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醫學會成立于1924年,是湖南省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學術團體之一,現有專業委員會76個。近年來,特別是在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后,湖南省醫學會在國務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方針指導下,發揮學會密切聯系專家的優勢,把服務基層一線醫務人員作為學會工作的重點,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廣大基層醫務工作者的歡迎。
一、圍繞基層工作實際,轉變辦會模式
很多醫務人員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擔負著十分重要的初級保健任務,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們接受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機會很少,而且在時間和費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湖南省醫學會有著省內最為優秀的專家和培訓平臺,如何充分地利用好這一平臺解決基層一線醫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問題,學會進行了多種嘗試。在會議舉辦的形式上,學會積極引導、組織協調,鼓勵專業委員會把年會辦到基層,并通過各市醫學會動員、組織基層醫務工作者參會,加強了對基層醫務人員的業務指導,提高了基層醫生的臨床技能與服務水平;在學術交流的內容上,既要有學科前沿知識,又要兼顧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技能,更好地服務于基層百姓。與此同時,還多次以基層巡講的形式開展病例討論、中青年論壇、閱片會、學術沙龍等形式的學術活動。
在學會的大力倡導和組織下,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已連續3年成功地開展了“心連心-學術服務基層”活動。他們每年利用業余時間到14個市、州開展免費學術巡講,并通過傳、幫、帶等形式結合當地的工作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業務指導,同時還免費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訂閱專科雜志,多方面地傳授醫學知識。截至目前為止,已有5000余人參加了培訓,推動了全省放射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其他的如心血管病學、泌尿外科學和糖尿病等專業委員會也依據各自專科的特點開展了服務基層的活動并形成了常態。
二、深入基層調研,推廣適宜技術
在收集、篩選和確定適宜技術推廣項目的工作中,學會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深入基層廣泛地收集意見,經專家調研討論后擬定項目,然后再回到基層征求意見并且逐步完善,最終確定推廣項目。同時,通過詳細地了解基層醫療單位的經營狀況,有的放矢地分批、分類推廣不同的適宜技術,如針對經營情況良好的長沙市三真社區醫院推廣介入、腫瘤等先進技術,目的是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機構的服務能力;而對基礎較差的懷化市紅星社區醫院,則推廣一些婦科檢查、中醫康復等實用技術,目的是先保障他們維持經營,解決醫務人員的待遇問題,待基礎條件跟上后再推廣先進的適用技術。2009年以來,學會組織優秀醫學專家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精神科等領域對全省基層醫師進行了培訓,并向全省免費印發了30多萬本教材,規范了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提升了基層醫師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創新服務模式,多角度提供培訓
了解到農村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在醫師資格考試中的通過率很低的問題,2009~2010年學會舉辦了全省鄉鎮衛生院助理醫師資格考前強化班,對2000余名農村衛生機構從業人員進行了為期22天的集中培訓,夯實了農村衛生機構從業人員的醫學基礎知識與技能,提高了農村衛生機構從業人員醫師資格考試的通過率。為了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服務的水平,學會還組織省內優秀師資舉辦了多期全省社區醫師培訓班,課程涵蓋預防、保健、康復等內容,解決了社區醫生專業知識面窄,業務水平有限的困難,基本滿足了“小病在基層”的要求。
隨著新醫改的推動,縣級醫院硬件設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軟件管理仍然滯后,特別是中層干部的管理水平低下。為了落實加強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建設的總體要求,我會舉辦了全省縣級醫院科主任培訓班,圍繞科室管理、政策法規、診療規范、診治難點、技術進展等問題進行了培訓,為推動縣級醫院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堅持科技下鄉,形成常態機制
每年“科技活動周”期間,學會組織專家到基層開展專題講座和帶教查房等形式多樣的“科技下鄉”活動,一方面把新知識、新技術帶到基層,提升服務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服務基層群眾,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學會在“專家下鄉”活動中,堅持手把手地幫助基層醫生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基層醫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和對口支援機制,推動了醫學事業的發展。另外,我省有很多老專家、老教授退休后非常想再為基層醫務人員做點事情,但卻苦于沒有途徑。后來在學會的幫助下終于使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心愿,把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基層一線的醫務人員。近兩年,學會組織“科技下鄉”活動100余次,組織專家1000余人次,受到了基層醫務工作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