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激學導思 體驗互動
創新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0022-02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云南師范大學孟照彬教授指出:“中國傳統教育的優勢是注重知識性,歐美教育的優勢是注重個性和創造性,如果能把二者進行整合,那就可以上出世界水平的課,有效教育就是基于這樣的思想研究出來的。”
數學教學是一種數學活動的教學,新課程標準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在學習中為學生提供一個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怎樣在落實知識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下面筆者就一節“送教下鄉”的課,談談自己對有效教學的感受。
本次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筆者以常態課的形式展示,在整個教學中,學生不是依賴教師的講解獲得知識,而是在活動、體驗中,通過自己觀察、實踐、思考和討論,從生活實際中感受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產生的價值和作用。
一、運用“知識聯系點”引入新課
主題圖是教材的一個新亮點,如何用好主題圖創設學習氛圍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筆者在教學中組織學生看主題圖“學校組織秋游”后,讓學生聚焦于兩個同學分餅的情景:餅是怎么分的?分得的2塊餅一樣大,也就是把這塊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吃了這塊餅的多少呢?(一半或半塊)在學生議論中筆者引導學生半塊餅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表示,這就需要引入一個新的數來表示——分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分數。
學生的興趣很高,有的說我見過“分數”,有的說我會寫“二分之一”。此時,筆者充分利用這些學生的既有資源引導:“我們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用分數表示就是這塊餅的二分之一,寫作。短橫線表示平均分,橫線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上面的1表示1份。”
在讀法和寫法的學習中,又拓展把一個蘋果或一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二分之一,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無論把一個什么樣的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這個物體或圖形的二分之一。
從“分餅”入手認識二分之一,一方面教師通過生活的感受,用直觀的圖像引入抽象的分數,感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在寫、讀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組織“遞進式”提問拓展知識面
提問的有效性不在于某個問題是不是有效,而在于提問的前提是什么,問題能否引發學生的思考,過程和答案是不是有利于學生的收獲。
有效課堂提問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精心設計,即問題不要太難,使學生覺得高不可攀;又不要太容易,使學生覺得輕而易舉,沒有思考的價值。把握好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之間的距離,把握好問題難易度的標準,就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達成教學目的。
當我們教學完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兩份后,如果把這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3份,提問:(1)指著陰影部分,(下圖1)空白處是長方形的幾分之幾?(三分之一)
(2)移動陰影部分,(下圖2)空白處是長方形的幾分之幾?(三分之一)
(3)移動陰影部分(下圖3),空白處是長方形的三分之幾?(三分之一)
(4)你會填嗎?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它有( )個三分之一。
引導小結:把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盡管陰影部分所占的位置不同,但每一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所以每份都用分數三分之一表示。它有3個三分之一。
通過“移動陰影部分”及一連串“遞進式”的提問,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并恰當地滲透了“分數單位”的知識。問題看似簡單,但它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習情緒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主動學習。這樣的問題教學恰到好處。
三、在操作活動中放開學生思維
常言道:聽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所以操作活動不是隨意動手做一做就可以了,應該和“聽”“看”結合在一起,引發思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接下來的教學根據教材“折紙的情景圖”,讓學生用折紙的方法把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四份,想一想有多少種折法?先個人自己折,再前后四人小組互動,然后將折法不同的形式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折的。
盡管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狀也不一樣,但為什么都可以說每份是這個正方形紙片的四分之一呢?(因為都是“平均分”)有幾個這樣的四分之一?(4個四分之一)
發展思維:不論怎樣折,只要是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每個正方形里有4個這樣的四分之一。
這一層次不僅僅是讓學生“做游戲”,更主要的是在學生操作后引出疑問:為什么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狀也不一樣,但每種分法都可以說每份是這個正方形紙片的四分之一呢?引發學生思考,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對分數的含義——“平均分”“份數”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滲透了“形變質不變”的數學思想。
四、引導合情推理建立初步概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
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測某些結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教學時筆者把學習的“引例填空”(包括學生舉例)展示在學生面前:
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
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一塊布)平均分成(六)份,每份是它的(六分之一)。
把(一根鋼管)平均分成(十)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
……
想一想: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
在合情推理中從特殊到一般,經過類比(把餅、長方形、正方形、蘋果、布、鋼管等都看成是“物體”)和歸納獲得結果:
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這雖然還不是分數的概念,但也對分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
五、練習中比較、辨析,深化知識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板演作業、基礎訓練作業、拓展提高作業等有利于教師及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有利于學生在練習實踐中鞏固新知、拓展知識面、走出認知誤區。
在練習環節筆者利用課本的習題,引導學生看圖寫分數、根據分數涂色、辨析分數表示的對錯等在多題型、多思維的練習中反思領悟,解除困惑,強化新知。
如在“寫分數”時,部分學生是由上往下寫,筆者就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寫分數,先寫橫線確定位置,再寫分母,最后寫分子,使書寫規范化。
在完成“看分數,涂顏色”這題時有個別學生把整個圖形涂滿,筆者就把他的圖形與涂得正確的圖形進行比較,找出原因,予以糾正。
在判斷題中(下圖),學生受前3題的思維定勢影響,認為第四個圖所寫分數是對的,筆者就要求他們仔細看圖,學生發現是把圓平均分成8份而不是6份,使他們感受到認真審題的重要性。
最后筆者出了一道思考題:小紅過生日和爸爸、媽媽一起吃蛋糕。她把蛋糕平均分成6份。
(1)她吃了1塊,是這個蛋糕的(—)。
(2)媽媽吃了2塊,是這個蛋糕的(—)。
(3)爸爸吃了3塊,是這個蛋糕的(—)。
在解答中,滲透了“幾分之幾”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以后的學習作鋪墊。
本層次練習體現了當堂體驗,當堂鞏固深化的目的,通過作業讓學生在練習實踐中反思領悟,解除困惑,強化新知。適時利用教材提供的習題,體現了教師“用教材教”的靈活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研究這節課,筆者感悟到,以教材為依據,以“導”和“思”開展教學,以師生互動貫穿始終,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既體現了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品味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學得自主、學得愉快,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