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質疑式預習 歸類預習
開放式預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39-01
學生如何適應學習,適應未來的挑戰?個人以為,只有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積淀必要的學習素養,方可處事不驚,善學解困。在小學階段,學會預習才能不斷增強自學的意識,提升自學能力,為將來的創新探索提供厚養。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學習的歷程,在這過程中學會排查、學會追問、學會思考。因此,預習是數學教學中體現人文情懷的掠影,也是發展數學素養的關鍵之舉。
一、指導質疑式預習
“中國孩子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問題”,這是現實中國教育的縮影。因為沒有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奧林匹克試卷上的高分,但很難看到實踐創新的高分,“錢學森之問”無疑是我們長時間的一個傷痛。
因此,引領學生學會在預習中質疑,指導學生善于提出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觀點,能夠明確反映出自己的思和形。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預習時,設計:請用學具演示書中的實踐活動,看看自己的結論是否與書本相一致?盡管是簡單的預習安排,但將實踐、思考融合到了一起,促使學生在預習中不斷思考,并在預習中發現很多問題。“圓柱的體積是轉化來的,怎么圓錐卻要實驗呢?”“我們小組的實驗為什么得不到其他組的結論呢,問題出在哪兒?”“是不是任意拿來一個圓錐和圓柱進行實驗,都能得到書本中的答案呢?”……學生在預習中產生的疑問,不只是學習的困惑,更是對文本的理性解讀。有了預習的鋪墊,有了問題的引領,學生在新知探索的過程中會更加主動,更加大膽地想、積極地說、勇敢地辨,從而使新授課堂中“問題的探討”這一雙邊活動基礎更厚實,課堂的研討氛圍更濃厚,不僅節約了時間,還增強了學生對新知探索的力度,促進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最終逐漸內化為學生的一種學習素養。
二、指導歸類式預習
學會預習,特別是學會歸類式預習則有可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美好境界。預習本身就是一種自學,是動口、動手、動腦的復雜的動態過程。只有讓學生自己親歷了學習的過程,才能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
歸類式預習是指對同一類知識的預習,并在復習的基礎上實現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能夠運用知識遷移規律,以點帶面地鋪陳開來。因此,指導學生歸類預習,靈活地溝通知識點,極好地串聯學習。指導預習的范例則起到種子、酵母的作用。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預習時,筆者就設計了設問的程序:猜猜看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什么?它的由來會不會和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某個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有相似之處?這樣的過程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一類呢?當學生自覺地讀書、實驗、搜索后,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再感覺到困惑,也不會感到孤單,會很自覺地聯系起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將它們歸為一類—都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其中一個圖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經過歸類預習,使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以類呈現,有助于學生的領悟,有利于學生的記憶,更有利于學生觸類旁通,形成認知體系。歸類預習,設疑解答,既提高了數學課堂探索的學習效率,也提增了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促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
三、指導開放式預習
開放式預習顧名思義就是將預習的維度擴展,不只局限于某一知識點的預習,而是將預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其自覺地去搜索、實踐、調查。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到課本、工具書以外的大課堂中去探求、解惑、釋疑。圖書館、展覽館、電影、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媒介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常見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等都可作為預習的材料使用。學生在預習實踐中,培養了自己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了自學能力。
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預習時,讓學生走進社區調查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人均收入、集鎮建設巨大變化等,讓學生在調查中體會到人民生活變得越來越幸福,也感受到黨的政策的英明,進而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懷。又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預習中,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查詢一些歷史資料,通過網絡搜尋,學生會獲得祖沖之的研究,也搜尋到西方數學家的研究,讓學生在豐富自己的閱歷的同時,充分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史,進而激發他們積極學習的熱情,也增添愛國之情。
合理、科學的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課前預習方法,會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生動,知識掌握扎實,智力得到鍛煉,能力得到提升;也會使學生在不斷的歷練中積累豐富的數學經驗,掌握靈活的數學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預習品質,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責編 林 劍)