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堂形式 優化策略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117-01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激發、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筆者認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注重教學目標的定位、注重學習素材的合理選擇、注重教學方式的巧妙運用、注重數學思想的恰當滲透,這對夯實數學課堂,實現高效課堂大有裨益。
一、明確目標,課堂有效教學的根本
教學時,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引導學生朝著學習目標努力前行。從發展的角度看,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思路不能只局限于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要積極嘗試各種各樣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使他們通過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復習課時,教師首先要心中有數:教會學生什么?然后制訂教學目標:①復習鞏固各種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②比較各種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再圍繞目標設計例題,引導學生自主實踐。阿凡提想建一個周長是20米的羊圈,圍成什么圖形面積才能最大呢?你能幫助阿凡提設計一個嗎?有趣的故事情節讓學生頓感興趣,他們紛紛動手畫圖設計、比較,在周長不變的情況下,變動著各種圖形的邊長,計算著它們的面積。在反復的實踐和熱烈的交流中,學生發現圓的面積是最大的。
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要給學生什么”,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生活動的科學內涵,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思考這堂課的教學將給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帶來哪些發展,繼而制訂出三維教學目標,才能備出高質量的課,也為有效的課堂評價提供依據。
二、精選素材,課堂有效教學的保證
準確把握好了教學目標,還要精選一些學習素材,為學生搭建活動平臺,讓他們有目標、有目的地動手實踐、主動探索,這是保證教學有效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但不局限于教材,在體現基礎性的前提下,把精彩紛呈的教學內容適當延伸到與之有聯系的現實生活中,把引人入勝的新知識、新技術適當擴展到相關領域中,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時,課前,讓學生自發組織到學校小超市購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根據不同商品的價格自己算賬付款,讓他們有一種先知先覺的親身體驗;上課時,筆者播放多媒體,讓學生模擬網上購物,精選他們想要的商品,但每人不能超過100元。學生有了課前購物的經驗,課上他們精打細算著挑選商品,每選一樣商品就記錄下來,算出累計貨款,還剩多少余款。通過課前、課中的購物體驗,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混合運算,同時也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提高了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利用生活資源重組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貼近了兒童的實際生活,順應了兒童的思維規律,培養了他們多角度觀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挖掘了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組織探究,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為學生提供和創設好學習情境后,放手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這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手段,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一步。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的面積》中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先讓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積,再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進行拼擺。一方面啟發學生設法把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學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另一方面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已學的圖形之間有什么聯系,從而找出面積的計算方法。當學生探究、歸納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后,教師再設計問題情境:三角形的面積是S=ah÷2,能否用S=(a÷2)×h或S=a×(h÷2)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問題一出,立刻又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動機,將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引向深入,從而提高了學生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數學課堂既真實樸素又亮麗鮮活,成為師生點燃靈感、激發創新、集聚智慧的舞臺,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彰顯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