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蕭山楊梅》 案例 評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67-02
防城港市上思縣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互動合作”實踐研究課題組召開了一次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探討研究語文S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課文《蕭山楊梅》的教學方案,執教者是防城港市上思縣思陽鎮中心小學李佩芳老師。李佩芳老師教學這一課時的設計理念是通過讀、議、說、寫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讀思結合、讀述結合、讀評結合、讀說結合、讀寫結合,促進讀中感悟、讀中生情,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教學。
一、圖文結合,概括內容
李佩芳老師首先展示《蕭山楊梅》的教學課件,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屏幕上出現楊梅樹上翠綠的葉片襯著一簇簇鮮紅的楊梅果畫面,賞心悅目的視頻畫面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教師問:“在這么多的杭州水果中,作者為什么常常想到蕭山楊梅?想到楊梅時就回憶起關于金老師的什么事呢?”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兩幅插圖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對應插圖依次概括課文寫了金老師的哪兩件事。學生結合第一幅圖概括第一件事:作者回憶金老師注重鼓勵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使我們受益頗多。結合第二幅圖概括第二件事:金老師指派“我”和另一名同學幫助他整理圖書,之后金老師請我們吃楊梅。課堂圖文結合、形象直觀,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
【評析】葉圣陶在談到閱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課文的線索,是閱讀教學首要任務。”李佩芳老師展示楊梅果樹的視頻畫面,為引出回憶金老師做了鋪墊。學生再結合插圖述說回憶金老師的兩件事,實現了對全文的整體感知。這樣的設計遠比“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更有情境。小學生通過形象思維認識世界,教師在教學中設法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了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能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事物的關注,入境生情,促進自悟,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調動他們情感參與的積極性。
二、細寫批注,感悟文本
教師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把自己的理解寫在句子旁邊,這樣的學習方法就是批注,也叫旁批。李佩芳老師在導寫第三自然段批注時的教學步驟如下:1.了解段意:這個自然段寫了什么?(生:第三自然段寫金老師注重鼓勵我們進行課外閱讀,讓“我”養成了課外閱讀的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2.據意畫線:用橫線畫出描寫金老師注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我”養成閱讀習慣的句子。3.學寫批注:在畫橫線的句子旁邊寫上“金老師注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在畫波浪線的句子旁邊寫上“‘我’養成閱讀習慣”。4.總結學法:教師放手讓學生分學習小組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第四自然段寫批注。學生匯報:(1)從“金老師還把課外閱讀作為語文作業來布置。有時他指定一兩本書,要求人人閱讀;有時則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介紹不同的書籍”這個句子可以知道金老師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2)從“他最早要我課外閱讀的書,是意大利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和冰心的《寄小讀者》……去領略人間的喜怒哀樂……”這個句子可以知道,金老師指導課外閱讀前后“我”的變化(或金老師指導課外閱讀后“我”的收獲)。
【評析】李佩芳老師改變了傳統的情節分析、繁瑣提問的課堂模式,重點指導一個段落的范例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其他段落。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另外,教師還教給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寫批注。學生對課文相關語言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處理,是對閱讀知識的理解、分析、綜合和對語言的操練過程。教師把閱讀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從讀懂到會讀,使其受用終身。
三、展開想象,體會師魂
師:作者由楊梅想到了四十多年前教我們的金老師的什么事?
生1:金老師指導我們課外閱讀,讓我養成閱讀習慣并一直堅持到現在,堅持四十多年,受益匪淺。
生2:金老師教學有方,他鼓勵我們課外閱讀,把課外閱讀當成作業布置。金老師根據不同的學生介紹不同的書,進行個別指導……
師:作者由四十多年前的金老師想到四十多年來金老師什么事?
生3:四十多年前金老師如此教我們,四十多年來金老師一定也是這樣教學生課外閱讀。
生4:四十多年來金老師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受益頗多。
生5:金老師四十年如一日,教學有方,關心愛護學生……
師:金老師是千千萬萬教師的代表,請同學們想一想自己的老師,說一說你的老師有什么事情讓你感激?
生6:老師經常個別輔導功課,讓我漸漸跟上學習進度。
生7:我遇到煩心事,老師看在眼里,找我談心,開導我。
生8:我原本是一個不自信的人,老師鼓勵我,多次給我鍛煉的機會,幫助我獲得成功。我現在越來越自信,感覺好開心……
【評析】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為著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而敞開著。”李佩芳老師引導學生通過三個層次展開想象,從“四十多年前”聯想到這“四十多年來”,從金老師想到自己的老師,讓學生心中產生對教師的敬愛和感激之情。李佩芳老師在教學中多處設置補白,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感受,突破了本課學習的重點,解決了教學的難點,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豐富閱讀感受,發展了創新性思維能力。
四、讀寫結合,訓練語感
(一)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出示課件讓學生在下面的習題橫線上填空。
1.四十多年前,金老師注重鼓勵我們課外閱讀,讓我養成了課外閱讀習慣。
2.四十多年來,金老師一定又鼓勵和指導一班又一班的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了課外閱讀習慣。
3.幾十年世事滄桑,我們的金老師,您在哪里呢?
(二)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仿寫自己的老師,在橫線上填空。
1.現在, 老師 。
2.將來, 老師一定又 。
3.無論經歷多少世事滄桑,
老師,我們都愛您!
【評析】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從課內到課外延伸,教科書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教師用好教科書,并從教科書出發適當引進相關資源,拓寬教學途徑與形式,加強課程資源的整合,使學生在學好教科書、實現基本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學得更多一點、更活一點、更好一點。這一隨堂練習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填空,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描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增強了學生的語感。
五、指導朗讀,品味情感
李佩芳老師引導學生朗讀句子:“幾十年世事滄桑,我們的金老師,您在哪里呢?”
引讀1:“四十多年前,金老師注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四十多年來,他一直都注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金老師幾十年如一日辛勤培育著每一位學生,作為他的學生,作者對金老師有著什么樣的情感?(生:感激、驕傲、思念等)請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課文句子。”生讀:“幾十年世事滄桑,我們的金老師,您在哪里呢?”
引讀2:“幾十年世事滄桑,作者始終沒有忘記他的老師,心里常常牽掛著他,此時此刻,作者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之情,他不禁深情地呼喚——”生讀:“幾十年世事滄桑,我們的金老師,您在哪里呢?”
引讀3:“這可是指引作者走向成功的老師啊,再讀,讀出作者對金老師深深的感激和無限的思念之情。”生讀:“幾十年世事滄桑,我們的金老師,您在哪里呢?”
【評析】李佩芳老師創設多種教學情境,鋪設了三個恰當的言語臺階,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給了學生情感醞釀的時間、理解感悟的空間。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領悟了文本蘊涵的豐富情感。
【小結】李佩芳老師在這節語文互動合作實踐課中創設多種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探索與體驗,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上思縣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互動合作”實踐研究》2013C4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