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切入點 品讀 情感 意境
關鍵處 留白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48-01
培根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需要細嚼慢咽,慢慢消化。”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值得學生細細品讀的作品,因此,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深入文本進行品讀,還要找準適合學生品讀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細讀慢品,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品讀更加有效。
一、在文章情感處品讀——引起共鳴
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表面上看是靜止的,但是每篇課文都隱藏著作者深深的情感,在文中情感的匯聚處引導學生品讀,可以引起學生共鳴,進而深切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七冊《徐悲鴻立志學畫畫》一課時,筆者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情感:“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徐悲鴻做了哪些努力?”學生回答問題后,筆者引導他們繼續品讀文本:“請你找出徐悲鴻刻苦努力學畫的句子進行品讀,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了“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駿馬……每逢節假日……每餐只用一杯白開水和兩塊面包”這些句子進行品讀,從中感受徐悲鴻為祖國爭氣的堅強決心。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明白了徐悲鴻立志學畫的原因,從中感受到徐悲鴻不服氣的心情,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了學生努力讀書的強烈愿望。
二、在文章意境處品讀——真切體驗
蘇教版語文教材文章優美、意蘊深厚。在教學時,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出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品讀,可以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文本所要表達的意境,從而讀出美感,讀出自己的真切體驗。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冊《二泉映月》一課時,筆者通過創設音樂情境,使學生在傾聽、感受、朗讀中深切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意境,從而引發學生的真切體驗。在教學時,筆者首先播放二胡樂曲《二泉映月》,然后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琴聲變化的句子進行品讀,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琴聲中聽到了什么。由于有了音樂情境的烘托,學生更容易走進文本,走進文章主人公阿炳的精神世界。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抓住文中的句子進行品讀,把語言學習與琴聲相結合,更容易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
三、在文章關鍵處品讀——加深理解
抓住關鍵詞就是抓住了理解課文的鑰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品讀,可以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并在反復品讀、揣摩文本中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愛之鏈》一課時,教學的關鍵在于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充分感受人間真情,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自己能夠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有位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從喬治幫助老婦人修車入手,讓學生畫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并且把自己的閱讀體會說給同學聽。學生有了初步感受以后,教師進一步引申閱讀:“老婦人給喬治報酬,他為什么不要?他自身生活條件怎樣?請大家找出描寫喬治生活狀況的句子進行品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領會主人公喬治在生活困苦的情況下用心修車,卻不要報酬的高尚、善良品質。
四、在文本留白處品讀——啟發想象
文章中往往在表現手法上留有空白,這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起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針對文本的“留白”,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想象品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九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時,在讀到“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地流淌”這句話時,文中對于談遷的內心想法并沒有進行細致的描述,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筆者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自由品讀,邊讀邊思考:“你從這句話想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我想到了談遷傷心不已的樣子。”為了使學生對談遷痛失書冊的心情有進一步的認識,筆者追問:“如果是你,好不容易寫成的書稿被偷走以后會是什么心情?”有學生說:“我肯定傷心死了,發誓再也不寫書了。”還有學生說:“我們年齡小,一切都可以從頭再來,可談遷呢?他已經50多歲了,小偷偷走的僅僅是書稿嗎?不,那是談遷的命啊!”在學生結合自己對文本內容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筆者繼續引導:“可是談遷是如何做呢?請同學們仔細讀描寫談遷行為的句子,感受他的了不起。”在這個教學課例中,筆者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想象如果自己痛失書稿會是什么心情,然后和談遷的行為作對比,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只要有堅定的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
品讀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找準引領學生品讀的“著力點”,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進而不斷提高品讀教學的效率。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