不同領域之間的信息交流很困難,而且過于正規化,喪失了科技社團學術交流的特色。
第五,近代科技社團的內部系統是平等的、民主的,而當代科技社團的管理體制中則體現著更嚴重的層級性。在近代科技社團中,社團多為總會—分會的組織結構,總會對全國的會員進行統一的管理,總會的理事會對社團工作進行統一決策,分會僅負責加強本地域或本學科分支會員的聯系。即在總會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分會作為總會各項職能的延伸機構,是總會各項決策的執行者,起著代替總會強化同會員聯系的作用。而在當代科技社團的體制中,則分為全國學會與地方學會,二者之間是完全獨立的實體,僅保持業務指導的關系。同時,全國學會又不直接管理普通會員,由地方學會代管。也就是說,地方學會代行全國學會的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即發展、登記會員,而全國學會則成為凌駕于地方學會之上的一個特權階層,資源分配也很不均衡。根據級別,全國性科技社團的業務主管單位是部一級的政府部門,省級科技社團的業務主管單位則多由該省同級別的部門來擔任,依此類推。而各級別的業務主管部門掌握的行政資源、財力資源有很大的差距。全國社團掌握著大量團體會員和高級會員,而省級及市縣級社團在這方面的資源極少。眾多的團體會員和高級會員不僅會給全國社團帶來較大的財力支持,也會給社團帶來很多學術資源和聲望地位。這兩方面的差距造成不同級別的社團貧富懸殊,而這種貧富懸殊不是由社團服務能力造成的,而是根據其級別、業務主管單位和掛靠單位的級別人為造成的。在對會員的管理上也體現著這種層級性。會員被分為高級會員和普通會員,高級會員由全國學會直接管理,普通會員由地方學會管理。而在近代科技社團中會員僅根據會員對社團的不同貢獻分為普通會員、名譽會員、贊助會員等。當代科技社團這種會員分類方法無形中將社團內部成員按學術地位高低加以區別對待,違背了科技社團內部成員之間平等、民主的關系,更遑論平等、民主地進行學術交流。
參考文獻
[1]陳志波.南京國民政府社團立法研究(1927-1937)[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2.
[2]張劍.蔡元培與中國科學社[J].史林,2000(2):5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