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情感教學 情境 朗讀 體悟 練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81-01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打動人心的是靠真誠的情感。小學生感情豐富,容易被情所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仔細研究教材、教法,認真挖掘教材中能夠激發學生情感的元素,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情境激趣
一年級新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往往感覺每一節課的時間都很長,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教師應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興趣的推動下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進行有效的學習。如一年級的拼音教學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的漢語拼音課文都附有情境圖,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幅圖激起學生的學習情感。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一冊課文《i.u.ü》時,學生通過觀察情境圖發現,圖中展現的是一只善良、有愛心的小烏龜。教師引導學生說說從烏龜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紛紛表示要向烏龜學習,要幫助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就像烏龜幫助小螞蟻一樣。學生在此基礎上學習拼音“i”“u”“ü”,由于“i”與“蟻”,“u”與“烏”,“ü”與“魚”的發音相同,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這樣以情促學,自然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情促讀
語文教學設計要堅持“以讀為本”。閱讀是一種智力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復雜的高級的心理活動。閱讀也是人的大腦的高級功能,大腦不僅有接受語言文字符號的功能,而且有識別、校正、改造、重組、聯想、儲備信息的功能。也就是說,人們在閱讀中總是按照已有的經驗和當時的情感來理解、選擇、儲存文字信息。因此,閱讀又包括一系列的興趣、情感交流等心理活動。當閱讀索然無趣,不能產生心理共鳴時,學生會一掃而過,當閱讀到精彩之處時,他們手舞足蹈,贊嘆不已。教師要抓住“情”,以“情”促使學生閱讀,特別是學習反映人間真摯情感的文章。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可先讓學生了解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觀看有關抗日戰爭的電影或圖片,使學生產生對抗日軍民的尊敬之情,對侵略者強烈的憤恨。在此基礎上,學生讀懂讀順課文,教師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情感,并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對王二小產生崇高的敬意。當學生讀到“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這句話時,語調自然放慢,表現出悲傷心痛的情緒;當讀到“八路軍戰士從山上沖下來,復仇的子彈將敵人胸膛射穿”這句話時,學生情緒高漲,語調激昂,表現出了對敵人的憤恨之情。
三、以讀促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獲得親切的體驗,豐富的情感,達到以讀促悟的境界。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鮮花和星星》一文時,教師指導學生邊朗讀課文邊想象,然后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你能讀好哪一句話?為什么這樣讀”,再引導學生把閱讀課文的感受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然后分別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講出來。學生從中感受到周圍事物的美好,產生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進而產生了熱愛生活的情感。這樣,學生通過朗讀仔細品味,體會到詩歌和文章的意境,感悟語言的優美,并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轉化為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達到與課文的對話。
四、移情促說
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引導小學低年級學生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或是發表自己的意見。但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處于形成時期,其在課堂中的口語表述往往分不清主次,因此,教師就要以情感為鑰匙,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在教學識字中創設多種機會讓學生練習說話。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識字1》時,文中的“金秋、煙波、水鄉、蘆葦、菱藕、荷塘……”這些詞串把金秋水鄉的美景展現其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大自然中走一走,親身體驗課文中的詞串展現的美景,以擴大教學空間。學生懷著對水鄉美景的喜愛之情,對秋天水鄉的美麗富饒和怡人風情進行生動、傳情的講述,學生仿佛置身課文的美景中,使情感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實現了情感練說質的飛躍。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中的情感作用,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挖掘學生的內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